此土著述·第1545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撰
· 经名 · 卷数 · 跋序
· 品名 · 品数 · 译作者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以本性为光。智随根应。大悲济物以此为名。依本如是设其教泽。滂流法界以润含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示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之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示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影十刹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处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于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恒居智海。分果德于五位之门。常住法堂。示进修于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刹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玄开果德之法门。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方。启十通而疏十辩。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而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遂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之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之身。彰体用圆极。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智为功。广即毫刹相含。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世主妙严品者。菩萨示生。皆为世主。同臻海会。故号妙严。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

  第一明依教分宗 第二明依宗教别 第三明教义差别 第四明成佛同别 第五明见佛差别 第六明说教时分 第七明净土权实 第八明摄化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会教始终。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猷。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

  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宗。第二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第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第七法华经。会权就实为宗。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第九涅槃经。明佛性为宗。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经名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已上分宗。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设有小分增减不同。为见解各别。大义名目亦多相似。如西域及此方诸德。各立宗教后当更明。

  第一小乘戒为情有宗者。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说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摩坛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者。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净行。当知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则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第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者。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谓毗卢遮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故经言。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又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当教之内顿示权实。故不同小乘前亦无常后亦无常。为但生人天故。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也。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又华严经中世界量与梵网经中莲华形量亦不同。广狭全别。广如下文所说。

  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者。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着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执着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槃自然显著。此为真有。不空名宗。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实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菩萨等。上下自相纶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殊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一部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颂之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不同此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

  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者。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教。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暴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如深密经云。如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不离真智故。如彼暴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见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像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反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异灭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即不然。但影本身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故不为余乘若二若三。又三乘之人。于佛性相之法。如来不许彼智解。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舍利弗。辟支佛及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以法华经会三乘权学来归佛乘实法界故。门前三驾且受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德。以是义故。于中有少分义意与华严经相扶。龙女所乘即是白牛之乘。又与善财同其所得。是故华严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二乘之人久厌患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又第二时说般若时教。为回二乘及渐学菩萨。多空破有。以六波罗蜜为行所乘。于中二乘虽少分回心。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为彼权学菩萨三乘初对治门。还与小乘初对治门小分相似。但有一分慈悲增胜。未证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法不令增长。元来未是法身佛性根本智。为见未真故乐空增胜。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第九识。为纯净识。云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即欲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学徒畏苦习故。即说业种恒真。怖难信故。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故。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故。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下文更明。维摩经云。尘劳之稠为如来种等。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

  一修空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此略示名目。下文广明。如华严经说。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广会在下文。以虽见佛性未知业障。犹名假名菩萨。

  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者。此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如来于此山下过。罗婆那夜叉王与摩谛菩萨。乘化宫来请佛如来。于此山上说法。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瞩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参罗焕然明白。此经意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更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密经义。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心犹如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也。如华严经不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玄自不同。说楞伽经。即是化身所说。境即是秽土峰所居。法门说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是权。大慧且论议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若论同别。未可具言。更待下文依位广别。

  第六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者。维摩经与华严经十种别一种同。十种别者。

  一净土庄严别。二佛身诸相报化别。三不思议德神通别。四所设法门对根别。五诸有闻法来众别。六说教安立法门别。七净名菩萨建行别。八所阐法门处所别。九常随佛众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一种入道方便同。

  一净土庄严别者。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如华严经中。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严净。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者。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如来之所说也。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者。如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又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四千由句。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诘致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罗。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处示于大众。送还本处。如是神变。且为权学三乘声闻菩萨等众现如斯事。何以故。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齐限量。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如华严经中。以本法力。法如是故。能以一尘之内。含容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总在尘中。世界不小。微尘不大。十方世界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总皆如是。如经所说。菩萨于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当知佛以权教引小根故。身外见佛。现神通力而有来去。实教之中。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言。法如是故。经中每言以佛神力法如是故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是故。推其本德都无变化。一一国刹身心性相。以依本故。不随妄故。大小诸境皆如光如影。互相映彻周遍十方。都无往来。都无分齐。即一一众生有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齐往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不住。如阿閦佛品广明。是故权根小见乐欲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不可执化成真恒迷智境。识权就实。迁入法界之门。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者。此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菩萨菩提入大乘故。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者令进修故。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小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解脱门。下文云。不离大慈大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如善师想。广如维摩经说。此经对此二乘三乘悲智未满。令且渐修增长悲智。未即一下顿示佛门。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未即示其广大妙事。皆有分齐故。

  五诸有来众闻法别者。如维摩经中。所有来众。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余外来众。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设有于中菩萨生于诸趣同类俱来。皆欲成就三乘权学渐令增进。未说圆满诸佛本乘。如华严经中所有来众。皆是乘如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具普贤行。而随影现十方刹海一切道场。还成如来所乘本法。无有一个三乘根机。设有根机。如盲如聋。不知不觉。犹如盲人对于日月。犹如聋人闻天乐音。如业贫人对天宝藏。如大福德处于地狱。亦如饿鬼临大海边。三乘之器道力未穷。未回心者。常居法界海中。诸佛境界。与佛同德同身。终不能信。不能知别求佛见。如华严经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当知闻法众全别。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未亡。香积诸徒垢净全在。当知此类并是见解未真。守一方之净刹。虽名菩萨。谛道未圆。如是之徒。未详佛意。虽有忻菩提之志愿。滞净刹以居心。彼与法身智身玄隔。是故法华经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亦复不能知。即如华严经之乐。自身与佛身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鱼龙。住涅槃之大宅。现阴阳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参。师弟互融因果通彻。并如斯之众也。

  六设教安立法门别者。此维摩经。以净名居士。现少许不思议之通变。令二乘回心。又处于生死现身有疾。令知染净无二。又表菩萨大悲有疾。具陈不二之门。建定慧观智。用彰不求之法最要。故云。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然未似华严经具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六位行相因果同别法门。

  七净名菩萨示行别者。净名为表大悲。示入生死现其病行。华严经毗卢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觉行。彰大智能出世故。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者。说维摩经。在毗耶离城庵罗园。及在净名之室说。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场中及一切世界及一切尘中说。

  九常随佛众别者。说维摩经时。声闻为常随佛众。但具五百。说华严经时。总是一乘大菩萨众。为常随佛众。具十佛刹微尘数大众。总是具普贤文殊体用等众。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者。此维摩经嘱累品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故即以其经付嘱已成菩萨已生佛家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付嘱流通。即以其经付嘱凡夫初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者。此经难入。许人能证以自证故方堪能说。表三乘是权但以圣劝修证有得法未成实故所有说法者亦未实故。华严经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

  问曰。若许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以世界微尘莫知其数。何须虑此经若无真子即便散灭。

  答曰。此经义者付嘱凡夫。令觉悟入此法门故令生佛家。使其转教佛种不断。即令凡夫得入真境。若嘱累诸大菩萨。凡夫无缘。诸圣自明。无凡夫修学者。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此经散灭。以此义故付嘱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一种入道方便同者。维摩经云。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及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无住等。是初观智门略同。于入道行相门户。次第轨则全别。广如下明。

  第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者。此经引彼三乘之人。归一乘实教故。引众流而归大海。摄三乘而还一源。藏法师等前诸大德。会为共教。一乘为三乘同闻法故。华严经为别教。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参详此理会此二门。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华严者顿大根而直受。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论其轨范有多差别。今欲备举事广难周。略举十门用知纲目。十门者。

  一教主别。二放光别。三国土别。四请法主别。五大会庄严真化别。六序分之中列众别。七龙女转身成佛别。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九六千之众发心别。十授诸声闻远记别。

  一教主别者。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还过去灭度多宝佛来证。成此经。三世诸佛同共宣说。如华严经即不然。教主则是毗卢遮那为教主故。即是法报理智真身。具无量相海功德之所庄严。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时法界。报相重重无有障碍。古今一际。非三世故。旧佛非过去。今佛非新出。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故。如是本佛说。顿受大根故。不是化佛故。不似法华经有旧灭度多宝如来。今佛出世说法华经。以是义故言教主别。

  二放光别者。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称无边无量无尽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华严一部经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终具十。后当更明。

  三国土别者。说法华经。三变世界令成净土。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然后安置他方来众。变此秽境令成净刹。说华严经时。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莲华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如经云。一一世界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不增亦不减。无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身中化无量众。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只为凡圣同体无移转相。纤尘之内自他同体。不同法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此乃对权根自他滞见者之所建立。是故今明国土别也。

  四请法主别者。说法华经时。请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为劝请之首。说华严经时。佛令文殊普贤随位菩萨。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佛表果法。举果为因。大悲行成根本智。果体自成。故无言不说也。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文殊普贤。表因位可说说佛果法示悟众生。阿僧祇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唯佛究竟。不属五位中因果门。故是佛自位内法门。还佛自说。随好光明功德品。则是如来自成因果。后佛自说法尔之力恒常福智光明之法门。示为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故佛亦自说。此明佛果无二愚也。除此二品经外。诸余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内行相法。门是故佛不自说。总令十信十住十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其所放光。表法之相。后当广明。当说华严经时。一无声闻及。小菩萨为请法主。皆佛果位内诸大菩萨。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为悟大根者故。顿将佛果直受为因。因即以果为因。果即以因为果。如种种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见。是故今言请法主别。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者。如法华会。令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其诸化众亦皆充满。所来诸佛皆云是化。华严经即不尔。即有十处十会众。皆满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杂类众生亦皆无碍身土相彻。如影含容。所来之众不坏法身而随相好。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即相全真无有化也。不同余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是故今言大会别也。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者。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此为姨母。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佛为大子时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输。三名摩奴舍。瞿夷是善财童子十地法云地善知识。表十地法悦能慈故为法利生。法悦身心是其妻义。次列菩萨八万人俱。次列诸天龙鬼等。华严经即不然。先列菩萨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不论其从者。次列执金刚神众以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总有五十五众。一一部从各别。各各部从。各有佛世界微尘数众。或有部从直言无量。且于初会通菩提场众有五十五部众。其于十会之众。后当更明。大义论之。佛身众海无边法界。以重重一一诸身普含容而无际。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不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约略论之。如是十会列众。后当更明。从初七会。都不闻声闻之名。八会之中。始有比丘之众。至位方明行相。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者。如法华经。龙女于刹那之际。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即万法体真无转变相。如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乘之见网。撤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之真实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自迷实法返称为化。不知躬已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玄指僧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此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因方回。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身谦敬皆菩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是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者。即言南方无垢世界非此娑婆。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故号南方。为南北为正故。又南方为明为虚。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无故即还依世俗八卦表之。余方虽无八卦之名。其方法是一法也。故虽然理既如是。有理即有事故。还须有国。众所归依。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犹顺三乘。分别引权根而生信解。迁就佛乘。故为三乘余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绝。不同华严顿印法界之体。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是故今言所居国土别。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者。如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达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虽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而为智士。寄在迷流。为利启蒙。故遣教行。益济凡学令成轨躅娑婆之众既遥敬礼六千发意。彼此未亡。俱顺三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以是义故。有遥敬礼。华严经即不然。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境因陀杂网庄严法门。世界海旋重重妙智一时同得。为一证一切证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内有十方诸佛刹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合如斯。犹如众流归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碱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迷之与悟虽然有殊。本来佛海元本不出。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遥敬礼。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只如法界品内。六千之众。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证。余众皆尔。善财南询诸友。佛果慈氐已圆。复入普贤之身。法门总备。理事齐亘。无法不彰。法界既处尘中。何得有遥敬礼。是故今言六千之众发心别。

  十授声闻远记别者。为法华之中。龙女虽复顿印法界无时之门。全彰佛果。三乘权学。有信顺之心。余风未殄。未能顿证远劫方登。故受远记。不同华严迷则处凡悟则是佛。设有余习以佛知见而用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为三乘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离缚。笼系烦多乐着生死。虽求出世。根器下劣滞住退还。如来于是。以生老病死无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使令观之令生厌离。厌离心成心居净秽。如来于化教之中。为此根故。虽复劝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净土在于余方。为彼三乘见分未亡。见此娑婆恒常是秽。说因说果。破彼疑心暂化令净。摄却神力还常见秽。三乘教即自有明文。即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龙女虽顿示佛乘。虽信未能即证。以是义故。法华会内所受记别皆蒙远劫。法华渐引来归华严。常时直授。发心即佛故。以此义故。行根不同。同门有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如华严经贤首品中。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诸众生。其心厌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转无尽佛法。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正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余二者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足为龟镜。可以明鉴。二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又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善财证此名为一生。三世时劫既尽。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诸余施设十种不同。前已论讫。龙女转身。善财不变。为转无所转有异故。

  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者。为此经在于欲界向上色界向下。安立宝坊集诸人天。上下二界天人魔梵。及八部鬼神龙等。及他方菩萨。皆就宝坊。诸鬼神等有不往者。四天王放热铁轮。遂之令往至佛所。如来悉敕令守护正法。众魔王中唯有一个魔王不顺佛敕。待诸众生成佛尽。我当发菩提心。

  第九涅槃经明佛性为宗者。与华严有十种别一种同。十种别者。一说法处别。二境界庄严别。三大会来众别。四所建法轮主伴别。五所来之众闻法别。六报土净秽别。七佛身权实别。八出生灭度现相别。九示教行相别。十从初为友轨范别。

  一种同者。如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

  一说法处别者。涅槃经在拘尸那国阿利罗拔提河边娑罗双树间说。华严经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宝菩提树下说。故言说法处别。

  二境界庄严别者。如说此大涅槃经时。娑罗双树吉祥福地。纵广三十二由旬。大众充满其间无空缺处。尔时四方无边身菩萨。以其眷属所坐之处。或如针锋。或如锥头。微尘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又文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沙土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时大众悉见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如于明镜自观己身。观诸佛土亦复如是。又下文娑罗双树忽然变白。广如经说。如说华严经时。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又上下二十重。最下重中略言。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国周围。一一国有十佛刹微尘数诸小国。以为眷属。以上倍增。如是十莲华藏世界中。金刚为地。树台楼阁殿堂池海。皆众宝庄严。如经所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如是以下直至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皆含容显现。中间两纸已来经。是叹佛境界所有庄严。又下文华藏世界品广说如此庄严。则是如来自身实报之所庄严。非如此涅槃经中以佛神力为众生故暂化令净。所以然者。为此涅槃经来众三乘根众杂故。若不以佛神力持。无功自见。如华严经中。一乘根纯无有杂众。如声闻为根别故。在其会内元来不见。经中虽然还有以佛神力。下文还有。法如是故。又言佛神者。应真曰神。非同实是凡夫加令暂见。名之曰神。当知华藏庄严本明实报。涅槃神力暂尔权施。又涅槃经推佛净土在于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不在此处。故即明知。是化非为实故。

  三大会来众别者。说此大涅槃经。所有来众总是人天种性。三乘之众皆是忆念如来涕泪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恋承佛日。如是等众。宜堪闻佛灭度之众。除诸一乘菩萨入佛智等众。余皆例然。华严经所来之众。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内诸菩萨众。纯是一乘。更无别种。人天神众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见。初会之中十佛世界微尘等诸菩萨众。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善根海者。则是如来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诸佛以法身根本智以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门总属有为。如此之众。从初发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浅深行相差别不同。涅槃三乘同摄。人天善种同来至会。华严经三乘之众不沾其会。设在会内如聋不闻。当知涅槃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众不同华严。此是一乘位中菩萨众也。初发心位阶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见。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者。涅槃经劝请之首。即是迦葉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为法轨度劝请之首。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涅槃。如华严经建法之首。即是普贤文殊觉首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萨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门故。以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故如华严经所有建立法度问答诸菩萨。皆是十方此土诸菩萨众。尽是神洞真源智齐法界。十方应现。不来而到。不去而至。称法性之施设。非往来之所致。纤尘之内。乃有无尽身云。微毫之中。显现难思相海。十方法界一切皆然。一切处忽然而有无所从来。忽尔而无亦无所去。于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身相境界山河大海十方虚空。示现色像。有无自在。无尽重重。皆是如是大菩萨众。是故不同涅槃经中迦葉菩萨声闻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种。见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者。此涅槃经。为诸声闻二乘权教菩萨。行诸观行未离执障。乐着诸行执持行相。于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证无修本来自体也。以行修生修显建立菩提涅槃能所等证。如来为此根故。于此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行善行及能证菩提。是生法故。所证涅槃。是灭法故。既心存能所。生灭不休。以生灭不休。便滞真理。今此涅槃经中故说诸行及能证菩提所证涅槃。二俱灭故方应真理。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故如来隐身不现。及诸能所心尽。名大涅槃。二乘涅槃可有能所有修有证。是故名为有为无漏。是故如来涅槃无有能所。是故涅槃经中。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莫谓如来同于诸行。复次文殊师利。为知而说不知而说。而言如来同于诸行。若言如来同于诸行。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涅槃经令彼三乘。令知诸行菩提能证所证涅槃悉是无常。生者本无不证诸灭。无行无修名大涅槃。是名圆寂。是故涅槃经令诸三乘乐着行者离行离修。有所证者令行无证无修。如华严经。所有他方来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在理行无碍。文殊理普贤行。一时顿印如印印泥。一时顿印无有先后中间等。皆依本法。法尔合然。若存始终因果先后。皆是凡情。皆是生灭。有成有坏。皆是随根破系不开成佛正宗。诸教引生之门。皆入华严理智果海。方为契当。教门明着龟镜宛然。宜可遍揽经文观智随照。豁然开悟智日云披。顿陟妙峰。俄登智海。凡圣二见因定水而涤除。悲智二门。以法身而方现。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如将宝位直受凡庸。如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如涅槃经所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最上大心者亦复如是。顿见佛性便成正觉。不从小位渐渐而来。是故今言来众闻法别。以涅槃经摄末从体。未论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者。涅槃经佛报土指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为三乘权学垢净未亡。见此娑婆秽恶不净。如来于是权指报土在于西方。华严实教法门。则此娑婆世界清净无垢。十方世界清净无瑕。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境界纯净。权教菩萨无垢净处自生秽故。故指报土在于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者。如涅槃经中。三十二相如来是权。涅槃圆寂真理是实。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皆依真而有故。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理事无二。不坏法身而随相海。无量无尽。即相即性。即报即理。如光如影。自在无碍。且略明权实广待下文。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者。此涅槃经。为诸人天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为诸大乘菩萨。说不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且隐身不现。仍推报土在于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有释迦报土。以此娑婆则为化土秽境有此事别引彼权根。华严经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受上上根人。教门行相势分如是。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蹬峰九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以亡其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闻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顿照普见无方。泽淋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者。如涅槃经。十地菩萨于如来性品中说。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则从凡夫十信心后十住之位。小分而见如来之性。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阶降。渐渐而修。等觉位中方明果行。圆满妙觉之位。方是如来。亦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亦复说顿成之教。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又此经中余声闻乘缘觉乘外有三种菩萨乘。通彼二乘为五乘也。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为六乘七乘故。又三乘之人同闻各得自法互参有九乘。其三种菩萨乘行相云何。一修无我法门乘。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醐醍乘。不从乳酪生熟苏等渐渐方成。如来性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既见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即是法华华严经中说。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犹故不信此深经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为修众善及无我等观。报胜诸天。又如北越单人。先世亦修无我所观。报生彼国。寿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处皆来共食。无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过去行解讹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经。都会人天外道三乘差别。毕竟皆归佛性涅槃圆寂无性真理。未示报相无自他。圆该理事智用无碍重重。仍立自他净秽等别。故说释迦报土过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之刹。由根未全堪教从根设引。彼三乘有系直彰。佛性圆寂真如理门。未得示报相重重。碍诸有见。便生惑着。便障法身。如涅槃经中十地后佛果法门。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如华严经中。十住菩萨初心见道。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生。以此佛门以为解脱。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善财童子。一万诸龙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顿彰五位。总齐佛果理智之门。初住则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名臣不得名王。当知权教。安立五位诸地次第。一一而蹬至三祇之满劫。但为菩萨不名为佛。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但为修无我观。悲胜二乘。不见佛性。名为菩萨。若小见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如彼海水一毫之渧。不离佛性行诸行故。以彼佛性而有进修。如华严经。直以佛全果不动智等十智如来。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顿升宝位。身持王位遍知臣政。一切群品无不该含。华严经中法门菩萨行相亦复如是。从初发心十住之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涅槃经云。佛性非是作。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今从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至果。心缘劫量见障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者。如涅槃经中说。雪山童子遇罗刹而发心。重半偈而轻命。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证。为不可以行修。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不可以心证。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证其理。为心则性更无能所故。是故纯陀言。莫谓如来同于诸行。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从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至末后普贤菩萨。五十三善知识。一一皆云。我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不云诸行无常等事。何以故。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十方世界一真性海。大智圆周为国土境界。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教故。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是故涅槃经中。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三乘根种性行下劣故。佛令以行调柔折伏粗恶方堪入道。便于所说计行成实。障无作性废契真理。以是义故。说诸行无常能所证亦是生灭法。不同善财一念发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证菩提。身心性相无证修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行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一种同者。如涅槃经中。雪山肥腻草喻。又如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于涅槃。华严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如涅槃中。诃二乘曲见。佛从兜率天宫降神处胎。是八相成道皆为曲见。即如华严经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十方诸佛以无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见道古今见尽。新故总无。还同已前亿千劫佛不可说劫佛。一时成佛。亦与未来不可说劫佛一时成佛。以自证见三世无时故。以无时故即无去来。设使众生不自见知自己身心本来正觉。自己身心正觉全德本无有灭。设有众生若自见。知自己身心本来正觉。于自正觉本来无生。本如是故。本无能觉所觉者故。若有觉者还如是觉。本无能觉及所觉者故。如是本觉佛之境界。无凡无圣。无定无乱。不修不证。不智不愚。不生不灭。三乘权教为下劣者说引来至此华严实教。顿受佛门。涅槃经虽说佛性法身理与华严共同。所说报土佛身及相智用全别。如前十门准知。只如法华涅槃两部之教。虽化佛所为。皆欲令彼二乘及人天种类。成就一乘之法。是故法华经中。破三乘远系故。令龙女以其本法刹。那之际便得菩提。涅槃经。破阐提之无佛性故。令屠儿广额贤劫之中而成正觉。又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不作乳苏方成妙药。一下直顿体不变移。如彼龙女所得之果。此法华涅槃二部之教。势分大义。皆令三乘舍权入实成就法界一实真门。自余诸教皆方便说。设有但论理事。少分而谈。于中事仪不能全具。唯是华严法界毗卢遮那根本佛门。理事性相轮圆具足。诸余渐学究竟总归。时诸学者随路流滞。随于权教于中系者多劫。方回种性下愚自生艰难。非是圣旨故致如斯。

  问曰。如涅槃经中屠儿广额贤劫之中而成正觉者。如佛所说。贤劫之中千佛出世。于中定数。教有明文。更着广额一人。千数有剩。云何数内重成佛耶。

  答曰。三乘权学系未亡者。重成不得。至其体达三世尽劫佛皆总一时同成正觉。本无先后无妨碍。为法本体性无时故。凡情横系妄作时生。妄见网中见佛出世。而实诸佛应真会本无出无没。是故华严经云。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诸佛但自体应真。任性圆寂。称性缘起。对现色身无来无去。无造作故。

  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为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还以佛乘为宗。此经说毗卢遮那自体智悲果德。普示众生。还令大心众生信佛果德用成因位。既生信已还修理智万行。大悲果德用成初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理行双修使体用自在不一。理不孤行长其偏见。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法与诸经别。

  一是一切诸佛自体根本理智大悲。法界圆满无限之乘。非是三乘权施设故。甚深广大无比。

  二佛身即是法报本身无量相海之所庄严。一一毛孔含容法界。一切境界重重无尽。甚深广大无比。

  三此经说一切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莲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小刹眷属围绕。已上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互相彻入重重无尽。甚深广大无比。

  四此经说有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华杂色摩尼为果。与华间列。逾金刚藏菩萨身中所现菩提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条广狭与树相称广大无比。

  五此经说。普光明殿包含法界众妙实饰光影重重众宝楼阁台榭阶砌庄严皆光映彻。遍周法界广大无比。

  六此经有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普贤体用相彻充满法界。理事无碍纤尘之内行海无尽甚深广大无比。

  七此经有如来于刹那际从兜率天降神母胎成佛说法化终涅槃。然不废报身常居菩萨众海充遍十方无尽身云皆真金色目发绀青身色光明互相照彻。如是众海。皆齐法界十方无间。无有纤虚空缺之处。体彻相入色像重重无妨无碍。随所宜堪对现色身。令诸众生发菩提心。而无失时。如是众海皆广大无比。

  八此经若有大心众生。于此法门深生信心。不读余经。深明体用。以小方便疾得菩提。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现品中说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又下文。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普贤菩萨言。见佛闻法不生信者。亦成解脱智种。作食少金刚等喻。广如经说。此经有如是大威德不思议法门。超诸三乘广大无比。

  九此经有表法之首。善财童子不离一念而经一生。不离一处遍至十方。经历五十三善知识。得一百一十城之法门。一一菩萨法门诸艺行相身色形貌摄生之轨。皆齐法界具足无尽。广大行门不离一生便成正觉。更无始终前后之际。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如是广大无比。

  十此经有十佛境界十无尽法门。十智。十地。十身。十眼。十耳。十鼻。十辩十宝。十山王。十龙王。十刹尘。十海。一一各具十不可说境界譬喻无尽法门广大无比。

  又此经有十种德。

  一如大海众流所归诸流入已随则广大皆同海德。此经亦尔。若有众生能生信入者则同如来性海智海果德。

  二如世间一切井泉以海为体。若人饮者皆得海味一体无异。但随业力不得碱味。此经亦尔。若有大心众生闻持信入。便得如来法身佛性大悲智味。阐提之人无所堪任。然如来智性常作生因。

  三犹如大海有四宝珠。一名积集宝。二名无尽藏。三名远离炽然。四名具足庄严。此四宝珠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所不能见。此经亦尔。一切二乘及权教菩萨行六波罗蜜未回心者所不能见。唯除最上佛乘大心众生。能见此经而生信入。自见自心同佛知见大智之宝。此如来出现品中说云。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四者犹如大海一切诸龙鱼等同在海中而有出生。此经亦尔。能说一切众生心海。一念之中有无量诸佛。于诸众生心海而兴出世成等正觉。如此经如来出现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等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然。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

  五犹如大海能受大雨。无量大雨一时渧入。若水及海皆同海味无有前后。此经亦尔。为此经说十住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同得如来一切智味。经云。以小方便疾得菩提。如善财龙女等。其人也。

  六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泽沼之龙不乐其居。

  七此经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此经亦尔。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智海。

  八此经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此经亦尔。若有众生根堪闻者则得闻之。随其乐欲则得闻之。五乘法化而无失时。如来出现品云。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主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四种广大音声。其四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所谓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苦。着我我所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生人天中离诸难处。众生闻已。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生人天中。此是人天乘。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磨灭法。涅槃寂静无为安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众生闻已勤修善法于声闻乘得随顺音声忍。此是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乘。悟不由师。汝等应学乐胜道者。闻此音已舍声闻道修独觉乘。此是独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于二乘名为大乘。此是菩萨大乘。又曰。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若有众生信解广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乐欲希求佛果。闻此音已发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当知如来音声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

  九此经犹如大海体无作用。以因缘故而生四大宝珠。于此四宝能生一切诸珍宝等。若无此四宝。一切诸宝无所得生。四宝名前已说讫。此经亦尔。如来一性清净海。一切众生而共有之。不能演说而如来随众缘起四大智四无量心。而能出生一切法门。无量道宝利安众生无所乏少。于此性海若无四智四无量心。设有圣果皆随声闻缘觉二乘之行。于此性海虽成就四智四无量法宝。而彼性海无作者。以无得无证法如是故。

  十犹如大海以清净德而能影现七金山须弥宝山。四天王等所有庄严。莫不于中分明显现。此经亦尔。具说如来法身性海具德庄严。十佛身十莲华藏。五位十智十波罗蜜。十定十忍。因果报得诸道品法。莫不分明显现其事。此经大体以性起大智法界为体用。于性起大智法界体用门。安立诸地差别化生之法。是故于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见性起法身智慧。便成正觉。然始即从性起智慧之位。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觉行圆满佛。不同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障故。为观当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祇劫方始成佛。仍须百劫别修相好。若将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权学上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玄远。未解经意。久大旷劫。终无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明知不谬即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可至。如法华经亦是佛乘。则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实法。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羊车鹿车大牛之车。即是上中下根三乘。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故。胜余二乘为观假故。未有实见。名为不真菩萨。此三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恶三界苦。中下根人声闻缘觉恶而求出。上根菩萨厌而不离。为慈悲胜彼二乘故。有饶益之心。此三种人俱。不知三界体相一真佛境。如出现品中广明。佛对此故说佛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令诸权学修治作意。经三祇劫修无成佛之期。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别皆是智为。是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为三乘同有厌苦集。乐修灭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则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何须变易。方言成佛。龙天变易岂为佛耶。三乘之人亦能变易。何故待三僧祇佛方成。故十地之上方能见性。是故经颂云。若以色性大神力。而欲望见调御士。彼则翳目颠倒见。彼为不识最胜法。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证。不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如。即是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行麻麦剃发持衣。舍诸饰好藉草等事。为化外道乐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经中佛已和会。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证则是佛也。还如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提道菩萨行。何以然者。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缠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是故善财十住初首。于妙峰山顶。此像须弥山顶上说十住法门。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解云。以处表法者。为至法际无相可得。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以无相性能现色身。无心性中知见自在。观机摄益。名之为妙。善害烦恼。名之曰峰。具足知见出过情境。智逾高远不动为山。释法门者。忆念者。常无念也。一切诸佛境界者。无念则无内外中间。无内外中间故则佛境界也。智慧光明者。应物观根名之曰智。简机权实名之曰慧。应机破惑名之为光。心垢解脱名之曰明。法眼遐明等众生界名之曰普。恒无所得名之曰见。创证斯理名曰法门。此一位之中悲智齐足。具差别智入俗接凡。一如善财所行轨范。从初住位与佛齐光。等觉位中行唯卑下。始同人席童女童男。不闲教迹虚相诽毁。达心明体龟镜宛然。

  问曰。法华经门前三乘大牛车与露地白牛之车。一种是牛。有何异也。

  答曰。门前三乘。对三界苦。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非云成佛。为权教菩萨乐行悲心有饶益志。自离火难不离三界。有一分度众生心。胜二乘自求解脱故。且得一分之运载之心。名之为大牛。望二乘处大故。十地见性方成佛故。犹经多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非名佛乘。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则引彼三乘总归一乘。犹说小乘远成佛记。为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故标远劫。龙女刹那之顷便至佛身。则明真证达苦即真无所厌故。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露地白牛方明至无依之处。露地者。即佛地也。为佛智无依止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悲智也。以法身无相名之为白。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为取牛能运载故。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也。以济益名之曰牛。门前之牛何异此牛。为门前之牛观空增胜破三界苦处。且有一分慈悲。离一分粗三业苦。三祇未满。未见佛性。不证智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为假真如及空观当情犹有所依故。不言白色也。有所依故。不言露地也。今诸子驰走虽至露地。同索三车。羊车鹿车大牛之车者。明三乘人出三界苦。且免火难。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于初地。犹将未及为三乘习气未亡故。但随佛语而随信之。犹心本成坚信故。还索三乘。未敢忻大故。佛便诱引令成信力。等与大车。故言非己所望。今皆与之。此即明三乘回心。如门前牛车。不云白色。不云装饰。为有漏故。且得一分胜人天乐。未得无作智身功德妙乐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装饰高广等事。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全别不同。诸有余意。下文更明。是故法华经是会权入实。此华严经即诸佛根本所乘。又彼经龙女所表。此经善财所陈。和会善财龙女行相。下文广明佛之意者。化彼三权咸归此实。故此经名为一切智根本佛乘。

  第二明依宗教别者。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但以随缘而能普应。如来设教亦复如是。称自根缘得自心之法。随增广而成熟之。亦无常宗而成立教。对病施药。病痊药除。一念之间雨无量法。称周法界对现色身。法既无穷宗教无尽。无前后际普备诸根。但为众生自分前后。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始终教行入寂涅槃。其实如来本不如是。即法华经亦说。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以性海圆智一念即无量劫也。如是圆智何有前后者焉。此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初生涅槃。又如经中。兜率天子三生十地。第二生上犹从恶道中来。蒙光照身生于兜率天上。得离垢三昧便见如来。住金刚宝地化大菩萨。在阎浮提始入母胎。又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何有前后教之差别也。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德十家之教约为轨范。余可淮知。

  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

  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种教。

  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

  第五护身法师立五种教。

  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

  第七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

  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圆音教。但随根异故种种差殊。如经一雨所润等。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者。谓一渐。二顿。约渐悟菩萨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名为渐。即涅槃等经。若约直往顿机大不由小起。所设教唯菩萨乘。故名为顿。即华严经是。大远法师亦同此说。

  第三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立三种教者。一渐。二顿。三圆。光法师释意。一为根未熟。先说无常后乃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等。如是渐次名为渐教。二为根熟之辈于一法中具足演说一切法。谓常与无常空不空等教。一切具说。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上达之人分契佛境者说于如来解脱无碍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圆。教于前二教之上分为三教。

  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教者。一因缘教。谓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谓成实论及经部等。三不真教。谓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不实等。四真宗。谓华严涅槃法界真理佛性等。

  第五护身法师立五教者。为于前四教内。真如佛性以为真教。即涅槃经是。第五法界教。即华严经明法界自在无碍门是。

  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禅师等立四教者。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如法华经云。亦不亲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智论中小乘为三藏。大乘为摩诃衍藏。二名通教亦名渐教。谓大乘经中通说三乘通备三根。又如大品经中干慧地等通三乘者是。三名别教。亦名顿教。谓顿说大乘经中所说法门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四谓圆教。亦名秘密教。说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华严法华经等是也。

  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者。一三乘别教。谓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谓如般若解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经及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谓如华严经普贤教。释此四别如彼疏中。

  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者。谓三法轮。一根本法轮。即华严经最初说。二枝末法轮。即三乘等于后所说。三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四十年后说回三入一之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者。谓如法华经中。临门三车即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长者宅内引诸子时。云此三车指在门外。诸子出宅即合得车。如何出已索本所指之车而不得故。后更索耶。故知是权同于羊鹿也。以是大乘权教方便说故。具释如彼法华疏中。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者。一释迦经名屈曲教。以遂机性随计说故。二华严经卢舍那十身平等教。彼法师立二教略有四别。一主别。谓彼释迦化身所说。此舍那十身所说。二处别。谓彼娑婆世界木树草座上所说。此于莲华藏世界宝树金座上所说。三众别。彼与声闻及菩萨说。此唯菩萨极位同说。四说别。谓彼但是当方所说。此要十方同说。如华严经中说。已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开佛日之明灯。不可是非加其名。但知仰敬其高旨。只如思智二德。位已升堂。云公演法。雨华亭下。悟灵山于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于今辰。道齐遐古。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然今唐朝藏法师。承习俨法师为门人。立教深有道理。亦可叙其指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深密经中立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会总为一教。此说未尽大乘法理。是故立为大乘始教。三终教者。定性二乘无佛性者及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教。然上始终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俱为渐教。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教。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又下十地品中十地。犹如空中鸟迹。岂有差别也。具如诸法无行经等说。五圆教者。得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摄六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如此经等说。藏法师作如是和会。

  又西域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佛初鹿园说小乘法。虽说生空。犹未说法空真理。以非了义。即四阿含等经是。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自性说诸法空。然犹未说依他圆成唯识道理。故亦非了义。即诸部般若等教是。第三时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方为了义。即解深密经等。又此三位各以三义释。一摄机。二说教。三显理。且初唯摄声闻。唯说小乘唯显生空。二唯摄菩萨。唯说大乘。唯显二空。三普摄诸机通说诸乘具显空有。是故前二摄机显理各有阙。故非了义。后一机无不摄教无不具理无不圆故。故为了义。第二智光法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第三时中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此三位亦三义。释先摄机者。初时唯摄二乘人机。第二通摄大小二机。以此宗许一分二乘不向佛果。三唯摄菩萨通于渐顿。以诸二乘悉向佛果更无余路故。二约教者。初说小乘。二说通三。后唯一乘。三约显理者。初破外道自性故。说缘生法定是实有。二渐次破二乘缘生实有执。故说此缘生以为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假有。而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碍二谛。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属第二教。非真了义。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论师说。此乃西国法将立教各有一途。皆诠圣教。在彼一方轨式。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以管窥天以述意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教。总该佛日出兴始终教意。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说假即真教。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

  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起信教。

  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

  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苦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于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菩萨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则入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者。初以报化身引接。后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说小乘实有。令成轨范制其身语意得住善法。则说生空等观。方说法空教。破彼系着。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于前空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暴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以智为依止。渐令空见者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为大乘根堪之者。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是智。又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此经直于无明业种。以明智门。明与无明其性不二。起信论亦同此说。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于法夕。此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亡常欣出俗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恒真。坏彼净相常怀染净。故说无明有爱为如来种等。使令三乘之众净相心亡。出俗入缠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为有实宗。还现实报净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现之土是也。为三乘根劣藉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证故。自余之意。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是故此维摩经名即俗恒真教。故以文殊为法身。以维摩诘明入缠之行。即以法身为体。以行为用。乃令体用自相问答。为三乘乐学如如空理厌假修真积行多生方成佛者。令归法界性相理事因果同时。此经同别。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六根识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净普光明无中边智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不称真障。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故法华经云。世间相常住。一如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为余三乘教中为责慢故。为不信故。说有情毕竟不得成佛。令起信进修行。于此经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故不见。前为三权末后是实。是三乘中修假真如。及空教三祇之满极是见性之初门。于中佛与迦葉菩萨问答。亦和会初成正觉时。为大菩萨说法界法门时道理故。更有余同别意。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涅槃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尽见性之门。法华即是舍权就实法界缘起理事性相之门。一部之经俱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槃经为第七时教。然其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同圆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不可随言。滞其化迹。令诸群品都无所归。是故诸明人。莫随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刹那际三昧。诸佛世尊常于法身智海。与众生数等诸三昧门。应众生见本无出入。应如是知。如来三昧出入之相。此经教门无始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始终路绝。该括诸教诸行。世间境界一切行解。依本总作一时一际法门。本如是故。该彼三世诸时。为一际一刹那时故。犹如众流皆归海故。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槃。为依本法非情教故。依本法也。即无出入。依权学者。即说出世入般涅槃。从初发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顿印三界。三世一际诸法一味。解脱涅槃常寂灭味。更无始终。因果一际。诸性一性。诸智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无碍。此经法门无始无终。名为常转法轮。是故此经教门。依本安立以备大根。依本一际不立始终。为非虚妄见故。入一总得余。为法界一际故。不同权学见未尽故。入余总得一。为法界体无碍故。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故。此法门者。是该括始终一际圆满无碍无成无坏无出无没常转法轮。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觉时说。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时说。若依智是无始终说。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又华严经云。于一毛端处。及以一尘中。诸佛转法轮。众生解差别。又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法轮入涅槃。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受命长短。各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与一切众生本来体同。故称众生应闻。不违彼念。为法性智本无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称彼念令无失时。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闻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自在。诸余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总是如来于本法界一刹那际一时一声。顿印如响。随诸众生自分根力渐顿不同。是故于今以圆数故略分十种教门。用彰进修解行差别。如上十时教门。总是如来无心三世智海一时说故。由根闻故。大小及时分差别自根而生。

  三明教义差别者。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身心性相都无所为。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从无作智随缘教生。况一雨普滋任生各异。或名同而义别。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或言别而义同。十方世界法门。皆是四谛法门。或理事两乖或体用相彻。或初或渐或顿或圆。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即法劣。器广即道圆。称物所宜大小随见。或同言而解别异语而齐知。当类所堪应时施设。或乐门前之驾。废游露地之乘。且约最上之徒及以渐渐之众。粗陈十法义理差殊。使得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者也。其十门者。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 二光明表法现相别 三问答所诠主伴别 四所示因圆果满别 五地位所行行相别 六重令善财证法别 七六位菩萨来众别 八所施法门理事别 九与诸三乘得果别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

  第一佛日出兴教主别者。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也。毗者此云种种。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又毗之云遍以大智种种光明。照诸众生根机。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不同权教以姓为号。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赞法体无说。不言悲智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具无边相海故。又是剃除鬓发。非是顶着华冠佛故。是同三乘出俗故。不同此教即俗即真无出入故。如毗卢遮那如来。大约且以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顶上华冠具足严好。三十二种宝王。化无量宝种种庄严。手着环钏。颈串璎珞。广如经说随好无尽。

  第二光明表法现相别者。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论表法光明。始终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其中行相无有杂乱。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一光而无十。或全身悉放而无次。或放果光而无因。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直放眉间毫相果光。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经中。佛放足轮下光。及全身一时尽放光明。一时普摄三乘因果。直从下向上。以放光明。以成渐次。从凡向圣多劫积修。行满之后方成果德。不同此经放光。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庄严法界一切道场。为初登正觉。十方告众。使令咸集。如经广明。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故。

  第二放眉间果光。入足轮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还是果佛。亦是根本。金刚智体。文殊师利即是初心及究竟成果已来所觉根本法身成智之母。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即是以果成因。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即是用因成果。用果成因。以果顿示。用成初信之门。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其位行相后当广明。

  第四说十住品时。升须弥顶上。如来于足指端放光。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从前信位入真实证。须弥山者。明因止而慧明。以入十住圣位之中要定方能真慧明也。故十住位菩萨下名共同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离地际故。说十行位也。表依空起行用也。表法以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非独此处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申回旋自在说回向义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已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说十地位也。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故。还像此天依他起化。无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又于欲界之际即无欲故。还同四禅及出三界之法门故。异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异权教菩萨于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须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会。不来而到。不往而至。不动而见故。上下诸天皆处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阶降如是。实无上下彼此往来。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在第三禅天说。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设法已成。陈施本教行相规模。规模既终因果圆备。设教既毕方乃出现。未说法门何名出现。又世主妙严品中。始成正觉。出现起自信心。修行五位。五位既成。佛果自现。后出现品中。则明自己修证果终自己称法所见出现。又明从初始终于佛法界体上。安诸地位次第之门。于始于终长明出现。本来一际无前无后。放光灌文殊之顶。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结会五位始终因果体用彻故。文殊菩萨知而故问。经云。谁为佛长子。我今当问谁。于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始知问法之处。夫圣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用成后则。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于独园之内。放眉间毫相果光。明已上诸位因果已成还将此法用利众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于此门得道成佛。其余广意后当更明。从此已上十度放光。于中表意各有分齐。此经放光具足表德圆满。具足其十皆周法界。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或一度放光。或则全身。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一一备德具其十也。但言说十备德无尽。十为圆数故也。

  第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者。说此一部经之问答体用所乘之宗大意。总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贤。佛表果德无言。当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但因成果自得。文殊因位可说。以此说法身果德。劝修普贤自行可行。行其行海充满法界故。用此三德将为利乐众生。文殊成赞法身本智。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或说普贤为长子。为建行成满众生故。或说文殊为小男。为卢遮创始发心证法身本智佛性之首。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也。为启蒙发明之首。故为小男。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又为山为石。在丑寅两间。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像启蒙之首十住发心创见道。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且取此阎浮洲之境位也。记法在于世间使令易解。又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即明法身遍也。又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师利。又十方文殊师利。所从来国金色世界。金为白色其相黄。体白而黄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体白净清洁非属白色形。身心无染。非如世间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无心无身。任性无作缘缘白净。物物无心唯无依智。名为白净。若诸菩萨证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黄色为黄。为福庆之色。无贪嗔恚。即有和气智慈益物之德也。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也。故言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者。明一切处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普贤长子者。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震为长男。为头为首。为青龙。为庆。为春生。为建法之初也。世间佛法皆取东方为初首。表像日出咸照万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普贤为行首。故为长男也。观音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西为酉位。酉为兑卦。兑为金。为白虎。为凶危。为秋杀故。以慈悲观音主之。于不善处行慈是观音也。文殊普贤观音三法。是十方佛共行。为善财童子十回向中第七慈悲位中善知识。余广义后当更明。佛法无言。以用世间法。托事表之。有言说者。皆是世间法也。无言启蒙何达。以此义故。用佛文殊普贤三德互为主伴。以成法则。化利众生之首。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以此义故。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母。或说文殊普贤小男长子。三人互体成一法界之体用也。即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故以文殊法身。该此一部之教所说法身本智。备一切众生初见道。普贤该此一部之教所说行门差别智。备一切众生行行之门。法行具足名之为佛。化佛教中无此所表。涅槃经中佛隐身不现。昔雪山童子所得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独表法身涅槃无有行故。大品经中。萨陀波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具六波罗蜜。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为方便波罗蜜行于非道。彼小器未堪闻也。何以然者。有畏爱故。及于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非大菩萨故。设有菩萨。非文殊普贤故。设有文殊无普贤者。表未具行故。设有普贤无文殊者。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设有文殊普贤。不自相问答。明理事未彻故。又不言一切处文殊一切处及微尘中普贤行众行故。又化佛自为问答主。但有因行果。待三僧祇劫之后。为引小器之徒。未说即因即果理事圆融十住初心即是佛故。无前后际故。顿证法界故。真俗俱真。以此不同。用例化佛所说之教。无如此经也。一切诸教皆权施设引彼诸根咸来至此华严大海。入毗卢遮那一真境界。以三乘空观。折伏现行无明。不生不成根本智具差别智故。欣生他土厌此娑婆。设有住者。犹言留惑也。又此经中。善财童子依十住中遍行五位。法门行相遍行满故。以此十住位内具有十地行门。以表此法德用满故。不同余教行也。如雪山童子见一善知识得一法门。萨陀波沦亦然。法华经中略示龙女成佛。犹指南方。非为法界自他圆满故。仍问答主别。教主即是化佛。秽国设化令净。非实净土。仍移诸人天置于他土。仍彼此未终也。若说此经与余经别者。事广而难终。略而言之。且复如是。

  第四明示因圆果满别者。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者。即涅槃无行等经是。隐身不现万事休息。又云罗刹为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无作果。不具行故。

  二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即权教之中。说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满所成佛果是也。以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欣别净门。

  三从凡十住初心创证随缘运用所成果者。即华严经是也。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经三僧祇所有佛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然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任真运无作智即是佛也。为一切佛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着。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着。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上上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归流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不成果亦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要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刹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前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如是者何。异楞伽渐教之说。此则不然。前说教主别问答主别等。即明文殊普贤佛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故。楞伽经中。化佛及大慧菩萨。问答破相。但知显理。无系着故。不论缘起法界。如缘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经云。先示相似物后当与真实。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是智。即是明成坏也。如此经中意者。即真无有假法。诸法总真。纯真无假。更无相似存真存假。经云。众生界即佛界也。如此经中。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前后相收。四十品经互相该括。前后相彻文义相收。一法门中具多法也。是故经云。于多法中为一法。于一法中为众多。于渐教中。设有少分义同。多分不相似故。如觉首等十首菩萨。各说一法以成十信。于十信中共成一信。为十个信位。互体相成不独施设。以十信成一信。以一信成十信。有解者不可偏取一门。十慧菩萨。十林菩萨。十幢菩萨。十藏菩萨。又说十定十通十忍。如是一一位次法门皆悉如是。互相成就如帝释网。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诸佛菩萨体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时无二。如经中说。法慧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法慧佛来。功德林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功德林佛来。金刚幢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幢佛来。金刚藏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藏佛来摩顶。如是位位之内地地之中。佛与菩萨因果相成。体用相彻。所来诸佛即明是果。入定菩萨即明是因。因果无二故。于佛法身智体上。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行相引接凡俗化生之门。诸位则佛佛则诸位。若上上根人于此教中起信者。还依此法。创首十住初心正证如来佛果智法。方行一切菩萨万行。为初证之首。为知法智体性故。设同凡事。经过多劫行。而于自见本不移时。于初发心时与三世佛同成正觉。无前后际故法如是故。应如是知。不同权教经三僧祇方成佛果。是故今言与诸三乘得果别故。又于经乘如来一切智乘得佛果故。无二乘人得四沙门果。亦无权教菩萨诸地行相因前果后也。

  第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别者。凡发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种乘三种五位十地差别行相不同。其名数如何。一念佛愿生净土门。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门。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四和会有无观智门。五渐见佛性进修门。六顿证佛性圆融门。修大乘者不离此六种所乘行相。何者。三种五位十地。一修假诠假真如等安立五位十地。二分修分真分证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顿修顿。真顿证佛境界圆满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无假法言说名相总真也。如是三种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萨行者。满佛果者。莫不总在其中。今以总举。各以已所乘宗辨其权实。使令离障进修有功。不相诽毁。显了差别令无疑悔。令进修者分明了知权实故。令成佛者不迂滞其功故。

  一念佛力修戒发愿力生于净土者。是化净土非真净土。为非见性及不了无明是一切如来根本智故。是有为故。如阿弥陀经是也。

  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者。是化净土。从心想生故。是有为故。不见佛性本智慧故。则无量寿观经是也。

  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者。为初说般若破凡夫实有二乘生空我执故。多修空法。有无俱空门为空观增胜故。虽行六波罗蜜修种种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萨行。福胜人天。不生佛家。不见佛性。为析法明空。不了无明是如来智慧故。华严经亦同此诃责。如前已述。如法华经云。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亦未为难。听受此经。是则为难。法华经成就佛乘故。非菩萨乘故。是故如来于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乐我净。有诸菩萨自悔过言。我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只为无我之所惑乱故如此过故。回心方可得见性达我是智。诸般若中有文殊师利菩萨为问答者。皆论一分法身佛性道理。如文殊般若是也。若与声闻为问答者。多为破二乘生空我执说法空故。与普贤问答者。多约行门。凡说法依根。但见问答主师可知。表里准之可见。

  四和会有无观智门者。即解深密经第三时教说九识为净识。与业种为依。并说三性三无性。所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互相成坏离诸执障不成不坏。性自涅槃。如深密经颂曰。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槃。谁有智慧无密意。此经为破般若修空增胜者坏缘生法。空见现前违道理故。于此经成就缘生。诸法自体涅槃不须诽拨。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合计有。不合计无。又此经虽安立十地名同华严。于中义意轨则各别。又无地前三贤十信等位。但立十地断惑行相。及说佛地为第十一地。于其十一地位之内。复说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所以此经不安立地前三贤十信行门。为此经地前非见道故。又为第三时教中但和会有无。未是文殊普贤理事摄行满故。是故华严经中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法门时。十方诸佛同来印可故。一切诸佛国土总说此门故。十三种相加表真实故。三乘经中但说十一地。摄诸众生不尽故。此则是三种十地中假诠假智假真如十地行故。何以然者。为此十一地是佛位。佛位之内犹有障故。明十一地以前未有真理本智故。若全真理智。云何十一地有十一粗重既有粗重。即非地地中有佛智为因果故。此经且渐和会有无令无滞住。未似普贤文殊理事智尽大用而说故。如仁王经说。五位十地行门安立。从凡渐习。积行多生。修假真如。又有教说地前伏惑地上见道。或说留惑不断要经三僧祇劫方可成佛。如是等教。并对权根假施设有。未为实说。但化佛所说。皆是引中下根人未尽实说。余准可知。又二乘人回心。向权教中所忻佛果。及权教菩萨所忻佛果。僧祇满后。但只乐求三千大千世界佛之报果。不忻十佛境界毗卢遮那无尽十方境界之报果也。不如华严经中十信菩萨所忻佛果。胜解心上具足凡夫。即乐忻修十身毗卢遮那之境界。深心广大尽无极重玄之妙境界也。不同权教佛境界。皆立分齐限量。此乃为根狭未广故。且权安立。如解深密经中十地断惑分齐。第一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故。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第四地中对治定及法爱障。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对治粗相现行障。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第八地中对治于无相无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辩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障及所知障。如华严经。但于地前三贤初发心住中。即能顿证佛果法门。普印诸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位。如印印时文相具足无前后际。即以初发心时顿印三界无明。便为佛智之海。以如来法身智身大悲之印。一时顿印世间。以为法界大用。无前后故。法如是故。不同权教法外施设。且引三根来归一实故。

  五渐见佛性进修门者。如涅槃经云。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起信论云。十住菩萨少分得见法身。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论释。言是愿力所为。既是愿力非为实报。总为渐见佛性。皆是权教分分中渐引之宗非为圆故。如是之类。从初发心所证佛果不定僧祇。何以故。如涅槃经。记屠儿广额于贤劫中成佛。阐提创发心上有越劫之功。何况具信根。复能少分见性者。何有僧祇之劫哉。世有诸德解屠儿广额是化作者。此乃曲逐人情。未详佛意者也。渐渐引权向实。岂令见劫存情令违本耶。渐渐引至龙女善财一念之中得成佛者。始成实说。三乘小见但念长时。智性本无。空嗟忻仰。无绳自缚。何有休期。前略说三种十地。又以经义较量有六种十地者。如三乘教中有三种十地。实教中有三种十地。如仁王经解深密经大品经。此三部经中所说十地。多立假真如门。以成十地行相。此是权教中三种十地。第四如涅槃经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十地菩萨见性未能了了。即明以佛性为所乘门。分修分证十地。第五又涅槃经如牛食雪山肥腻草纯得醍醐等。即初发心上同佛正觉故。第六一乘十地。如华严经以说法界门重玄无量无尽法以成十地。是为六种十地。涅槃法华屠儿龙女刹那成佛。皆是引权向实教故。但三乘十地菩萨所忻佛果境界。但忻三千大千世界为报佛之果故。此即实教中第三化身。非为实报身故。三种化身。一化身者。化作种种众生身。二化身者。化作一四天下及二十八天所化之佛。三化身者。化作三千大千世界佛也。实报身者。十身毗卢遮那。互融相彻重玄境界。量齐法界及彻纤尘。尘尘之内皆齐法界。具如华严经说。三乘之教既权所说法门。及佛报境界总未实说。是故大品经中名共三乘教三乘共行十地。第二解深密经所说十地。直为解深密。广意菩萨广慧菩萨清净慧菩萨等。共为问答主伴说十地门。不共声闻为问答主伴。为深密经回彼般若乐空增胜者故。此大品深密等经。但说十地之名。无地前十信三贤四资粮位。第三如仁王经中具足五位行相法门。如是权教中所说三贤十圣。多分总是说假真如。次第渐细方明佛性。方可说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将知权教非真。所说地位次第未实。第四如来乘中。如涅槃经中说十住少分。见性十地菩萨未全了了者。如起信论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以誓愿力能八相成佛者。是其流也。虽未圆满。为见少分性力故。势力如是。犹如储君为有因缘父王令其该召君政。为是王真子故。力堪如是故。为少见性故。为如来真子生佛家故。不同余教假真如假智等待于初地方云生佛家故。明见性力真胜余宗故。少分如是。何况全得。第五明圆教十地者。一念体道智全佛故。以会无明体全智故。

  经云。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后当广明。是名五种十地。此四种十地位次第行相。以化下中根接生门中大同小异。至于本法教门。而权教之中三种。假立真如为观智。与从法身佛性体上安立渐顿二门全别。如权教中虽复还从初地之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乃至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犹成障障无相智。未全自在。至于八地无相无作功用及于有相功用亦未自在。如是地地中不自在。皆有障故。前依解深密经中地位断惑次第法门说。如三乘中十地毕定如是。阶降断惑经三僧祇。百劫修相好业。如涅槃经等佛性门中安立诸地次第。如前已明。如本业璎珞经云。十住菩萨铜宝璎珞铜轮王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二天下。十行菩萨银宝璎珞银轮王五百福子为眷属。生三佛国中。受佛教行化三天下。十回向菩萨金刚宝璎珞金轮王千福子为眷属。入十方佛国中。化一切众生。处四天下。初地已上百宝璎珞二地千宝三地万宝四地菩萨不可称数宝为璎珞。乃至十地宝璎珞渐渐增广。及十地十一地通佛法王。及三贤菩萨总有十五种轮王位。广如璎珞经说。又言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见道。喜忍伏三业道。离垢忍伏地狱饿鬼畜生人中业道。明忍伏六天业道。炎忍伏诸业道。胜忍伏疑见业道。现忍伏因缘业道。无生忍伏果业道。不动忍伏色因业道。光忍伏心因业道。寂灭忍伏心色二习业道。无垢忍伏习果业道。习前已除而果不败亡。是故佛子。三贤名为伏断。喜忍已上亦伏亦断一切烦恼。觉忍现时法界中一切无明。顿断无余。如是以上说十一种忍。三贤菩萨用除三界粗烦恼故。亦伏断故。解云。三贤者即菩萨也。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三位也。又璎珞经云。佛子。初地一念无相法身智。成就百万阿僧祇功德。双照二谛心心寂灭。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识量二种法身。解云。二种身者。一法性身。二报化身。法流水者。言初地菩萨。即法性智流中任运至佛位故无所修造。何况二地三地。故又经云。地前三贤菩萨入圣人位。但法性流中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佛子。乃至三贤十地之名亦名无相。但以应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此经即是说华严经以后教化三乘人。于别时中重于初始成佛菩提树下。略叙华严法门。此璎珞经中皆言。我曾于普光明堂说净土法门。乃至忉利天说十住。今更略说。广如经说。准此经次第说十地以后。于第三禅中说十一地法门。经在西方不来。经云。佛子。吾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说百万亿偈。今以略说一偈之义开众生心。汝等受持。又依璎珞经安立十地断惑法相门。

  经云。佛子。前三贤伏三界无明而用除粗业。何故。当受生时善为缘子。解云。三贤菩萨初受法性智慧生佛家时。悲心增胜。为观一切三界众生总为子故。誓愿无舍。为慈悲故。润生三界业故。三界受生。又经云。为润业故受未来果故名息用。解云。于三界无造新业故为息用。又经云。而不断爱用。解云。然三界业亡慈业受生不亡。经云。有十一人亦伏法界中三界业果故。解云。十一人者。十地并等觉位为十一人。又经云。初地乃至七地三界业果俱伏尽无余八地乃尽故。解云。七地已前伏尽。八地称法尽故。从此以上示现作佛王宫受生出家得道转法轮灭度。示现一切化佛境界故。无子三界之报。唯有无明习在。解云。此八地现前任无功用智。虽度众生无众生想。七地已前悲胜。八地以后无相智现前智胜。虽无受生任运度人。非无爱法习故。佛地始尽以本愿力故变化生。是以我昔天中说生不生义业生变生。佛子。圣位中二种业。一慧业无想生智心心缘法而生无照。是名慧业。二功德业。实智出有谛中有为无漏。集百万阿僧祇功德故。名为功德业。从初圣已上而现受生。以变易故不造新。以愿力故住受百劫千劫变化生。已上并依本业璎珞经说。此即是圆教中亦顿亦渐二门。亦顿者。此经云。三贤菩萨即入圣位。入法性流中。任运至佛海。更无造作。亦渐者。断惑阶降一一进修。此璎珞经三贤十住。即入法性之流。不同权教初地见道道前伏惑。若望华严经十地品初地令凡夫修行。不云要圣人方学。彼经自有明文。又明退者。如璎珞经云。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一劫二劫乃至修行十信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前。复为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念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在。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无人无主者。毕竟不生。毕竟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若二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身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也。问如涅槃经。闻常住二字。尚七劫不堕地狱。如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必得解脱至成佛故。何故今言第六住心及从凡夫信位。犹言有退。此意若为和会。解云。十信之中胜解未成。未得谓得。便生憍慢。不近善友。不敬贤良。为慢怠故。久处人天。恶业便起。能熟大地狱业。若一信不慢。常求胜友。即无此失。若权教中第六住心可有退位。实教中为稽滞者责令进修。如舍利弗是示现声闻。非实声闻。所作方便皆度众生使令进策。如权教中第六住心可说实退。何以故。为权教中地前三贤总未见道。所修作业皆是有为。所有无明皆是折伏。功不强者。便生退还。若折伏有力亦不退失。如蛇有毒。为咒力故毒不能起。但于佛法中种于信心。谦下无慢。敬顺贤良。于诸恶人心常慈忍。于诸胜己者咨受未闻。所闻胜法奉行无忘。所有虚妄依教蠲除。于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为人生之法。法合如然。但不长恶而生。何须虑退。已上五种十地权教中三种十地。如大品般若。但有十地名。第八名八人地。第九名干慧地。地名少殊。解深密经中。十地名虽与华严经中十地名同。从初地至十一地。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此二部经中但有十地。总无地前四种资粮。仁王经中。虽说地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种资粮。十信即说。为内凡即不同实教中十住初心便登圣性体齐诸佛。十信之中若不信自身与佛身因果无二者。不成信解。是故如来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之内一念中有十方诸佛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何以故。佛心与自心无二故。如是信心方名信故。何况十住之位不证此心。若不证此心云何名住。以是义故。住于佛住名之为住。是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又权教中说十地时。并无他方佛与说法者同名故。又无同名佛来证成表因果同故。以是义故。地位及教门并是接小根众生。权施设故。诸有智者。勿滞其中。应忻升进。是故说华严经中五位十地法门时。十住中法慧菩萨入定欲说十住法门时。过十方千佛世界外有千佛世界微尘数。同名法慧佛。来手摩法慧菩萨顶。及语业赞叹。及与法慧智力十三种加持。说十行位时。功德林菩萨入定。十方过万佛世界外有万佛世界微尘数佛来。俱名功德林。及十三种加持功德林菩萨等。说十回向时十方过百万佛世界外有百万佛世界微尘数佛来。同名金刚幢。亦十三种加金刚幢菩萨。十地亦然。佛与菩萨同名者。明因果同故。后当广明。如十地论。是天亲菩萨造。解十地经。是华严经中十地品也。于解义处。文义通三乘及一乘义解者。多解三乘义。于一乘义。人多不解。为一乘道理情解不及。设有以情解者。疑网不除。且信佛语故自疑不断。会久在无思。不厌苦者。不滞寂者。悟常乐我净者之所能知故。是故五种十地三种是权。余二种十地是实教故。是故璎珞经云。古佛道法为化众生有此十地。当知三乘权教十地名虽同。所设方便引众生行解全别。以此当处具说。未有同名佛共成印信因果契证。

  第六明顿证佛性理智万行圆融门者。如华严经第一会如来现相品中。如来齿间放光。又放眉间中道果德光明。又令普贤菩萨。入三昧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说诸佛果法令生爱乐。既生爱乐已。于第二会中。令文殊师利说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于两足轮下放光明。其光明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皆来集会又说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成就十信之门。两足轮下光者。为其最下。明入信之首以信为因。信为最下故。此是如来眉间果光放入故。前如来现相品中如来眉间放光已入两足轮中。为欲明举佛。果德用成信位诸有学者还信果法用成初证入于十信之门故以是义故。十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十首菩萨。皆从十色世界十智如来所来。以十信为入道之初故。是故所来菩萨皆名为首。十色世界者。为十信菩萨未成实证明。是凡夫虽信果德佛境未离色尘。以色为国。十住菩萨理事圆明。以华为国。为创从凡位理事开敷故。十行菩萨善达简择觉慧圆明。以慧为国。十向十地以妙用自在。以妙为国。国从当位法门所来。以法为国。非为四大地水火风故。入圣智者。已离此障故。十信位中菩萨皆是十智佛所来者。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如是十智佛者。智为果德。为十信位中以果为信故。为明信从果来以果为因故。若不以果为信。即无所信故。信无所依。何故文殊师利为上首者。为文殊师利为启蒙之主故。十方诸佛皆以文殊师利妙德为发信心之首故。以彰显法身根本智故。常以文殊师利为果前之信。善贤明是差别智为果后之行故。是故善财童子初见文殊为信门。后见慈氏为佛位。后自见其身入普贤身。是佛果后行。文殊为小男。普贤为长子。二圣合体。名之为佛。文殊为法身妙慧。普贤为万行威德故。体用自在名之为佛。文殊小男者。为信证法身根本智慧。为初生故。因初证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贤为长子者。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别智治佛家法诸波罗蜜事自在故。常以行门建佛家法治佛家事。但诸经之内以文殊为问答主者。多明法身佛性之门。普贤为问答主者。多论其行。以此表之。又文殊乘师子者。为明创证法身佛性根本智断惑之骏故。普贤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所者。为明金为白色能离垢故。金色者。表法身也。不动智者。依法性身根本智起智用即无动故。普贤菩萨常居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者。明万行为宝以此行故成其威德。若具行者。以法宝身自在也。威德无畏自在为王。若不具行者。皆有所畏。设居高位不得为王。为有所畏故。与文殊师利同在东方者。为法身智身理事体用本自一故本无二故。又文殊居东北方清凉山者。像艮卦主东北方故。艮为小男。为童蒙。为文殊常化凡夫启蒙见性及本智之初首故。又与普贤俱在东方者。东方卯位卯为震卦。震为长男。又像日出东方春阳发明无物不生无物不照。表理智双彻体一无二。以根本智差别智无别体用生万行故。是故子为佛位。丑为十信寅为十住。卯为十行。辰为十向。巳为十地。午为等觉。未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申酉戌亥为所化故。如是安立法则。法合如是故。易卦坎为君。离为臣。震为上相。酉为上将。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青龙为吉庆。白虎为凶害。朱雀为其明。玄武为其黑。是故如来治次而发明。普贤为相主万行。观音为大悲之首。治凶危为上将。文殊为觉蒙之首。常为接信之师。互融交参。以持佛家之法。皆令众生住于中道处恬和之性。智慈益物。以是身皆金色。目发绀青。体白而相黄。为应真和气也。皆为无形之形无色之色也。若以其体用也。一一菩萨总具智德无边。以其法则常以文殊为创信之首。今以南北。且立东西之一门。若论互融重玄一方总俱有十。经云。一切处普贤菩萨。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不动智佛。经云。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应受化器悉充满。佛故处此菩提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如是一方即十方无尽。一尘即刹海无穷。今为化仪各示分方总别。今言十信者。信何等位。决定成于十信之门。如经十信位中光明觉品云。十方一切处文殊师利。于十方一切处。说十方一切处法门。叹佛十种果德。以成信位。如光明觉品说。又令起信根者转更明净。文殊师利又问十首菩萨等。业不知心心不知业等十问。令起信者自身观照转令深固经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焰风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又下颂云。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文殊师利问十首菩萨。所成十信观行之门。具如问明品说。又贤首品中从凡夫位以信为首。决定取佛大菩提果。故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自心无异故。只为无明所迷故。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本来无二故。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身根本智与自身不异故。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犹如树枝一根生多枝叶等。以因缘故。一树枝上成坏不同故。从凡夫地信如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悉尽能行之。何以故。自忆无始时来波流苦海。无益之事尚以行之。何况如今有益之事。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皆从三昧生我亦当得。何以故。诸佛三昧皆从如来自性方便生。我亦具有如来自体清净之性与佛平等。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一切神通我亦当得。何以故。诸佛神通依真智而得。我但依真性智中无有烦恼无明成智。一切业亡唯有智慈。通化自在。从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当得。何以故。一切诸佛悉从凡夫来故。从凡夫地信佛大悲普覆一切我亦当得。何以故。诸佛大悲从大愿起。我亦如诸佛发大愿故。从凡夫地信佛自在我亦当得。何以故。诸佛自在于性起法门。智身法身入众生界。不染色尘诸根自在。我亦不离性起如来智故。从凡夫地信自发心经无尽劫修功行满位齐诸佛。不移一念。何以故。为三世无时故。如是从凡夫信解始终彻佛果位。如上所发十种信者。必能决定成就十信之门。住于坚固之种。永不退转。又十信文殊师利及觉首等十首菩萨。皆从十色世界来。所谓金色世界者。表本白净法中来故。为明信心依本信故。妙色世界者。为信依理事自在妙用而生信故。莲华色世界者表行信故。为莲华表万行故。瞻卜花色世界者。表从福庆之色以理智大慈中和性而生信心故。五色之中黄色为最。此为应真色亦中宫色也。表中道色故。为此华为黄色华故。此信心菩萨为智慈中和之色应真世界来故。优钵罗华色世界者。其华赤黄色兼有紫焰色气。表一行一切行能纯能杂而生信故。宝色世界者。表智慈法行成信而可贵故。金刚色世界者。表以佛果德而生信心故。必能决断诸烦恼故。颇梨色世界者。似水精表信心本清净故。平等色世界者。表信法界平等无二故。如是十色世界皆是十信菩萨所信之法门。皆从自信法门中来故。曰从如是世界中来。已下本所事佛。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如是十个智佛。即是佛果中佛。明信自智从佛智果为因故。来表不因佛果不成信故。其十住位中升须弥山顶。于两足指端放百千妙色光明。明前十信位。于普光明殿。两足下千辐轮中放光。表信位在凡未离凡地。光出足下。为表以信为初因其位最下。今说十住。上升须弥之顶者。明十住初心证法顶故。从地升上至相尽处故。陟山王顶至法王位处故。明其止为山也。以入真实证。非止不会。于两足指端放百千妙色光者。为明足指以艮为手足之指。初取圣道非止不明履践之始。表创从十信凡夫之位极。始在十住初首履践如来法王圣踪。以其定门。普观凡圣一切境界。性相无碍色无不妙。故称为光。如本业璎珞经云。修三贤法入圣人位法流水中。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之位。然此华严经意即不然。识灭时亡。情尘顿绝。唯真智境一念则五位齐明。为全将佛果以为因故。设同凡夫住世百年及以多劫。而不见须臾可迁。不见当成佛。不见已成佛。不见现成佛。十住之位法既如是。更有何生不成佛耶。更有何生而成正觉。此华严经是本法界门。一切诸佛本住大宅。一切佛子究竟所归。化身权乘总居其外。若有入者一入全真。此位中初发心住菩萨见道。住佛知见入佛知见。直与如来同身心性智相故。顿印五位行相。总在其中。如持明镜普临众色。此经法门法合如是。所有叹说。应如是知。应如是信解。为法界法门圆无终始。于一念中岁月晦明重重无尽。一毫之内佛境众生境色相无边。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此十住位中。有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慧。本从来土皆号为华。从十个华国土来。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月。释云。此位自己证真善简邪正。名之为慧。理事齐发开敷若华。以开敷法门为国所居。得法恼除清凉如月。名为本所事佛。此之名目总是十住位中所证法门。非虚名也。经云。尔时法慧菩萨以佛神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以十三种法加法慧菩萨。十三加者。语业加者以言称叹善哉善哉。身业加者。以手摩法慧菩萨顶。智业加者。经云。即与法慧菩萨十种无碍智。及此土如来光照其身。是为十三。

  十方佛所以同名为此十住法证圣位法流已入法界大海。同佛圣位智慧故。是以佛与法慧菩萨名同。为表法同故。又明十住法门因果齐故。佛位果德菩萨为因。因与果体不异。是故同名。说此十住法时升须弥山顶上。有六品经。共成十住法门之行相。一升须弥山顶品。二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且依此六品经中解行法门。修学悟入。必能成就十住法门。住佛种性。生如来家。为真佛子。不同权教初地菩萨始生佛家或说三贤菩萨以誓愿成佛。此华严经直论实证位不论誓愿。为此教门总一时一际法界无异念。前后情绝。凡圣一性。不论情系。应以无念无作法界门。照之可见。若立情见不可信也。设生信者。玄信佛语故非是自见。若自见者唯情绝想亡。心与理合。智与境冥。方知万境性相通收。若不如斯。心常彼此。是非竞作。垢净何休。若也称性情亡。法界重玄之门自达。一多纯杂自在含容。总别之门圆融自在。于利生之法善达诸根。随所堪能悉皆成益。敬承亲近者。皆能友之。如升夜摩天宫说十行品。及如来于两足上放百千妙色光明。为表依空建行始可理事自在。明十住之位证法身本智。十行之位以法身根本智无碍。方行万行行亦无碍。若不见法身本智。所行万行皆属人天因果。皆为有漏生灭之福。以法身自智慧用治诸惑。以万行悲济众生。法身智身任无作大悲一时顿用。虽寄七地悲增八地智增之行相。此华严法界门。十住初位总该诸位在十住初门。位同佛果。为一法界体用故。以一位中具十波罗蜜诸十法故。以诸法重玄门。照之可见。此乃总是如来藏身普贤菩萨世界海漩法门。此乃如日月照临。盲者不见。非日月咎。应自责躬修德。可以顶敬以定慧观之。如来藏身者。则法身也。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称为藏。若不见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办。总属生灭。世界海漩者。悲智观根屈曲彻俗。身土及业。重重众生。重重诸业。各别大悲普救。根无不尽故。名之曰海漩。漩者。甚深漩澓义也。像此佛果位中菩萨。一入法界之门。摄重重众生根业尽。故无出世心。永没生死大海漩流。无出没故。此十行门同普贤行。前十住门同文殊师利。法身根本无相智慧。二人齐体互为主伴。中间无作智。即为佛果。三人体一。寄安五位。用接凡迷。若有凡夫信满发心。十住之初三身同德。文殊是佛法身。普贤是佛行身。无作之智果是佛报身。常以文殊法身无相妙慧。以为先导。说时先后证则三身一时。法合如是。废一不可。若废文殊存普贤。所有行门属有漏。若废普贤存文殊所证寂定是二乘。若废佛存文殊普贤。佛是觉义。无觉者故。以是义故。三人不可废一。若废一三不成故。是故三乘权教中。无此三人始终不相去离。以教门未实总是化身。权逐小根且略权施。待其熟故方迁就实。如法华涅槃总是渐渐。迁向实教。如此经十住中初位即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总得其初及得其终。互相贯通。一位中得五十法门。以互相彻故。一一位中二千五百总别之义齐现。乃至无尽诸位地等进修行相层级。不废渐渐而是一时。不废一时中渐渐。此十行位中随其十方。各有一大菩萨来至佛所。各将十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集会。十个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本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慧。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眼。十个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林者有五德。一建立德。二身干枝条缘互相生无生德。三华叶果实成益德。四能障炎暑得清凉德。五人龙鸟兽鬼神所归德。

  一何谓建立德。谓如大林。内有龙神所居。外无大风所折。若不如是不得建立高显成林为明此位菩萨。内有大智之龙。常以大慈悲神而自守护。了境内寂。外无色尘境风所折。异道邪论。以智摧之无能所伐。而建万行。与一切众生皆共同之。常为利益故为建立德。

  二何谓身干枝条缘互相生无生德。为明树身干枝条上各各求能生所生性了不可得。但为缘生缘生之法缘缘无所生。本来不生生本来生不生。为明此位菩萨所行行无尽门故。为以法身本智为先导故。常行万行。于身于境求能行所行了不可得。但以法如是行故。

  三何谓华叶果实成益德。谓如树林华敷可观令人爱乐叶能映障炎热令得清凉果实资养众生饥渴者皆充足。为明此位菩萨常行万行。令人天乐见广布大慈悲之叶。令人亲而不舍施大智之果充足法界众生。皆令满足本愿方终。

  四何谓能除炎障得清凉德。谓如林随所归者皆得离暑。获清凉乐。其林都无有心。为明此位菩萨所归依者。随其根性皆得清凉。本性无心利与不利。

  五何谓人龙鸟兽鬼神所归德。谓如茂林人多所采龙多所居众鸟所都。为明此位菩萨亦复如是。以建万行之林。众人所归采其众德。龙鬼所居常恭敬。鸟兽所归离怖。又林为多义。以此位菩萨建行众多故。又以行多故。功德亦多。言以法身悲智行诸行功德如林故。是故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何故本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慧。凡夫人以土地所居名之为国。此位菩萨以定慧解脱安养自他平等。皆令离苦。名之为国。地水火风所居之国是众生业之影像。非是实故。法身智慧解脱是诸常住本体之国。非业幻生之国。是故菩萨以慧为国。又此位菩萨以建万行行解利生。行能同事。慧能设教。利乐人天名所居之国。何故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眼。此华严经以事表法。以其佛名。同己所证。所证法处。名之为佛。此位菩萨以行益生。善能观根。称根说法不失时度。名之为眼。经云。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还如前十三种加加功德林菩萨。只如佛果位内菩萨。法身悲智常现在前。定慧法门常当具足。何须入定诸佛来加。为诸菩萨设教度生。要成轨则言佛神力。推德于尊。虽法界体齐平等。平等为化仪故须存师弟。为化仪故入定观法出定方说。三昧者。名为等引。引生正解名善思惟。十住之内过千佛世界。十行之内过万佛世界者。表位增广化仪轨则。行相眉目法合如是。然其真性皆满十方他方所来诸佛与入定菩萨同名功德林者。明因果俱齐法智一种。以此所来诸佛与入定菩萨同名。十三种加者。一语加。二手加摩顶。三与十种智及此土如来光照其身。以语加者。表法不谬。以手摩顶者。法身智身悲智知见解脱相及故。又摩顶者。安慰之相。与十智者。明菩萨智与佛果齐故。名之为与。又推德于尊。谦和离慢故。名之佛与。于经中。皆云法如是故。自善根故。皆是化仪轨则故有此言。此十行位总有四品经。共成此位法则之门。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十行门中所有法门。当依此四品经修行理事悉皆具足。如说十回向品时。何故升兜率天。何故如来两膝之上而放光明。何故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幢。所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妙。为兜率天于欲界中上下处中故。如四天王天总是帝释所摄。连妙高顶。总是一天之界所收。夜摩天名第二天。四天王天帝释妙高。俱连地界。夜摩天已上方是空居。以兜率天。上下居中。向上即化乐他化二天。以此天于欲界中处中故。故于此天。和会理事。会于中道。回理向事。回事向理理事无碍。成理事无碍智慈妙用之门。故名回向夫十住初心理事无碍自会中道非在后位始有回向。为化众生故。名目法则须存。从初发心住已后五位之内理事本自回向。今此第三位中回向前十住前十行二法位无碍。说名回向之位。不在第三普和诸位名为回向。托事表法故。于此天说十回向。如来膝上放光者。为膝回旋屈申之所自在莫过于膝。故膝上放百千亿那由他光明。用表理事涅槃生死无碍卷舒自在。亦是以事表法。此之一部之典。名言境界身相名目及放光明。总是所表自证法门。此位中上首菩萨名之为幢。为明十回向菩萨智悲自在能坏自他惑业于生死中能建众德。名之为幢。幢者建德不倾动义。降怨义。摧坏义。坚固义。胜智立法幢坚。建大慈心坚固。摧慢山游宝路。籍莲台成妙悟。是故此位菩萨名之为幢。为以不动无作智悲能破自他生死故。此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位有佛果故。又此位菩萨能建胜德常处生死。誓度一切无尽众生。而智无怯惧名之曰幢。以了无明为智智故。有忻厌者不可为。又行施波罗蜜时。若有乞者乞诸财宝。尽所有及身若命。尽世所有皆悉欢喜。心不倾动。名之曰幢。幢者不倾动义。施有二种。一者以法施。二者事施。以法施者。以施人无我所故。一切无念名为法施。事施者。以物与众生。于身命财所求无吝。此位菩萨行二种施寻常无懈。广如此十向位中说。何为所从来国名之为妙。明此位菩萨智慧妙用。以妙用自在。不滞有无及诸见量限碍等过。名之为国。何为本所事佛同名为幢与己同号。明此位菩萨既成妙用。与佛妙用理事因果当位体齐。还同前十住十行当位与所事佛因果体齐。位位如是。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还如前十三种加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推德于尊。师弟之敬。入智光三昧。三昧者。名之等引。入是三昧。引生无量教光。以根本智为光体。差别智为教光。随根与益。智能破闇。光者是教。为教能破迷惑故。发生明解。开一切众生智日故。令其众生密云昏夜不迷乱故。能决盲聋开耳目故。能令邪慢之山悉倾倒故。教光如是不可思议。前十行位功德林菩萨入善思惟三昧。此十回向位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以明五位层级次第增广眉目行相。前位明始善思惟。此位明妙用自在放光遐照。前位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来。此位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佛来。亦明五位次第增广进修之门皆亡情。以定慧门入重玄理事。照之方可悉解。不可玄头斟酌生增上慢。十三加者。以言赞善。以手摩顶。十方诸佛与金刚幢菩萨十种智。此土如来光照其身。以言赞叹者为明所说法及法不谬故。手摩其顶者。表说法者与佛智相及故。与智慧者。明说法者与佛智同故。此土如来光照其身者。明与佛教光合故。又以光觉触许令说法故。十三加者。欲令后世断疑成法令生信故。论其实体总是诸佛。随诸位位行门。依本位法而立其名。而现其身。与众生作法轨则。令其仿学。使令悟入。佛既立教。学者必得不虚。所以同名者也。十住十行中已释讫。此位之内有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天宫偈赞品十回向品。此三品经成斯一位十向法门。法用轨则。学之者依之成则。如说十地品时。何故不从兜率天次第而升化乐。何故越化乐天而升他化自在天。为明十地菩萨法门功德广博摄境超前不依次第。又明十地妙用无方蕴功自在说处亦须自在。同彼天称名为自在。又明十地菩萨以称理体性自体无心自无心化。皆因众生起大悲智。因他起化。故以彼天表德。是故于他化自在天而说十地。一明功高胜前故。须超次第。二表自在而化众生故。于此天处而说十地。如普贤等觉位。在第三禅。集八禅天众。入佛华三昧。说百万亿偈。此之一会文广不可于世传持。如是超间位倍倍于前。佛华者。佛行也。入佛行三昧者。是普贤法界行也。何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之中菩萨。但举十个上首菩萨同名。此十地位中何故举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解脱月菩萨何故独名为月。此一部之教。各各菩萨与佛果功齐。皆十方来佛与入定菩萨同名者。为表当位之内菩萨证入与佛位齐因果相似。以成龟镜。然六位五位中。层级非无次第同别之义。影互参差能纯能杂能同能别能成能坏。以六相总别同异成坏门。准之可见。六相者。一总门。二别门。三同门。四异门。五成门。六坏门。此六门义。一门中具六互为纯杂。不可废一也。十重玄义亦然。此之文繁。出于别本。但且影响参之。然十地法且于别门中立层级处说其行相。此十地位为中道果终之教。是故前位膝上放光。此位如来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以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眉间光者。表中道果终之义。此眉间光从初会中如来现相品中。如来于眉间。放果德光明。入足下轮中。明以果成因。使令普贤菩萨。示佛果德令其信乐。既信乐已便说信门即于光明觉品中。还从两足下轮中放出初眉间放入果德光明。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以成信位。以次欲说十住品时。升须弥山顶。于偈赞品中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以次欲说十行品时。于偈赞品中于如来两足上放光。以次欲说十回向品时。于如来膝上放光。如今说十地法门。还于初会之中眉间放中道佛果光。际而复始。至果极际。三乘中十地不同于此。行相全别。十地菩萨见道未能明了。初会中如来眉间放佛果光明。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此光使令菩萨入佛果德门故。还放果光。使令入果。以因果欣修相似故。经云。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明。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其状犹如宝色灯云。其光明名为普照曜十方藏者。即照此十地之藏一一地内皆遍法界虚空界福智大悲之藏。今此十地即是初会之内如来。使令菩萨所成之门终而复始。以放眉间光明相似故。放光处相似故。前初会放光。其状犹如宝色灯云。此十地放光名菩萨力焰明。此前后光明因果相似故。灯与焰相似故。前之放光名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者。即明如来开悟菩萨智令诸菩萨至此十地故。此十地品中如来所放光明名菩萨力焰明者。即明菩萨自力功极而蹬十地。前光开发。后明自力。以自力故。至于如来初开发处。称佛本心。始终相似。是故明此十地中道果终之门。后彻初故。前光举果劝修。后十地放光明自修至果。是故光明名菩萨力。以菩萨修自精勤力。无退转力。不懈怠力。而能修习至此十地如来法界藏故。是故菩萨悉名为藏。藏者含藏蕴德不遗失义。此法界自体清净无漏法门。体该法界。含藏一切大智大慈诸功德故。兴万行云。普雨法雨。润众生故。此位菩萨称如斯故。名之为藏。此位中有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者。为明此十地法门果终。意欲辨知正道助道故。故立三十七菩萨。成三十七助道法门。非正果故。十住以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为助道。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若以初发心住。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若简佛果无作无修。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一法门也。眉目不可不简。体用圆寂正助全同。此即全别全同门。还以重玄门思之可解。闻所未闻之法。闻之不疑。全别全同境界难解。佛及凡夫各自别有。是全别义故。二见恒存。若全同故便成滞寂圆融道理事理不碍。若也法门全分两向。是凡夫法。全合一体。是二乘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灭之此亦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门与正智果德无作之门。体合无二。事中轨则不可不分。以其体用不可一向全别全同。以全同作全别。以全别作全同。不可全别无全同。不可全同无全别。如迷此同别二门。即智不自在如三十七个同名为藏。三十七菩萨外独自一个名解脱月。何故同名为藏者。总明十地法中正助之内为同法众三十七即为其主。唯解脱月一个菩萨独是其伴。明非同法众故立别名。以为宾主须有启请击难十地之法。令现在及后世得闻正法无疑。经意如是。应如是知。是故此十地法门。即是解脱月为众请法首。金刚藏菩萨为众说法首。已上可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昔慧光明三昧者。十向位中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今此十地金刚藏菩萨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此位菩萨智明增故。妙用决择增明更加其慧。此乃明位位层级法门渐增胜故。然诸余位非无慧用。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即以十三种法加金刚藏菩萨。一以言赞谕二十方诸佛与无能映夺身。三与无碍乐说辩四与善。分别清净智五与善。忆念不忘力六与善。决定明了慧七与至。一切处开悟众生智。八与成道自在力。九与如来无所畏。十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十一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十二十方诸佛手摩其顶。十三与意加者。欲令后世断疑成法令生信故。一如经说。以言赞谕。许说无疑。以手摩其顶。安慰许智相及。何以同名者。明金刚藏菩萨证法因果与佛所证相似。如五位菩萨。与佛因果俱齐。皆以同名佛印之成法。令现在众及后世无疑。并此土如来光照其身为十三种加。如等觉位中普贤境界。准菩萨本业璎珞经。在第三禅说。来文不备。不可和会。本业经是说华严经竟。化三乘众。于后重于菩提场中。更略说彼经。自有明文。此五位教门依品次第。今且略说。后法界品内。善财童子求五位菩萨善知识。一一行之。师弟轨则行相。利益众生后当更明。地地法门一一别相随文释义方解。略会三乘十地门差别。三乘十地教行印信全别。上下披读思之可见。三乘十地无似此华严法界佛所乘门法门次第。经中五位六位行门。皆以菩萨自证果德为己躬之号。则如十信位中文殊与觉首等十首菩萨十住位中法慧等十慧菩萨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萨是也。如前所述。皆以当位之内自证本法名之。所从来国皆以根本智导利众生。观根灭惑之智。号之为本所事佛。当位之内有十方同名诸佛。来现其前。十三种加成其印信。表因果体齐。以现同名。总别通彻时劫互融。无尽重玄一多相彻。一切诸法。皆如帝网同别重重无障碍。三乘之中三贤十地无此印信行相全别。有修真者。须知权实。勿滞其功。滞权迷实。虚烦多劫也。

  第六重令善财证法别者。如经中从第二会光明觉品。于如来两足轮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是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蒙光照。及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乃至十色世界中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同时发来。各说一法。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门。如善财童子于觉城东是文殊师利。说种种法而生信心。还仿前信位之中文殊觉首等十首菩萨所成信位。第三会升须弥山顶。法慧等十慧菩萨各说一法门。共成十住。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顶见德云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升须弥山顶。法慧等十慧菩萨说十住法门。第四会升夜摩天宫功德林等十林菩萨。各说一法共成十行法门。如善财童子南行至三眼国见善住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功德林说十行法门。一一以行行之。第五会升兜率天宫金刚幢等十幢菩萨。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法门。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广大国青莲华长者。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金刚幢等十幢菩萨所说十回向法门善财一一询友以行行之。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等菩萨说十地法门。如善财童子至此阎浮提迦毗罗城婆珊婆演底夜天。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第七会升第三禅为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所有法门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境界。如善财童子至摩耶夫人。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璎珞经中重说华严次第。十一地法门普贤境界。善财询友一一以行仿而行之令成后则。第八会佛地法门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时说。如善财童子至海岸国大庄严园林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弥勒菩萨所。以为善财佛果圆满善知识也。还如前经中如来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及三十七如来出现品。如经中如来出现品前。普贤行品。出现品后离世间品。还是普贤菩萨说。善财童子一一仿之。还从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觉位中。乘普贤行。而自成正觉。出现世间。还以普贤行导利众生令离世间。善财童子还以仿之。从弥勒菩萨后自见其身。入普贤身中。即明自乘普贤行自成正觉于世常以普贤行导引众生令离世间。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明行满同普贤故。法相似。同一体故。如出现品。即是经中如来自放眉间光灌文殊顶。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共相问答。明因果理事交彻相入故。以此二人理事体用二门成佛果故。出现世间。如善财童子至于弥勒所。弥勒菩萨令善财还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善财闻已。忆念之间便闻普贤菩萨名。乃入无量三昧门。便见其身入普贤身。及于弥勒楼阁中会三世事在于今时。即是善财童子功穷极果。弥勒菩萨而与会之令成法则令使后学信解证入无疑。经中但有法门。未有人求学者故。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经之法则。若也空施法则还恐在行犹迷。故令善财以行行之。令使后学无滞。弥勒令善财劫见文殊。明从法身理体根本智为因见弥勒菩萨是善财乘法身本智为因。及诸善知识所行普贤行。以成自己佛果。见弥勒之后入普门法界。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虽成正觉常以普贤行利益众生。即明文殊普贤弥勒佛果三人始终一处。表通因彻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是源始之法际。若速解者即本来全得。处迷者自没轮回。为古佛道法本来常如是故。非生灭法。无作为也。修之者及以放逸者。皆有作者故。欣寂不当。放逸还非。以自情缠乖其圣性。是故道者。以定慧力善自观之勿滞其事。

  第七明六位菩萨来众别者。且如权教之内所说菩萨诸地位次。但说假真如为因果。仍地前三贤未能正证。初地之中。一地证一真如。十地证十真如之后。方能始见佛性。前证真如。复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权教之中既施设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说地位三乘同闻声闻人天共会此经不尔。总是果位菩萨六位之中一位具十。又当位之内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各从十方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信位之内初名觉首。次名目首。有十首菩萨也。创初起信。即有一切处文殊师利。所从来国金色世界。本所事佛皆号不动智。华严经即事表法。无一事不表法门。金色世界者。白法也。金为白色。明法身本体也。不动智佛明法身之内无作性智是根本智也。文殊师利即是能证之因。不动智佛即是所证之果。今举此因果同体无二。用成十信之初门。还令诸信者。信果成因。还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初心之上便成正觉。为从证果本智为因也。是故此经下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提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此乃任法性故。动寂皆平。为本智非动寂故。妄谓为动。愚夫不了。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故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为小乘有欣厌故。为苦生也。以此文殊等十首菩萨。还兴果德示悟众生。法华经云。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故。以此义故。觉首等十首菩萨。皆从本所事佛下名皆同名之为智。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如是十智如来所来。皆表所从本智。所来来处是己身之智。所来者。是因也。即明因从本智果来。犹如全将金体以成环钏。全将佛体以成菩萨。全将佛果以作自身。今还以自佛本智成初证也。一切众生总皆如是。今从佛所来者。即表初发心时顿证本智。佛体用以成初觉。以此正觉初证。之因。是彼十首菩萨以因从果来。次十住位中十慧菩萨。所谓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如是等十慧菩萨。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所从来国。本所事佛。所谓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如是等十个月佛所表是果。法慧等十慧菩萨所表是因。还表因从果来。佛皆为月者。表此十住之内创证果德无明热除性清凉故。以此义故。表果德清凉故。佛名为月。像此位初证者故。还同体清凉也。经云。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过千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法慧菩萨前。慰叹善哉。如此言千者。为一一佛皆满十方故。不同权教有限量彼此国土也。此即明此位之中创发心时因果相成无差别体故。是故菩萨与佛号同名。法慧为印因果为一体故。佛名与己同名。表一切证道者皆然。前十信中不动智佛。是根本智此。十住中佛果名号月者。是随位进修获益之果。因果者。即是非因果之因果。但以无依止处名之因果。亦不同外道以情拨无因果。不同人天凡夫系成因果。不同此二名为佛因果也。如此位中十住初首证。此非因果之因果也。是故初发心时即是佛故。如此位中无上慧菩萨颂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非身而说身。非起而现起。无身亦无见。是佛无上身。

  问曰。何故前信位之中十首菩萨不入三昧即便说法。又无同名觉首佛而称叹。何故此十住位中法慧菩萨入三昧始说法。又千佛世界微尘数佛与法慧同名皆号之为法慧。来慰叹。何故前十信无此等相者何为也。

  答曰。为信位示果法。因果同举但令生信。未有实证故。不入三昧。以十住之位入真实证故。以此义故。须入三昧。方能真证为与众生成证法则故。为正证果德同号佛来印成因果一味故。前信位中但且成信未正证故。以此不入三昧。无同号佛来。印成因果。当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千佛已次万佛者。明进修行相故。如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萨。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同一号。号曰功德林。而现其前。叹慰功德林。还如前位。因果同故。其佛名号与菩萨名同。还以菩萨为因。佛为果德。二体同故。是故同名。十林菩萨本所来国。皆名为慧。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其国名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如是十慧世界。本所事佛。所谓常住眼佛。胜眼佛。无住眼佛。如是等十眼佛。

  问曰。何故前十住位中同名法慧佛。只举千佛刹微尘为数。所有菩萨来亦过千世界外所来世界名同皆名为华。本所事佛同名为月。何故此十行位中本从来国皆同名为慧。本所事佛同名为眼。何意如是。

  答曰。为十住位中从凡创证果德始从凡夫来故。国土名同皆名为华。为创住佛所住自佛智慧开敷故。证佛慧初生诸佛。家故佛号皆同为月。以表得法清凉如月。此十行位中始终总佛内外俱真。国亦以法为名。佛亦以法为号。前位始证以表如月清凉。此位已真纯名之为眼者法眼也。为此行中明法眼圆明应机照俗以成德故。以次千及万数渐渐增广者。明法界圆明不增不减。但以佛果位菩萨引生方便。引接凡庸令增胜故。皆为如来密意方便故。如佛名经无量声如来日月光明如来世尊。偏增致敬重加三礼。云灭罪多者。如来方便引凡心生令策志故。岂谓诸佛体同一味功德有差别耶。今时佛果中诸菩萨安立地位境界增广。如是渐次言千佛世界万佛世界。乃至数终一一数体缘起相彻。一一数中始终相入无前后际。是诸佛密意方便故。犹如十钱去一钱十总无著一钱十全成。为诸数如响应声同时缘起故。得初即得终。还以性齐时齐缘起同时故。今此中安立境界法门。

  初地菩萨多百法明门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多千法明门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权教实有分限。如前数法互相彻入。又如人以指画空作百千微尘数复以手除之令尽。然彼空中无有增减。以情量故见彼虚空数有增减。此亦尔。所有菩萨安立诸地法门增减亦复如是。为成诸有情故使令进修。若也一概皆平无心进也。凡夫无有进修之心。发心修至不修。方知万法无修也。而实教菩萨一得一切得。为称法体中无前后故。犹如帝网光影互相参彻相入无前后际也。亦如百千宝镜同临妙像。一一镜中影像相入色像齐平。如佛果位中诸菩萨。为从性起法身根本智为十住之中创证心故。所有法门境界皆悉依本。以体用通收皆悉彻故。还以性齐。即时齐故。更有余不齐之法为不可也。不同权学情障未亡九地已来未见佛性。所立地位皆有分齐而实可得。为未见佛性有假真如影故。是故经云。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如地位法门权施增减。为逐众生情故。体道者。真俗便真为一真。一切真故都无假法。不可于此圆教作增减见同其渐也。此经所有一切众海菩萨天龙诸神等众。皆佛果位海诸菩萨众。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圣故。明毗卢遮那摄化境界等众生遍故。皆是佛果位众以化仪主伴故。如是果德位众共会成法示悟众生。成法之后入法界品中文殊师利。以此果德法门。出祇园会外。东行欲往觉城中利乐于人。舍利弗。六千比丘路上发心得十耳十眼。觉城东会善财遍求诸友。一生佛果圆明。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皆如善财。经文不可一一具陈。同会总皆如是。若也无缘总亦不闻。如祇园罗汉比丘等。同会不闻不见如来说此华严经典。是五众同会于文殊所同闻此法。悉皆同证之流。是故经云。此经不入余众生手。能深信者。情过三乘权学之流。何况能证者。故此经贤首品中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为甚难。是故当知。正集海会。未有人中凡夫。纯是诸佛果位菩萨。集会成其教法。文殊觉城所化。始明以此教法将用利药阎浮提众生。善财等五众。总表实得此法者。余义如前所明。如是来众纯是果位菩萨。来明果德。用备上机。都无权教菩萨小乘人天凡夫因果等众来集此会。权教菩萨至于九地已来不预此众。何况凡夫。何以故。为行六波罗蜜故。虽有行十波罗蜜者。由三僧祇劫成道果德故。不同此教一时即一切时非情所收故。出祇园会文殊东行六千比丘路上发心者。此明许声闻亦有最上之器堪能入此最上乘中。又彼六千比丘。于舍利弗所。皆新出家。未忻小果。以器利故。方能发心。至此位流。已登小果卒回难得。如舍利弗即是影响声闻。非实声闻也。即是已登佛位。入流接凡。以此义故。此经来众与权教不同。化佛设有处纯会菩萨。无小众者。亦不同此教。何以故。或有教说。即因成佛者即不行五位。或五位行相体用不同。如前已述故。如是准例无有同者。法既不同。众亦全别。又于此经中所有来众有十种同法。与诸经来众不同。一色身同。二法身根本智同。三慈悲智同。四言说法轮同。五来处同。六所成法则同。七与佛因果同。八事佛师弟同九报身国土圆满同。十怀疑获益同。

  一色身同者。如五位中诸菩萨。各从十方来。一一方来众皆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菩萨来。皆金色身目发绀青。当位菩萨色身相似。诸天八部之众当类相似。明得法同故报亦同。如初会中。有五十五种部类。虽别明行门摄化异故。然其行相身色法门。五十五部互相参彻。一行作多行。多行作一行。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相似故。前后十处十会例然。

  二法身根本智同者。如十处十会中所有众海。皆同如来法性身。本智慧故。设有新学凡夫入会之者。见闻佛法刹那证入。皆齐如来法性身根本智故。无有入会见闻法者不同佛身智慧者。五百罗汉身在会内。不见不闻不知不觉此之大会及所说法门。不同权教菩萨二乘人天八部同会见佛闻法获益全殊。

  三慈悲智同者。法身本智及差别智。慈悲体同解行合故。为文殊普贤佛果始终一法故。如华严经三宝者。佛为佛宝。文殊为法宝。普贤为僧宝。是古今佛之旧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为本如是故。非造作非成坏故。

  四言说法轮同者。如经中五位菩萨各十方来。一一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此会。十方世界皆悉如是。一时云集。异口同音十方众海一时说偈。皆同文句。名字恰合一无差别。为智慧同法行同所说法门十方世界一种皆同。不似余经之众解行差别有时得不得。

  五来处同者。为此五位菩萨所来会者十方一切处皆至。又十方世界及微尘中。一一菩萨皆共住。为居法界体自他彼此远近情尽故。总不出一尘故。亦本来无入故。不似权教三祇未满诸见未亡。来至此已各还本土。又未论一尘之境圆法界故。然通变皆有限故。皆言神通非本法故。

  六所成法则同者。十信十住五位六位菩萨行门。十方世界同施设故。十方世界古今诸佛同此法故。顿示因果在刹那中。其法无来无前后故。非同权教因前果后故。十地位终方始见性。地前菩萨是凡夫故。设有地前成佛者。推为誓愿力能。非本法故。或推地上菩萨引诸凡夫起胜行故。非论本法本来佛故。此华严经所施法则。直论根本智佛自乘门。不论权教开三乘门设多劫故。直明众生本来自体无作者故。性本自法界真佛智慧故。以为所乘也。

  七与佛因果同者。既是文殊法身智身。诸佛果德。普贤行门。本来一法。此诸众海皆悉同之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于一刹那际皆得此之法者。不许于刹那际外有别时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于佛法中见佛成道。作劫量延促处所。而生见者。信亦未成。未论修道见道。是故修道者莫作如是顺情所迷妄云修道。轮转生死无有休息。此是情量非是佛法。是故此经来众。皆与佛果位法齐。还成佛果位法。若有见闻悟入。皆同佛果位。为依本智慧法故。

  八事佛师弟同者。如因陀罗网影互相彻。此十会法界海中菩萨。遍法界中一切佛所。皆有其身奉事诸佛。成师弟之敬门能同佛果。师弟之敬不失故。不同权教有自他佛故。有从彼佛所来还归自土故。不同此教不移本处不作神通而依本法恒遍满故。承事诸佛。能同别故。

  九报身国土圆满同者。为以实法故而起信修。法既恒遍。身亦遍故。依法智行身土皆圆。此以一圆即一切满故。以无作智终无大小量故。为依本法身智身。为依正报亦等故。

  十怀疑获益同者。如初会中。五十五众一时同疑心念同请。如来放光示现果德。一时同益。诸众各得一法。一人得诸人之法。已下九会皆悉如是。如上来众十种同法。比于余教全无相似。此本智本法本时本处古佛本法。六位行门本众之海。充满虚空微尘之中。重重如是一时集会。如此经中大众之海。从前至后。皆是成就彰表如来所乘五位六位佛因果门。无有一人得三乘果皆以此法十住初心体用齐佛依本智海故。不增不减于法体性。任运利生。十处十会来众行相。随文释义。方可料简。

  第八明所施法门理事别者。如化佛权教中说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转法轮等。如华严经。即是越情实教。即不如彼化佛权宗约凡化教。如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所从来国。国亦名慧。一切境界总名慧体。何以然者。无有情无情故。所以然者。无二见故。为一真智境界无成佛者无不成者故。夫有情无情者。此是依业说。夫论成佛者。非属业故。若非属业者。即非有情非无情故。何得于出情法上计言有成佛不成佛耶。彼有情此无情者。是业收。非佛解脱故。岂将自己情业之系。作如是卜量情与非情成与不成。如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是之道。为有情及非情耶。如此华严经中大义。本无凡圣情与非情。全真法体为一佛智境界。更无余事。莫将凡夫情量妄作斟量。若存情系者。见有情成佛。见无情不成佛。此为自身业执。如是解者终不成佛。夫言理性遍非情而不同有情成佛者。此由未见法空不依实慧。未了得世间诸相本来常住。但见随情识变生灭之相。而妄斟酌。言非情但有其理遍故。只如成佛岂可理外别有佛耶。若理即是佛者。于此理中情与非情本无异相。岂从妄见立情非情耶。如佛是非情应不得成佛。若有成大菩提者。不依此二见。是故法华经会权归实。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辟支佛。不退诸菩萨。如是等三乘权学。总皆不能了。广如彼经。如华严经中。无有情与非情。但为智境界。一切山河树木。皆能现佛菩萨身及说法。与佛体。能同能别自在无碍。佛于世界中住持安立自在庄严境界差殊庄严各异。于其妙刹国土庄严。一一境中纤尘之内。佛身出现。刹海重重。佛身无尽。佛身毛孔亦复如是。境界重重。佛身无尽。互相彻入。能同能别。全同全异。净秽国土。无障无碍。不论如是情与非情。是故今言所施教门别。又权教之中诸行为先。佛果在十地之后。此教之中。佛果根本智为先证。以差别智而互为资。因果行相一时顿彻。先中后际。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不同余教一切。地修一地以性齐时齐行齐智齐故。以修定慧用智观之。莫将情解。

  第九明与诸三乘得果别者。如经所说。为声闻人说四谛法转生老病死。为缘觉人说十二缘行。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今此华严经亦说四谛法。即与声闻四谛法不同。如四谛品中广明。皆为四谛明苦集本真元来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忻厌故。又五地菩萨作十谛观。一切十方世界诸佛皆说四谛法轮。但随类音不同尔。如世间孔老一切治众生法。总是四谛法。但随器所受深浅不同。或说十二分教门。或作咒说。皆为四谛法轮所收。声闻之人。但随根器得一分断苦之教。只如小乘断苦之法。广如小乘等部所说。且约四乘总相所趣成果处论之。声闻观苦集二谛。深生厌离。作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知身空寂。随空寂法。智灭身亡。不生悲智。名之为灭。以此灭处名为涅槃。设当从定起后亦无世间三毒等过。为在道前修诸观等以观折伏。如咒毒蛇。又修生空知心性灭本来无我。以此人无我法故。空三毒业不生悲智。出定入定无离此修。不离此者毕竟同空。悲心顿息名为灭谛。灭伏诸苦名为灭谛。以此灭谛名为道谛。如楞伽经说。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如是等比不依佛慧。偏修空定。从此知过。回心从正。能成佛身。如经所说。有永灭者。为滞寂故。责令早修。不应永灭也。为修生涅槃非永灭故。此乃大乘经中自有和会。如华严经中都无此文。如缘觉之流。知十二缘生之法本来无实自体皆空。知身知心自皆无主。身心无主性恒无我。以无我故无明便灭。无明灭故十二缘灭。逍遥任性独觉自居。异声闻故不趣于寂。异菩萨故无有悲智。唯不趣寂故即胜声闻。唯能持法故即不如声闻。故声闻之人。闻佛所说大乘经典亦能宣传。但未亲证。如净名所责。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权教菩萨创回二乘及小菩萨。未能全具大悲智者。如大品经等是也。但说六波罗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业滞在无知故。但说六波罗蜜。以根劣故。犹怖生死。未说七八九十波罗蜜等。为方便波罗蜜成其大悲故。处于生死能运度故。如仁王经中。外凡内凡修六波罗蜜作六种人王。忍等已上四波罗蜜俱是四种轮王。十地十圣修十波罗蜜。能成十种天王。又余经渐回彼二乘分学及顿学等根成其悲智。虽修十波罗蜜。犹修假真如观。作诸法从本已来自体凝然不迁不变观。破修空有二执。成不生不灭法门。犹观当情。九地已来未明佛性。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前已说。如此经为上根人顿示本智。初心创发十住位上即与佛同智慧。如善财妙峰山顶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是其义也。以依本智法即无所修故。本无障故。任运悲智不作而成。随缘六道无非法界。了缘生法。自体恒真更无修作。所有念虑皆从智生。但知任运对现色身。说法应机如响相对。恒处生死流法身常寂。虽经多劫体不移时。入死出生非没生也。任大悲智法随缘故。法应如是。性无忧恼不住证修。法如是故。龙女善财总明如是。此法难信。三乘拱手遥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说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无时智门。是故经云。能信此法为甚难者。即其事也。设经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长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坏。舍身坏命。岂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须如是入佛智境修学。岂不省力不枉功耶。以此义故。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真解四谛十二缘。及真如法身实智境界。皆是毗卢遮那方便引修。向此华严真实之海。令归本法任智施为。所修诸地随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办一切种智。不似诸教地上别作对治。但十信终心十住初位。即自了知坦然法界本智慧境。凡圣不异。脱体全真。不见有情无情有性无性。如是系障任法不生。如经所说。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其自身之智。普见众生成等正觉。善恶情绝性相无殊。虽度众生而无度者。是则名为种如来相诸善根故。如是之法付嘱流通。全与三乘浅深玄异。如大乘权学二乘及人天。不闻如此华严经典。上上根流唯希佛因果位诸菩萨等而能闻之。如上四乘之内。具有明证。如是所乘既别见谛全殊。于一名言浅深全隔。又如华严十地品所说。五地菩萨修十种四谛观。六地菩萨修十种十二缘。以此不同三乘四谛十二缘。

  第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别者。如此如来出现品中说。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菩萨摩诃萨。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若转轮王无此大子具众德者。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何以故。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唯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以尊重心恭敬顶受。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解云。生如来家者。自觉自身法身根本智与佛真性。性相平等同无性味。混然法界。自他情尽。唯佛智慧明彻十方。无性无依。无生死性。名为生在佛家。以自体无作平等悲智力故。绍隆正法统治众生。随所应作以法调伏。令诸众生差生死业所有一切安乐之法皆悉乐之。是则名为持佛家法。又云。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解云。证佛法身性同法界。同佛悲智。如是信修。理事不殊。性相平等。如是学者。种如来相。同佛善根。不同权教付嘱三乘声闻菩萨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及未生佛家诸凡夫者。此经付嘱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来不思议乘生佛家者。若无大心凡夫求此法门生如来家。此经当灭。何以故。为此经难信。设有圣说凡夫不信不证。此经当灭。若不如是付嘱凡夫生佛家者。圣位菩萨有一切佛世界微尘数。如来何虑此经散灭。当知如是。如来意者。令诸凡夫生佛家者而起信修。不念已齐佛位诸菩萨众。诸有行者应如是知。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者。令使流通及付嘱未生佛家诸凡夫等。为三乘之法未出情尘。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圣共赞。令教流行善根不断。未出情量。不似此十信之终刹那即佛故。以此义故。三乘之教且渐引生未出情尘。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顺情之教根易信故。凡圣共赞皆得流通。不同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故。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圣说无人证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说教无证者。亦不名流通。为自法不明疑情犹在。不破他暗故。未能决定知佛意故。以此义故。要待入证同诸佛智心方可决知佛教门故。以是义故。付嘱大心凡夫入证者故始名流通。但闻不契不名流通。

  第四明成佛同别者。夫智身寥廓。总万像以成躯。万像无形。与智身而齐体。违真相隔得本形同。只为乖本相殊。致使化仪各别。或见形羸道树。藉草褥之微躯。或见色究竟天。处莲华之妙相。或见宝菩提树。居净土以成真。或见远劫修行。或见刹那当证。或见报身圆满相海无边。或见化体分身具三十二相。如是殊形异状遍通含识。以情根万别千差言何能悉。且约人天共感四乘权实之流。略作十门成道差别。使得童蒙起信发解除疑识本离权情希胜德。十门者。第一成佛身别。第二成佛时别。第三菩提树别。第四所坐座别。第五大众别。第六示相别。第七转法轮别。第八转法轮处别。第九大会庄严别。第十所受法门别。

  第一成佛身别者。此毗卢遮那佛身。如经所说。有九十七种相及无尽相身。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第二成佛时别者。如权教中。佛生之后。即以逾城出家。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以之为时。如毗卢遮那佛即实不如是。如来安立化相。为度三乘众生应见如是出家成佛。如华严中实法界海。即不如是。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以来经无量阿僧祇劫。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实而论。此毗卢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还依本法界。无始无终不出不没无成无坏无有时分。此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此为实说。又顶着华冠本非出家。都无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来不出不没不成不坏。即知如来常住在世常转法轮。即是毗卢遮那出兴于世。又从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转法轮入涅槃。不出一刹那际。彼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此已入涅槃。一切事总毕。

  第三菩提树别者。三乘之中见佛道树是木树高下称人间。如一乘中。如来成道所居之树。即宝树高过六天。如金刚藏身中所现之树。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大义总一切处遍故。

  第四所坐座别者。三乘中化身成道。弃荣藉草褥。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妙宝严饰具众庄严。

  第五大众别者。为毗庐遮那所有大众围绕。皆是普贤文殊等众。及有新发意者。皆是心求佛果法界之众。非是三乘权学为求声闻缘觉厌苦菩萨之道乐生净土之众。设有声闻之众。若未回心。如聋不闻不知不见说此甚深华严经典。亦非因前经三祇劫得果之众。皆智圆多劫一际无前后时之众也。

  第六示相别者。如权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一乘教中。即以初发心住会法身本智以为正觉。情绝始终。不见时迁及以不迁不乖当念蕴空即佛。都无时分迁转之相。应真自性常转法轮。不似权教八相等事。或于摩醯首罗天坐花王之宝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国土以为报境。如来施设分量限齐者。皆引众生之化仪。渐令心广。未为究竟之实相也。如此华严法界之妙门者。约分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刹海参映重重。为明无尽佛国互相彻入。一一佛刹皆满十方。十佛刹微尘数国土。皆无限碍身土相称。都无此彼往来之相。不同三乘为小根故权安分齐身土之相。如此毗卢遮那之相海也。纤尘匪隔其十方。毛孔讵亏于刹海。三乘示相者。萤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功。琉璃难以类摩尼之净德。此乃非由佛尔。只为器劣故然。

  第七转法轮别者。化佛转三乘法轮。毗卢遮那转一乘法门。一乘者所谓佛乘。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乃至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为法华经会三乘引令至实。如前依判教分宗门中已说。只为三乘种性人。还依本种性。作三乘教说。说龙女刹那成佛是化。返成谤教不顺佛心。原佛本意者。令龙女刹那成佛。为本法自无时。证尽时处即为实法。返云是化。此是苦哉。当复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药。翻将宝玉唤作泥尘。以实为虚将虚为实。请后达士莫踵前贤。先圣法门普咸垂训。随根权实事非一途。深可久思具闲佛意。了明权实顺教流通。不滞诸根权实俱济。只可引小归大众圣元心。以实成虚佛不悦可。依宗传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焕然各不沉没。是故毗卢遮那佛说佛乘。化佛说三乘。化佛教中法华涅槃渐渐引权令归实门。即龙女刹那成佛。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喻等。是也。皆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唯北华严具足。是故今言转法轮别。

  第八转法轮处别者。权教中化佛转法轮。或言鹿园。或言给孤独园等。皆有处所上下往来。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法轮。不去不来不出不没。十会名处后当更明。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经自有具言。

  第九大会庄严别者。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无有三乘定性未回心者。设在其会不在其流。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而来集会住住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又一一会众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乃至于一小众生身内成等正觉。众海重重转正法轮。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遍一切处身土众会皆遍一切处故。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齐往来。为众生根小。非佛故然。

  第十所受法门别者。如权教中。或从小乘。渐渐修习无常苦空。厌老病死修四谛观。于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灭道二谛以为真谛。观彼苦集真实是苦。深生厌离趣求寂灭。以无常不净白骨等观。观彼微尘成于空观故。苦集本无。识灭智亡。以空为证。且令苦尽。然后方为说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观行对治似彼小乘。性有慈悲乐行诸度。不取空证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观。或有大乘菩萨种性。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经三僧祇劫。十地见性方始成佛。或有教说地前三贤菩萨以观力故折伏无明地上见道。或有教说。三贤菩萨少分得见法身。如是等说。总是三乘权教所说。如此华严经即不尔。直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无明。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时一际。一法界门顿授。文殊普贤万行理事。更无情量卷舒延缩不废随俗时劫了然具存。三世日月岁数差别了然明着。然其岁劫当自不移。常与无常不成不坏。法本如是。了知苦谛本来圣谛。元无诸苦亦无涅槃。若如是信解。如是证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即以智幻门幻生其身。等众生界。同众生事。即以无碍念门了众生根。即以师范门以成轨则。即以众艺门训诲众生。即以无依道场门法无所著。即以无念门念而不着。即以净智光明门。恒照无碍。安立诸法度脱众生。即以无尽相门不坏色身。即以诚愿语门出言诚谛。即以幻住门常住世间成就众生诸根解脱。如是十法即是善财童子等觉位内善知识利安众生之门。令诸学者顿修悟入。行此十法利安众生。善住世间解脱法门。殊非如三乘之众厌苦集乐灭道之法也。亦非留惑乐空出缠求净土也。

  第五明见佛差别者。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器有万端依根各异。情存相隔见绝体齐。身立影生情留佛异。佛由情应以此乖真。心尽情亡智身自称。智缘无作动寂俱真。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者。名种种光明遍照也。以法身悲智示相教光。用对诸根随情现色。为情乖相别见异佛殊。以体相混收本是毗卢遮那一智身也。只可归真去假。不可滞假亡真。略立十门见佛差别。使得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

  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也。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见佛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海。为法界主。且云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为明无尽。总摄一切刹故。福智充满一切诸刹。无尽相海重重故。如上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是故当知。发心之者。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劳而功少。何如直往一切智之中也。

  第六明说教时分者。夫创证觉心。道源虚寂。智圆三世。始终俱尽。会万像。济有无。混去来。印古今。豁达唯神。恬怕应真情亡智立。想绝悲存圆声遐布。随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齐得。如空中响称击成音。诸根获益任智无心。刹那无际焉存古今。略依权实。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

  第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

  第二如大品经说。佛初鹿园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

  第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第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

  第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

  第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

  第七如大智度论。五十七日方说法。

  第八如十二游行经。一年不说法。

  第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如来成道定经一七日后方说华严经。

  第十(通玄)今依此华严法界门。总不依如上所说。如此经。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法轮。无始无终。法本如是。如上所说。总依根自见时分。并非如来有此不同。如来本法智体。并无时分可立。但使令心信解法界无时。即是如来说法时也。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如来成佛转法轮时也。若也情存立见。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并不依佛见。总是自情。如此华严经教门。即是无始无终为门。不何逐情强立时分。此经乃是无时之时。一切时说。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者。量既本无知。欲将何为说法时也。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刹那时。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故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者。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通括于尘沙。方广虚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位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极乐妙土而至。如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

  第三维摩经净土。

  第四梵网经净土。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

  第六涅槃经中所指净土。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

  第九唯心净土。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者。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者。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者。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华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者。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言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罗天是无漏故。为存染净彼此未亡。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第六涅槃经所指净土者。云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者。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非实是权。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者。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信而未见。

  第九唯心净土者。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不念净秽。称真任性心无恚痴。无贪嗔痴。任大悲智安乐众生。是实净土。以自净故教化众生令他亦净故。是故维摩经云。唯其心净即佛国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者。即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佛国土。总含净秽。无秽无净。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刹微尘数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为实报非是权收。

  第八明摄化境界者。夫佛境无边顺机各异。随情广狭。见有差殊。非是如来分其量数。情微即境狭。量广即境宽。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弥纶法界。或见阎浮为化境。或见四洲以济生。或见形满大千。或见报身十海。如是种种器有万端。设教不同千差万别。启蒙始学凭准何依。略示五门识其权实。使得舍枝条而从本。返末而还源。速证菩提无令稽障。一人中见佛境界。二诸天见佛境界。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四权教菩萨见佛境界。五实教菩萨见佛境界。

  第一人中见佛境界者。但见化一阎浮提众生。

  第二诸天见佛境界者。但应自见境见佛亦然。随自见广狭故。如帝释梵王及诸天王。即是菩萨位。即依菩萨位。配所见佛摄化境界广狭。不可依诸凡夫天人之类。如帝释即是二地菩萨位。乃至渐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萨位也。或时以佛神通力成就众生。亦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萨。总得见佛报土境界故。即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所现净土是也。或时以佛神力亦令人天总得相见故。即如大集经中所说宝坊处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众。总在其中如彼经说。

  第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者。如大罗汉。以天眼力。得见佛摄化三千大千之境界也。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见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罗汉即不定。或见佛摄化一阎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断结使。未有定力。亦名断结。未有力通变等事。如以此罗汉。或见佛摄化四洲及上三界境界也。此广说在小乘诸部中。

  第四权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者。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万佛境界。以渐增如三乘大乘教说。

  第五实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者。初地菩萨即见多百佛即是无尽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萨即见多千佛等。即是无尽之千故。三地菩萨即云多千万等。以实而论。诸地菩萨皆悉齐见。如帝网等。三贤菩萨亦然。非但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为其报境。法界虚空总皆平等。为十住初心。初见道时即已无大小见故。即总见佛化境。皆如法界。不分大小约行布之中寄位阶降。如此经。初地见多百佛境界者。即明满义故非如三乘单百之百。此多百者。即齐无尽之数故。如三乘教。化佛即摄一四天下。报佛即云摄化千百亿四天下为一释迦报境。如梵网经所说。如华严经所说毗卢遮那摄化境界。且约立一大莲华藏世界海。广大无际与虚空法界等。但为化众生故约陈形状。令众生心广大发开狭劣心故。于此大莲华中。总言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教文有限。且立其百二十一个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上下各且二十重莲华藏世界。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尘数广大世界围绕。次上第二重。二佛世界微尘数。次上第三重三佛世界微尘数。此十一个世界种皆悉如是。从下向上转转倍增。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一一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诸小刹围绕。其十一个二十重世界外。有一百个一重世界种。围绕十一个二十重世界。此一百个世界种外。近金刚山复有十个四重世界种。其中国刹重重之内。如上所说。于金刚山内围绕如上诸世界种等。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如来所化周遍其间。净秽纯杂诸世界海等。如三乘中所说世界种者。数三千大千之刹。至一恒河沙。为一世界性。数性世界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数海世界至恒河沙。为一世界种。如此经世界。并数一佛刹微尘二佛刹微尘三佛刹微尘。如是倍增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上下通数总二百一十佛刹微尘数广大刹。始成一世界种。非为恒沙以限其数。三乘之中多取恒河沙数为量。如此经中。常取一佛刹尘十佛刹尘。为表无尽为其数。如是增广令小狭劣众生知佛摄化境界发菩提心。其佛摄化境界一一尘中境界与法界虚空界等。不言独化三千大千世界。于中表法。至后释华藏世界品广明。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夫法界圆寂无始无终。理智虚空非因非果。但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绝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尽名亦自真。今以无名之真名。谈无果之真果。以无说之真说。说无因之真因。启蒙之士。不可以滞其名。始学之流。不可以废其说。滞名则名立。废说则言生。当可任情随缘起唯法起。若无缘者灭唯法灭。有此法者性不相知。今谈因果延促。如空中鸟迹。如石女之子。但为众生情有愚智。随心照义。或迟速不同。劈竹蹬梯称机各别。因兹之类延促不同。非谓日月与作时分。教不自施因机故起。教随根应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约立十门因果延促。使得启蒙之士后学无疑也。

  第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

  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

  第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

  第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

  第七依权教菩萨成佛定经三僧祇劫得成佛果。

  第八依法华经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一刹那际成佛。破三乘经于多劫方始成佛。

  第九华严经说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第十善财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说。皆是三乘及一乘圣教。依根约器所说各各。依诸圣教自有和会。今欲广引诸义文句烦多。根有万端依根教别。今以略分十种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权向实不滞虚乘入真实门速成佛道。如龙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刹那之实门。涅槃经屠儿广额授贤劫中成佛之记者。破阐提之无性说。越三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胜之力。闻之生信。为不修故。设入地狱中亦能成种。蒙光触身来生兜率天上。蹬十地位。一如随好光明功德品说。举此一事意令信此诸佛所乘。以难信故。信即必定成种。为信解内熏必至成佛。设暂着乐遇苦便修。若至十住初心。位齐十地更无退转。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者。明于十住初心一刹那际情亡想尽三世一念更无所生名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时分之生。如是无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为一生。还同龙女。一刹那际情尽时亡名之为佛。

  第十明会教始终者。夫慧日世尊。称法界而遍照。智周万有。与凡圣而同。真理事互融。体用相即。四十品之胜典。终始交罗。百万颂之妙言。前后参映。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刹十身。若镜像之相入。举一门。众门俱发。谈一品。诸品齐麾。道树始成九天同届。普光一集十处咸登。今古无差旧新一念。不离一位。便分五位之门。一行之中。乃建尘沙行海。法界体上。安立训俗之诠。果德性齐。施设引生之教。文殊以赞明法体。普贤为成备行修。二人悲智参光。使得云滋宝泽。法界品内。复令善财重修。仿此一部之经。一一行其行相。菩萨接生之轨。各各次第分明。发心求进。师资差别具陈法则。令使童蒙易解。学者不枉功程。一念与道相应。便得超过永劫。今分十法以约纪纲。教体参差略知分齐。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第二明示果劝修。第三明信心成备。第四明入真实证。第五明发行修行。第六明理事相入。第七明蕴修成德。第八明随缘无碍。第九明因果位终。第十明令凡实证。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一品经是。言始成正觉者。已自身心证尽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无久近相。于一念中而亦不坏众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种种众生差别知见智。如经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如是有十种智。具在经说。如是上下前后四十品经。总于始成正觉时。于一刹那际。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门。一时顿印。身色言音说诸佛法及一切尘中诸国刹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移一时一际一性皆是。法如是故。前佛后佛古今如是。总在一时。随诸众生现差别法。古今相彻。名之为始。契法如是。名之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为正。智达斯理。名之为觉。此经在晋朝之译。有三十四品。今于唐朝再译。为三十九品。又检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佛子。吾先于第六天说十地道化天人。今故略开众生心地。汝等受行。又下文。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又此下文。佛子。吾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百万亿偈。今以略说一偈之义开众生心。汝等受持。此品即在十地品后。是十一地等觉位。计此品名还名佛华品。为依法为名故。又下文。佛子。吾先在此树下说法界海时。有八万无垢菩萨现身得佛。故今为此大众略开佛果行处。汝应顶受。如璎珞本业经。即是说华严经竟。化诸三乘众生。诣菩提树下。二重叙初成正觉时所说华严五位法门。具如彼经说。为华严经少十一地一品经。今将彼配勘方知次第。后有闻者不须生疑。但取彼经勘验可知皂白。今以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佛华品。即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并在始成正觉时。以一刹那际海印法门一时顿说。以依本法无前后故。为法本如是故。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无重会普光明殿及三会等事故。若重重重重无尽之重。不论三会。以其法界海门总收三世。一念前后并是一时。亦无往彼重来入此。如来但以本智对现色身海印门故。一时普示。今言于普光明殿重重三会者。此非如是。总是一时顿印之法。如经云。如来于一言说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但从法门品类为表法故。菩萨名殊。非是先来后来之众。于法界海内。不可以情作前后之想。违本法故。于一念之内现三世事者。为众生故。非于本法而有三世。此为明本法。不可从末。前已覆车后须改辙。不可直推先德以为龟镜。检参经意都无重会之名。以文字叙致法门似有重意。不观品中经意。总是叙其前后通括一时一际一法界之智用法门。如十定品离世间品。皆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者。但随法位菩萨名别。非是如来去已重来。以普光明殿为法界果智体故。于一时之际会其理事。不离无作定门以十定门是法界体故。以普贤行是法界用。即离世间品是也。会此二品。不离普光明殿果德大宅智之本都。如此三度之说。总是一处一时一法界一会之说。非是如情所见前后往来。通余九会。总在一会一时一法界一智海法门。重重一时隐现无障无碍。今于一法界内。随其进修方便行相门中。寄处表法。以分其十处。十会者。

  第一菩提场会。

  第二普光明殿会。

  第三升须弥山顶会。

  第四升夜摩天会。

  第五升兜率天会。

  第六升他化自在天会。

  第七升三禅天会。

  第八给孤独园会。

  第九觉城东大塔庙处会。

  第十于一切国刹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会。

  名为十处十会。普光明殿中会。此经中五位六位法门。十定妙理。普贤万行始终体用。十处十会总在普光明殿。一真法界因圆果满。报居之宅之所含容。十方世界。都为一法一处一时一体用际摄末归本。不可别分作前后往来三会之说。不可以己情尘翳障真教。又此经中诸法皆以十为圆数。不可但言七处九会之说。

  又问。何故至第七会。但至三禅。集八天众说十一地法门。何故不至四禅天者。

  答曰。为四禅天依其次第是佛果处故。佛正于菩提场中正证佛果。通收四禅及十方世界。总为一普光明殿法界之宅报居之都。更无上下往来进修所在可得之相。明佛四禅心想无依无进修处故无往来也。情绝应真。同法界故。是佛第四禅以菩提树下寄同阿兰若处。普光明殿即是本居之报宅。以此三说始终因果。重叙前初成佛之时。以明前后不离菩提体本智海故。如此圆融。始终因果成一际法门。于此经中前后有六处和会也。示果劝修门中有二处。已信修行门中有四处。一如初会中。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以世界海旋法门。示佛本源法界十莲华藏世界海因果始终报得之门。即普贤菩萨是其行。如来藏身是其体。即明以用入体理事彻故。二毗卢遮那所坐之座诸有庄严。亦明因果始终体用相彻故。即以遮那佛以为报果。以一切法空本智为座体。以普贤万行为用庄严。以此一切庄严具。即还以轮台户牖诸庄严具中出众菩萨。有十佛世界微尘数。雨宝供佛。即明如来果德常居一切法空之座。普贤众行妙用常感依报之所庄严。理事因果体用常相益故。又已信修行门中有四度和会因果无二门者。即普光明殿三说始成正觉。摄末归本一际法界。是一度和会。二三十七品名如来出现品。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共相问答。说佛出现果德之门。即文殊为本智法体。普贤为行。明和会体用彻故。以此彻处即名为佛。初会中佛。即明佛所自成佛也。三十七品中佛。明菩萨自力所及也。因初佛故而起信。进修行以信进修行故。自力所及自佛果故。以自佛果与前所信无异故。三祇园之中。如来以师子频申三昧门。举五位因果导利人天。四善财童子弥勒楼阁中。和会文殊普贤始终因果及弥勒菩萨始终因果。都为一际。体用彻故。通前示果劝修门中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二处和会。及后普光明殿如来出现品给孤独园及弥勒楼阁四处。通为六处和会。体用因果无二一际法门。是故弥勒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与初会中普贤菩萨所入三昧名如来藏身。前后名字一相似故。但取经文品类意况寻之参验可见。如来会通总为一时一际。以刹那际根本智宅门出生灭度及常住在世转正法轮总无亏一念成正觉时。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此经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经。于九会中云集都众总有三百四十二种众。并第三禅中一会八种众。亦在其数。如是之众各各云有佛世界微尘数。或云十佛世界微尘数。如是众会一时俱会在始成正觉一刹那际。犹如大海周遍十方互相参映无障无碍。若以第十会中于一切国刹及尘中虚空法界一切会者。即十方世界虚空法界及纤尘之内。及一切众生身体尘毛孔海会如海十方无间。重重重重无尽无尽。诸佛菩萨众海常然。三世一念。古今咸即今时之际。过去未来无尽之劫。同时无亏。一念成正觉时也。如是时体成佛不成佛。觉与不觉时。法如是故。

  第二明示果劝修者。即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如是五品经是也。于现相品如来口中众齿之间放光。以光中音声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普贤菩萨为佛长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举佛果德令众敬爱起信乐修。如来于自身及座。举体用因果门令众咸知。以佛自身为法界大智身。以诸庄严具为普贤行用报果。以一切法空为座身。以此三法齐平兴悲智门。无始无终。示悟众生。名之为佛。如来又于眉间毫相中放光明。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其状犹如宝色灯云。普照十方世界已。右绕于佛。从足下入。及于眉间毫相之内。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众。于其佛前共坐一莲华之座。复赞叹佛境界甚深。此明因果无二。光入足下。明以果成因。眉间光者。十地智果之光。今入佛足下。以果成因。十信之位。还从足下轮中出此光也。至十住位内。次至足指端出。十行之内从足趺上出。十回向之内从膝上出。十地之内还至眉间出。终而复始。毫相光明是十地之果光。其中出菩萨。是其因行。明因从果出。明此已上五品经是示佛果德令众信乐。

  第三明信心成备者。即第二会中。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已上六品经是也。此六品经共成十信之一位。一如来名号品信佛名号十方世界随生不同。二四圣谛品信知十方世界法门名字差殊。皆以四圣谛为本。三光明觉品知光明本从果而来入佛足下今还从足下放彼果光。用成信位。四菩萨问明品信菩萨所问之法门。五净行品明信菩萨净行从大愿力生。六贤首品信知成佛以信为首。信此六品法门共成信位此六品经于普光明殿中说。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报满居之本宅还从中说信法门。为明说果成信。既信果德。从兹以后至十地十一地佛华品已来。方明入道进修五位成满阶降同别。一通一切通为从因至果不隔时故。皆以根本不动智等十个佛。以为所信之门。还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以为会体用。

  第四明入真实证者。从第三会升须弥山顶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明。于中说六品经是。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经中。如须弥山顶品及偈赞品两品经。是帝释诸天迎赞如来叹佛功德及处之胜。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四品经。明创证法门住佛所住生住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会两足指端放光者。明初证法门发足之始。升须弥山顶者。明从前信心今升十住法王山顶至法之际智照无碍。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又山者。表定能发慧故。从兹以去。任法无功始终俱佛。不从八地方具无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于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故。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但以觉道恒相应故。通变相好不求自至。设至于后福智终时。三世一时不隔念故。

  第五明发行修行者。从第四会升夜摩天宫。于如来两足趺上放光说四品经。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如此会中。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天宫偈赞品两品。是诸天迎佛赞叹佛功德。及叹处之胜。十行品十无尽藏品两品经。明智身具普贤行悲智具足理智行门所成依正二报福智无尽。此位从如来两足上放光。及升夜摩天上说者。为明从须弥山顶至相尽处证佛智身至夜摩天上依法空本智起普贤万行门故。以处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诸天离地际故。天依空而住。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

  第六明理事相入者。从第五会升兜率天宫。于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有三品经。一升兜率天宫品。二兜率天宫偈赞品。三十回向品。前之二品经。是诸天迎赞如来敬叹佛德。及叹处之胜。后之一品。是正说十回向之法门。回向者。令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后十行即是普贤之万行。明二人体用相彻名为回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故。犹如人膝屈申回旋皆由于膝。何故兜率天说此位者。为明此天于欲界之中处中故。又于天上五位五处五会之中故。向下有帝释夜摩之两会。向上即有他化三禅之两会。于欲界中。此天处中故。故说十回向。令会理事无碍根本智差别智智悲均融处于中道。以处表法故。须此处说十回向之门。

  第七明蕴修成德者。从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中。如来眉间放光明。名菩萨力焰明。此光与初会中如来眉间所放光明。终而复始。至本处故。说十地品一品经是也。无升他化天宫品无偈赞品者。为明十地果终住法本宫恒遍一切功终行极更无升进。乃至三禅。十方世界亦同此也。为表果终十地智满无进修故。常对诸佛现在前故。为非新来无称叹故。此十地门但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蕴积功成使令滑熟。更无所住任运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诸法。何故于此天处而说十地法门。为此天依他起化以成自乐。名之他化自在天。此位菩萨依众生故而行悲智。兴诸行云雨诸法雨。以成为乐。无自心相作诸行相。以处表法故。须此处而说十地法门。依藏法师。说此品时有三加五请者。检寻经意。佛有十三种加。解脱月菩萨及诸菩萨有四请。佛有十三种加金刚藏菩萨者。一他方佛有十二种加金刚藏菩萨。使令遣说。二毗卢遮那如来眉间放光照金刚藏菩萨身。光中说偈劝令使说。此为光加。通为十三。十方诸佛十二种加者。一诸佛现其前。以言赞慰使令说法。二与十种智。及自善根法如是加。三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许令使说。以言赞慰。是语业加。与十种智是智业加。以手摩顶是身业加。毗卢遮那眉间光照及光中说法是法力加。总通言赞及与十智手摩顶及光照。有十三种加。金刚藏菩萨四重请者。一解脱月举众疑。二请金刚藏菩萨为众说法。三重请。四诸大菩萨一时同请。都为四请。未知三加五请从何所来。若但取身语意业为三加者。即与十智眉间光照金刚藏身及光说法。其加即有余。若俱取十方诸佛言赞使说为五请者。佛位居尊轨则之中不合为请。以此之义总有十三种加。四重请。与十种智业。虽是智体不殊。为不迷法相成差别智故。用时各别不可直取同门。以一同中有十三种所加各别。四度重请皆殊。超升之义前已说讫。

  第八随缘无碍者。从第七会。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法门。十地已终。明自分道终。等觉位中行普贤行。遍明入俗。遍周法界。行门重叠。广及虚空。及微尘中诸国刹海。重重无碍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名为等觉位中普贤行也。言佛华三昧者。花之言。行能堪可观开敷感果义也。此为佛行法门。佛者觉也。明十一地等觉行用。明十地成佛以终次十一地觉行满也。故名佛华法门。三昧者。法界本体大寂法门。定乱情尽名为本寂。以此定故。行普贤行门。一切三昧。此乃为本体故。于彼天处。为于色界无色界八禅之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门。有百万亿偈。以此位菩萨入佛华法门善明入俗广利含生自在故。名随缘无碍。此位明法界行周。何故在彼天处说十一地法门。为彼天处忧苦情亡唯三昧乐。为明此位菩萨定故情亡唯智悲利众生乐故。以此处表法故。于此处说十一地法门。地位行门。广如璎珞经说。此以当华严经来文未足。

  第九明因果位终者。从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已上十二品经是也。何以然者。为十定品至离世间品总该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贤万行始终因果前后彻故。是此十定品离世间品二品经初。皆却叙初会及第二会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诸佛三昧者。非是重来集会。但为十定及离世间二品。是体用门通始终故。于普光明殿如是重叙。依其法门菩萨众名号差别。非是去已还复重来。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遍诸天处。一时顿说诸位。此之二品。意明体用彻于始终佛因果门故。十定体是文殊。离世间法是普贤。是故如来出现品中放光和会二人。因果相彻门故。放眉间光入文殊顶。放口中光入普贤口。令其理事自相问答说佛果门。佛果之门总在二人根本智差别智之际。以定慧力照之可见。此之十二品经。一时都会及诸六位十一地。总入普光本智法堂果德大宅法界之门故。是故十定品及离世间品。皆叙前之初会二会说此经时。譬如空中置百千宝镜。置一佛像在于地上。以众菩萨围绕庄严。于彼百千宝镜之中一时顿现。一一镜中影像互相参入都无来往。如来亦尔。于始成正觉之时。天上人间十方国土一时顿现。互相参彻都无来去。故彼说言音句义悉皆参入。都无来去不论重会。不得作世间情解作往来重重之心。如前已述。事须和会至而复说。此之经末须知。和会始终。如来出现品明五位十一地果终之门。一部之经始终之际。以是义故。流通付嘱总在其中。出现品前。普贤行品。即明自己佛果修行之行。出现品后。离世间品。即明自己佛果之后利生之行。明佛果之后所行大悲智行诸习总尽虽行普贤万行不染世间名离世间品。自修佛果前普贤行。明是自所乘劝他学佛果也。后普贤行。自己佛果已终。纯是利他。以此能令三宝不断。十通十忍亦如十定。遍通五位。体彻始终也。通者总通明义也。忍者法忍之门。阿僧祇者乃明数量之门。寿量者。乃明佛寿量随人。菩萨住处者。为明菩萨所住处为人摄化住持境界常在不灭。佛不思议法者。为明如来化仪法则自在非诸二乘及三乘权学所知。如来十身相海品者。为明十世界海十毗卢遮那皆有九十七种相及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者。为明如来随好光明照烛功德蒙光获益。普贤行品者。为明果前进修之行。如来出现品者。为明五位菩萨自力果终出现因果位极。离世间品者。为明佛果之后纯是利他。此已上三十九品经。六位五位因果位终。利及诸天诸神王众。入法界一品经。如来入师子频申三昧。还举佛果五位。利及人间。以前总结初会二会乃至十一地七会之中佛位因果法门。八会在祇园之中。后当更叙。

  第十明令凡实证者。从第八会。在祇园之中。如来入师子频申三昧门。还举法界果德现诸世间。令生信乐闻佛实相。五百声闻目莲鹙子。示同不闻。寄同二乘。有信不信。如初会中五十众及觉首等十首菩萨功德林等十林菩萨金刚幢等十幢菩萨金刚藏等三十七个藏菩萨。如是各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共集。随位增倍寄成诸位。令诸人天凡夫得此法门。如此会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于文殊师利所顿明十耳十眼。此众虽居在路发心。境界不离佛会。路上发心为表进。修非是即离其佛会。乃至第九会。觉城东。一万诸龙。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普明是凡夫同证佛位。是故今言令凡实证。第九会觉城东过去佛大塔庙处。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无量诸龙得生人趣。一万诸龙发菩提心。觉城五众俱登佛果。但举善财一人为首。及其五百之数法皆同然。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信亦在中。一万龙者。表其万行之门故。无有一事浪施设故。皆表法门。过去诸佛大塔庙处为其会者。明古佛今佛道迹不殊。还同如来会内一种。善财南询诸友。还明进修。又明菩萨摄化众生之行相。第十会者。一切国刹及尘中虚空法界一切会。此十遍一切刹尘中虚空法界有情身尘毛孔之内。如是重重重重海会无尽故。如是法界佛果法门。诸有信解。及初发心证入之者。犹如师子王之子初生之时。虽即未能如其师子王力势自在。然师子相全体无异。一切诸兽皆当畏。如于此华严经佛果法门信解及初发证入者。亦复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体同诸佛果自体恒真本大智故。及证入者。同诸如来佛果之门。本无修造自体全佛。以此真门备进修差别万行。恒无始终一真果德。虽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则名为种佛种子在于身田。以信为始。以定慧力证入之者。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以入佛智慧。是则名为生在佛家为佛真子。以与佛智同故。具足如来诸善根故。便即超彼三乘。得神通菩萨九地等见。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是故应当根堪之士一心奉行。

  第一会在菩提场中举古佛果法。

  稽首十方清净海  法界真报卢遮那
  六位因果诸菩萨  文殊普贤大海众
  所说法门清净海  果德圆满金刚句
  我今释此微妙典  将欲广利诸众生
  令于法门无挂碍  诸有见闻获大利
  唯愿众圣垂加护  皆同遮那清净海

  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一长科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教体。四明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略作十段千科。一明始成正觉。二明举果劝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实证。五明发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蕴修成德。八明利生无碍。九明诸贤寄位。十明令凡实证。

  一明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举果劝修者。即从现相品已下至毗卢遮那品总五品经是。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六品经是。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便以十个智佛为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明入真实证者。从升须弥山顶品已下六品经是。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生故。

  五明发行修行者。从升夜摩天宫品已下四品经是。以十行为体。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从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明利生无碍者。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经总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满。方名法行圆佛。于始于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为以法界圆明大智之性。为十住见道之初。无时念故。三世无性故。总一时故。此非情识所知唯智会故。

  九明诸贤寄位者。即已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出现世间品亦是。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仿学依迹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实证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进修方便行。十地不离体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下。逐根行满故名进修。随力堪能安立诸位。随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学者善明总别依迹成功不滞始故。不离初故。即如下文。善财等众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为五百。如六千比丘。通信亦不退。总云六千。一万诸龙以明万行。如是之众并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智境门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实证。已上十段长科经意竟。于中广意至文方明。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经。总法界故。明三世法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之果也。于此一部之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

  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经是。

  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已下六品经。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中。共十品经是。

  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

  四行海遍周。即普贤行品离世间品是。

  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法界品是。有此五遍周义故。以此一部之经有五品。五品之内。品初皆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共同之法一因果等周圆满无前后义。一切诸佛皆如是。如是之法不离十定之中一刹那际。降神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不离一刹那际。更无移也。以此一部之典。五度一个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别。总明此一部之经大体宗趣一法界大圆明智有此五种遍周之因果。从初信心进修诸行。始终因果行圆满。毕竟不出十定之体。无时之性。凡圣总齐。本来如是。由情妄系时量随生。由妄系故生老便有。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情妄见。非实有故。如是迷无性理。违本无时智境之法门。逐情随妄见时劫延促者。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故。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但得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以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中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菩萨。皆非是根本法界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火宅门外。三车权方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如聋。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如经具明。为从无始际。设能于佛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故。设复教化众生。还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海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用。十方尘刹对现色身。一切众生随根引接。三乘无分。但云见三千大千之境。如此经。有世界海。有世界性。有世界种。皆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具如华藏世界品说。如三乘中。设见如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设复广大云八万四千。不见如来十佛刹微尘等身相随好。三乘之种。但见如来化满三千大千世界等行。不见如来化满无尽佛刹微尘等行。三乘之种所作一切皆有边量。不见法界一一尘中无边量法普贤行法互参不碍。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一明经宗趣者。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如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又此经云。有乐求佛果者。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还得如是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故。此经宗趣甚深难信。若有信者。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尽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信此福胜于彼。如贤首品下文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为甚难。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十刹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又前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甚难。为明此经宗趣甚深难信。修空观者。息妄修禅垢净情存。声闻独觉六通菩萨未回心者。无如是分。如经下文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闻此经不信不入。如法华经。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故。回彼门外三车权引诸子。令归如来大乘智法界真实门故。破几案所依法故。令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华严即是始成正觉时顿为上根者说。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四十年中。为回三乘者说。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但随根自应。一音法门各有差别。总别义生。为真体无时无可作前后故。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余二者。但以十方诸佛共所乘门为实。三乘为余二。但权施未真者是余二。故以一实对诸权。皆是余二。为法华经责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为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得离染不退。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如修空观菩萨。乐空增胜。及假真如观一向离缠。皆有欣厌。及乐生净土等。诸菩萨众皆能离生死。出缠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望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典故。如法华经云。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亦未为难。听受此经是则为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顺情所忻。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后。说佛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亦言留惑润生。为济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证。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故。是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如经下文十信之位。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云金色者。明白净无垢。即法身之理。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相契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取能行处。号曰普贤。取妙慧无依处。号曰妙德。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号之为不动智佛。自契相应名为正觉。且能信处号曰信心。自契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为邪见人也。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众生皆同自性。性无依故。体无差别。智慧一性。应如是知。以此同体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应如是信解。不自欺诳。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设如斯法诸佛自所乘门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众生入佛根本智佛果故。一念契真理智同现。即便佛故。为法界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异彼三乘劣解者。宜闻三无数劫登佛果故。宜说释迦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故。是故法华经内。为回三乘劣解者。令龙女非器刹那成佛。明信心广大。非权施设。现实教故。所修实教不迂滞故。言龙女年始八岁者。表今生成始学非旧学故。畜生女者。明非过去积修。此明此生信法门理直无滞故。法界体性非三世收。一念应真三世情尽。智无出没即佛果故。是故经云。为度劣解众生兴八相等事。娑婆世界举众遥见龙女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者。解云。南方者。为明为正。以主离故。离为明。为日。为虚无。即无垢也。举众遥见者。明三乘权学信而未自证故。言遥见。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彻。若当自得焉得称遥见。此经即令善财一生得佛。云一生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十住初心契无生也。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至文广释。今且略举此经宗之所趣佛果法门竟。博达君子熟可思焉。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名毗卢遮那法界藏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此经不许三乘化佛权教所收众生所知解故。化佛教中菩萨及二乘之众。不能解了一真法界报佛法门。唯知三乘自分法故。设是菩萨。但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报佛境界故。千百亿释迦是化身故。不解此一乘实报法界报佛所说法门故。是故此经还名毗卢遮那法界佛果智海所收。非同三乘菩萨化佛教中权施菩萨藏所摄。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善财入已。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无尽福相皆阿僧祇。一一具如经说。此即依毗卢遮那佛所教法行法行之因。报得所居宫殿楼阁。一依法界藏行所成因果故。乃至诸佛报得庄严因果亦如之故。藏者。含容义。含容法界一切法门因果法皆无尽故。三乘经多以恒河沙为法门数之比量。成广大义。此一乘经多以一佛刹尘及十佛刹尘。乃至无量佛刹微尘。为法数之比量。又三乘法相。或一或二三等。七八九十为数。此经法门一一具十为数。以明佛果法门圆满故。名诠既是广狭不同。法藏法必当差别。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其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自有。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如是。如是序其品内之意。又此一部经上下五度序其世尊所居菩提场之处所。

  问。何以如是。

  答。从初第一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明初成佛处在兰若之中。次第二会中又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明不移本处而至报宅中居为普光明殿。明理智之行报得之宅寄同世间兰若契证方诣宅居。自此以去。上升天宫。皆云不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或云而升如是天。上升天者明列位进修。不移本处者。明法界道理以法性妙理无往来内外故。大智体自遍周故。次四十卷中十定品又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法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序致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系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如此一品经总括前后始终之际无去来今古性尽。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为开示悟入故。明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寂用之门始终一际无本末时分。故以为成佛之头。次离世间品亦然。序致始成正觉乃至普光明殿者。为普贤菩萨入佛华三昧。佛华者。是所修佛行故。三昧者。明寂用无碍也。还同前序致所在者。明修佛行体用无始终常圆满无三世也。此品明修以普贤行还以法界体大智常随众行圆该三世还不移刹那际等故明其众行即法界体用也故。如是序致皆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界品云。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此举正宗。如来所乘通前彻后。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以法界为体。非虚妄体故。为众生随迷不达故。此品之内。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寂用自在。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借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无出没故。以明法界普该前后本一际故。不须同序菩提场。以菩提即法界故。前会总在法界会中故。故如是序致也。十会之体用。总以此品通括。一体一时一性一智之本母故。此五度序其始成正觉者。总明此法界一时无前后说。如此一部经内。世主妙严品。佛名号品。十定品。离世间品。四度皆重序致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法界品。但言给孤独园。此五品经。大意有五种佛果遍周总该余品。此五品经意。是重叙。但为此五种遍周法界因果一刹那际五事顿彰该收诸位总在其内成法界大智果故。以此有五个经题目相似。唯入法界品独言给孤独园。云何为五种遍周因果也。

  一世主妙严品。明成佛果遍周。经云。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二佛名号品。在普光明殿中说明报身及国土名号法门。施化利物遍周。此会说六品经。成就信位佛果。此明信心遍周。

  三十定品如来入刹那际三昧。以此三昧普该此经及无量三世劫。总是一时本来如是。为佛道合然现其本法成佛说经及灭度时分无有迁移。此明佛大智本性自体寂用定体遍周。乃至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说法。处母胎犹未出。在兜率天犹未下生。以实法际体然无往来今古性故。

  四离世间品。明以法界自体本寂定大智为普贤行体。即明觉行遍周。佛华者。觉行也。三昧者。本觉体也。

  五入法界品。明根本法界本。体大智佛果遍周。此五种遍周。总以法界为体。总是一遍周法门。此五遍周该收诸位诸差别故。恐人不解失其意趣。一部经内五处序致。题目钩连前后相摄。为明此经以法体本无次第本末两头中间时分长短故。如王宝印一时普印无前后成文也。以法宝印普印诸位。但明五位十住十行等进修习气不同故。性无差别。以总别同异成坏十玄六相义融通道理自明。此六字义为缘起三对。六字都该万法。一总别一对。二同异一对。三成坏一对。总不相离。不可废一留一。亦不可双立。亦不可双舍。总是断常生灭中边等见。皆是情量。不了任法自性缘生。此乃以无思正慧力方解。以思而知之者。且信心也。此是初地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缘起法。虽总同时。不系俱有。虽总具别。皆无自性。不可系法俱无。余两对亦然。皆是有无非有无俱不俱常无常情所系故。如一切缘生法。如空中响。本自无为应物成音。如善筮蓍龟者。无思无为。不鬼不神。而应缘能知万有而告人。古今吉凶如指掌者也。应如是知。任法缘起非如情也。一多总别诸同异门。一切成坏。皆非前后同时等系。法界法门道理亦复如是。皆非前后有无同时俱不俱或灭或留情所系故。皆是性起大悲无作大愿。任法缘起称无作智。非故非新。施设转正法轮。出生灭没。皆不可作故新去来解。皆是如来无生灭智自在力故。虽异二乘自寂取证。灭情亡智。即以起大愿等利诸众生。而无愿想。虽以大慈大悲饶益众生。而无爱想。虽入生死不没淤泥。虽在涅槃。十方世界利人不息。皆是如来无性无依无作智力。皆不可作去来现在古今之解。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种正宗。一随位正宗。二随品正宗。三大体正宗。

  一若随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动智以为正宗。十住以证入法界智如来果德理体妙慧以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贤行进修。以为正宗。十向以理智圆融真俗起兴大愿以成悲智。使令理智大悲均平不偏静乱以为正宗。十地以蕴修悲智使令惯习功济以为正宗。十一地以普贤行等众生情流充满法界海任用利生以为正宗。此为随位正宗。

  二若以一部教门。四十品内。当品自有正宗。随品名目总是可知。

  三以一部教大体正宗。以如来大智法界性绝古今体用圆满一乘佛果以为正宗。常以此佛果正宗。以为开示悟入进修。使令惯习成就。又此经四十品中。以法界品为正宗。余品为伴。为十方诸佛以自心分别烦恼。成一切智一切种智法界体用。以为所乘成正觉故。此根本烦恼非三乘所知故。二乘且折伏而不起。菩萨以空观折伏无现行故。广如胜鬘经说。一切众生以法界门以为开示悟入。明如来根本智是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故。则法界自在故。以是义故。十住初心便成正觉。以将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门。治令惯习智悲成就。更亦不离初心法界智体用故。但以此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以治诸习惑。惑薄智明分分殊胜。但须定慧照用。身心诸法皆无依无根无本。诸贪恚痴渐渐微薄。诸佛智慧渐渐增明。法乐自娱非贪世乐。此是法界中渐渐非始末也。

  五明此经付嘱何人者。此经法门付嘱大心凡夫。经云。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解云。余众生者。三乘及外道乐着人天及求出世乐者。何以故。此经不许三乘菩萨具六神通。自未能闻经生信。何况二乘人天外道。经云。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证入。故生于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常为众生说法。无大心凡夫信证不名付嘱。不名流通。为无人信无人悟入故。经云。若无此子此经当灭者。解云。若无凡夫信证者此经当灭。若不如是。诸大菩萨已生佛家者。已有如是无量佛世界海微尘数故。如来何须念此经当灭。既不念已生佛家大菩萨众。明知当念大心凡夫。非为已入圣位者。当知此经付嘱大心凡夫故。如出现品说。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者。此经流通分每在品末。有动地雨华菩萨供养处。总是大都付嘱流通分。如来出现品不在经末者。为此品是经之末。为此品是三十七品是五位菩萨结会五位因果行门之终。以是义故。是经之末。又如来从前第六卷中第二现相品内齿间放光。令普贤菩萨说众生因果如来因果。如来因果世界报得国土庄严。眉间放光令文殊师利贤首等说十信之门。次后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定十通等法。从现相品至如来出现品。有三十六品经。等觉位中一会。在第三禅说。有一品经。来文未足。通取其数有三十七品。前后总有四十品经。至其如来出现品。是五位因果始终之末故。如来出现品示现法。则表其始终五位因果满故。即以眉间光灌文殊顶。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体用因果互相问答。以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二人互为体用。或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二人互为因果。此一部经。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今古诸佛同然。皆依此迹。以明因果进修之益故。如来眉间放光及口中放光。加此二大士。即明五位教门始终之毕。口光是付嘱义。流通义。令教行流通故。眉间光是果义。已放果光付嘱文殊。令文殊发问果法普贤说佛出现。即是流通。此品之内。具说付嘱流通。亦作轮王大子具足王相。能治王位等喻释文。至品方明如来出现品。后离世间品。即是佛自成果后。行普贤利他之行。训俗之门。十地果前行普贤行。自利利他。十一地果后行普贤行。纯是利他。如前七卷会释中略已释讫。如法界一品。总该一部教。总是法界门。在祇园者。明众生世间即法界故。众生性即不思议故。众生分别即如来智故。即明就众生世界。说是法界不思议故。

  三明教体者。依涉法师说出经教体云。一切圣教四法为体。名句文身语为性故。以先惯习相领解故。此为四闻持流布令法久住故。然此法依六处转。一者依法。谓十二分教故。二者依义。随位相故。三者依。彼时说去来今自他事故。四者依处。要在世界国城故。五者依数。一十百千至微尘故。六者依彼补特伽罗。说有佛持故。由斯六处得有正法久住。补特伽罗者。此云数取趣。上依涉法师立教体竟。今(通玄)以自管窥。依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其十种教体。广乃无尽。

  一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常转法轮。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见恶厌之。见善乐之总能起善故。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立四威仪。以为教体。见敬发心不待语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槃。以为教体。以此法事令诸众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六以佛菩萨神通道力。以为教体。现诸自在见者发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无常苦空为教体。观者。发心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即净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藉言方现故。

  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众生法之能净垢故。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槃名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业果报虚空法界。言与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以目观知。或以闻法或以自思惟。内薰智现能离诸恶。及得涅槃。说与不说皆是教体。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四明总陈会数者。于中大意。其义有三。一总举会数。二陈其会意。三说佛出世所由。一总举会数者。其会有十。二陈其会意者。

  第一会在菩提场中者。明示现始成正觉。为化众生故。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者。明法报及行所行报得依正二报所居之宅。是故于此品重言始成正觉显。不起初会为初兰若菩提场体。不离此体得道。此处报宅所居故。犹如世人于净处得道方始归来示现此法本无来去迁移时分。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帝释宫者。明从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位于其地上创起信心。今于帝释天宫。表其进修之位法行增胜故。于此天说十住之门。明十住之位创始应真心与空合一分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与空合。以处表法位胜。不即要在生天。明无相慧用如天自在故。又明山体于世间中出高过俗表于十住初心禅定如山不动。无相妙慧出俗现前能破障故。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明夜摩天宫在空际不与地连。明其十行依空行行不与贪欲爱系着诸有之连故。于此处说十行位。表法如是。不要身生彼天。明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说十回向。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大愿大悲大智使不偏僻。不贪世乐。不贪涅槃。不着大悲。不着大愿。不离其中。使令处世。如莲华同尘而不污。又表此天于欲界处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化。以明上下此天处欲界之中。还说十回向门。表令法身大智万行大愿大悲均调处中。不令同世慈悲有爱不令如三乘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过。皆非称其法尔故。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者。为于此天说其十地。为其此天以他变化用成己乐。以明十地大悲大智皆悉成满。但化众生以为自己涅槃之乐。无自乐故。

  何故超化乐而于他化说其十地之行。

  答曰。为明从十回向均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不依次第而超化乐。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如世兴易初以十钱得利一倍。后以二十便成四十。即便超初及第二利故。又明十地果终居欲界之际。而得自在同而不染出而不离。又明十地菩萨功超欲缚故。此天同其魔梵教化波旬故。同魔王位摄魔眷属。教化自在。故居此天。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未明净故。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设至十一地二愚犹在。是故此经阿僧祇品。如来随好功德品。此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以是义故如来自说。明果终始知算数之极如来随好功德佛果方终。已前诸位法门当位菩萨自说。最下入法界一品。如来神力说。表法界中明一切法总神总真总不思议。明法界体凡圣一性故。于人中说。至文方明。以此二愚佛果方悉是故。十地之位随力所堪。堪至此天故。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然法界体一时一念一得一切得。为明法界无始终法故。不可即作始终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故。以定慧照之可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此一会说百万亿偈。此会来文未足。如璎珞本业经具云。彼经是化三乘人已后。如来领至菩提树下。却说初成佛时说华严经会次第。彼经具言。计此一会通为十处十会四十品经。为此经十十成法皆圆满故。明三禅之中。初禅除忧。二禅灭苦。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悦乐故。犹法乐故。喜动还存。以喜动故色心还在。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报得净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过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践。初禅身二里半。二禅身五里。三禅身十里。衣与身倍。至文广明。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表等觉位中顺其法身行其万行。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至第四禅寄同佛位故。称真法性无出入息。随理普周。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时总尽。世出世法无事不穷。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以智满故。表法如是。不即如是上下往来。但以法身大智虚空一切智日。对现色身。于法界中随其器水。普现众像。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初禅二禅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以上升天寄处表法升进渐渐自在。非是法属彼天。皆遍一切处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际。如三乘说。八十生灭为一刹那。八十刹那名为一念。此明三乘说。如此一乘之中。但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论别有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如离世间品说。如来正处胎时住兜率天。并初生出家学道成菩提转法轮入涅槃。总一时。身犹处胎未出。为定体称法界本性。以为定体。更无长短。始终三世总为一际。更不许如世妄情想佛出兴作长短系。违真理故。即明时之极也。更不论刹那外别有生灭。此是当部经之意趣。不同古人释此会为重会普光法堂者。意不如是。不以见名言教中两度三度重叙普光明殿即云重会乃至三会等故。失其真意。岂可令他作去来之见。如经意者。但以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依为时日岁月。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切众生心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为依报所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意在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不令学者有往来自他故。今者却作往来重会之见。此将不可也。总明如王宝印一时顿印。不可作重会去来之见。经无是意。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明从此处而起信心发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是故佛果向前十住已上。自乘普贤行满。即如来出现品前。三十六品经。是普贤行品是。佛果位后自行已满。纯是利他普贤行故。出现品后离世间品是。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起信心已。经过五位始终因果。不离本迹诸佛果满旧普贤门。于十定品中亦其此处。明以法身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报居之宅。齐头并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已还来。古人释此会为重会三会。普光明殿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财。从觉城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信心经过五十个位门。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为未是佛果以前自利利他普贤行终故。十二位中妙觉之位。见慈氏如来。是佛果终位。令其善财却见文殊。明今至果不离旧所初信之门菩提理智。便闻普贤名。便见其身。等普贤身者。彼明果后普贤之行。经云。更入无量三昧者。为明证过佛果位内二种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广大数愚。二佛位之内随好功德广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自利进修五位菩萨未过故。以是义故。此两品经如来自说。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力说。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将此品示悟众生。余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胜鬘经云。无明住地佛地方除。三乘三祇之果。及净秽别执菩萨。还归本土。二见顺情多不相似。如法界因果当念不迁不亏阶级。总别一多通融方便全殊。此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明信心及究竟佛果普贤行总不离旧迹。亦如慈氏楼阁内。普现三世。一念普观三世诸佛及以菩萨一切众生。视如即夕。无有古今。即其义也。

  第十会在法界品者。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为一会。重重无尽。一切诸佛海及一切众生之海。总以此法界一品。总为一体。一切境界随众生心。以此为别。以六相十玄该之。以无思之心照之观之可见。或以世主妙严品为一会。以普光明殿三会为一会。通前世主妙严品为二会。上升须弥夜摩兜率他化第三禅等天为五会。通前两会为七会。法界品祇园人间为第八会。善财大塔庙处为第九会。以虚空法界一切处会为十会。即该收前后十方总尽。亦是一家所释。亦不违道理。古人云。九会者。为未知有十一地在第三禅说。此经总十法为准。不可说九也。如善财觉城东会。明前诸会。但且寄成五位之法。未寄显能修行之人。如觉城一会。即明能修行之人及菩萨摄生方便法则。

  第三说佛出世所由者。如来出世寄位示真。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者。非正觉见。非见佛出兴。此乃劣解众生且如是见。求正觉者不应如是。

  问曰。云何见佛出兴。

  答曰。当见自身。无身无心。无出无没。无内无外。不动不寂。无思无求。世及出世。都无住处。无心所法。无法法无心。心法无依。性无始末。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教化众生皆令悟入。是名见佛出兴。如光明觉品文殊师利颂曰。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当成大光曜。若于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众生无所生。亦复无有坏。若得如是智。当成无上道。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前两行颂明佛出兴。后两行颂明正觉中智。佛出兴当知如是。不令众生取佛出兴灭没之相。见初见末。但见自身。众生身心无生灭体。是出世间。

  夫说一部之经。始终徒众形相总有二百二十八众。形类部从庄严道场形类各异。当会事意皆有所表。至位方明。不可云摸。且初一品有四十五众。表意如下。至文方释。教文广博。预陈难解对事方指。目视道存。如前长科经意六段门中。第一会中始成正觉。总有六品经。经有十一卷。其中品名者。一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遮那品。此六品经。于初会中有六种意。此初会中从如是我闻已下。是序分正说分流通分。自余会皆然。从如是我闻一时六字至始成正觉。是序分。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已下。是正说分。至动地雨华。是流通分。从正说分中。说如来成佛因果菩萨神天五十众。表佛自行利生之众。令诸来菩萨见知因果。及示现得道入法入即同佛所知见法。与后学者以为样式。从其凡夫入法。即同佛知见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从此义生。以后诸会悉自有序分。至文方明。大都付嘱流通分。如来出现品是。前已叙竟。如轮王大子喻是。

  一初世主妙严品明。佛始成正觉诸世间主来集庆佛成道又自求所益。又所表如来自行五位法门。

  二如来现相品。明佛始成正觉口光告众毫光示法。

  三普贤三昧品。明佛令普贤长子。入如来藏身三昧。审谛观法。从三昧起。说佛果报众生业力成就世界依正二报国土庄严。

  四便说世界成就品。明由众生业力起。

  五华藏世界品。明华藏世界海是佛自智果报得庄严。

  六毗卢遮那品。即明引古证今令众信顺法不虚来古今相照。令信不疑。今此初会六品经。皆有意趣。就六品之中。还依会释。分为二门。一世主妙严品一品经。明佛始成正觉略示依正二报之所庄严。二如来现相品已下五品经。明示果劝修。于此二门。且于初门世主妙严一品。义分十门。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依正二报之所庄严。

  第二明十普贤众常随佛众。

  第三明诸神八部诸天来集。

  第四明结众已来。

  第五明十大天王以自得益法门叹佛十地行果。

  第六明日月天子八部王等以自得益法门叹佛十回向行果。

  第七明十众诸神主稼神为首。各以自所得法门叹佛十行之果。

  第八明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十大菩萨通九众诸神。以自所得法门。叹佛十住行果。

  第九明座出自众明佛自行普贤行叹佛自行普贤行果。

  第十明华藏世界动地兴供。明佛出兴大众欢喜福威感应。已上初会十门中菩萨神天。总得如来五位法门。但化令入位者。皆得一分应真理智。总得称之为神能主导众生。非鬼神之神。以入如来智。法力自在故十地如天。亦明自在。至文方广明。

  今释此初会中世主妙严一品。如前十段科文中第一段。明佛始成正觉。于此一段复分为二。一释经题目。二随文释义。

  一释经题目者。何故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解云。大者无方义。方者法则义。广者理智遍周义。佛者智体无依住义。智自在义。华者遍法界无尽行义。以行能开敷自他果故。华是感果义。开敷义。严是庄饰义。明初发心住位。以十信中有作行华。开敷十住位中妙理智慧果故。复生无作十种行华。常以法行互严。用净自利利他之道故。行为严饰义。世主妙严者。以此初品有诸神天八部之众。皆为世间主。各将十佛世界微尘数随身部从。或但云无量来严道场。此为依众成名。故云世主妙严。又佛及菩萨。皆为世间之主故。以能主导众生。总为世间主故。亦此初品总标一部。都举。总有二百二十八众。形状不同各各部类。或言一佛世界微尘。或言十佛世界微尘。或言无量。以严海会故。言世主妙严。或以佛福报境界妙严依正。亦得称为世主妙严。为如来亦为世间主主导众生故。此为依主得名。品者。均别义。明五位及信心同异差降意类别叙。进修生熟各有条贯。次第分明。令后学者自识本行进修不惑故。为品类均别义也。第一者。非是次第前后之第一。为法界门中无前头在后之次第。皆是一时无二念。同时显著。诸品之第一。一多缘起同时之第一。是名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以十玄门及六相义通融。不可以如情所系故名第一。

  二随文释义者。从如是我闻一时至如是无量功德以来。于中有七十一行经。长科为四分。一从初如是我闻一时以下至始成正觉。于中有八句经。总明断疑成信分。前之六字明结集闻经之主。后之五句序致如来得道之处。二其地坚固以下。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于中有二十六行半经。总明叹佛依正。此土他方及菩萨神力庄严道场分。此如帝网之他方。三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以下。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于中有十三行经。叹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德悲智摄生自在无边分。四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至无量功德。于中有三十行经。明菩萨大众围绕分。又从初断疑成信分中。义分为三。一定传教人。二定说经时分。三释经文义。

  一定传教人者。如三乘中大智度论第二卷所释。如来临入涅槃时告阿难。十二部经汝当流通。告优波离。一切戒律汝当受持。告阿那律。汝得天眼当守护舍利劝人供养。告大众言。我若住一劫若减一劫。会亦当灭。语已双林北首而卧入般涅槃。阿难亲属。爱习未除。心没忧海。阿泥卢豆语阿难。汝是守护佛法藏者。不应如凡夫人自没忧海。诸有为法并是无常。汝何愁忧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世尊今日虽在明朝即无。汝当问佛未来要事。卢豆教问要事有四。一问如来在世亲自说法人皆信受。如来灭后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二问如来在世诸比丘等以佛为师。如来灭后以何为师。三问如来在世诸比丘。等依佛而住。如来灭后依谁而住。四问如来在世恶性车匿佛自治之。佛灭度后云何共住。阿难如教请问世尊。世尊答云。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等六字为句。二云诸比丘皆以波罗提木叉为师。三云诸比丘皆以四念处为住。四云恶性比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摈。若心软伏为说迦旃延经。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又如五卷大悲经中。阿难请佛。云何结集法眼。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大德比丘应如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陀那等经。汝应如是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说法。乃至娑罗双树间说。如是等二十余处所说之经。佛自重教阿难结集如是。是故此六字句义。佛教立故。断后闻经者疑。知非是他余人说故。亦非阿难自说。依涅槃安立如经初。准科文。从如是我闻一时至始成正觉有八句。依五卷经说令众断疑。一者如是是一句。我闻是二句。一时是三句。佛在是四句。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此之三句义。唯是一。但陈其一处三法是一。并始成正觉为六句。是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总为六句。今言如是者。如即如佛所言。是者是佛所说。简非异说两名相顺契信不殊。明真是佛说非阿难自说亦非魔梵所说。又我闻一句。是阿难从佛所闻。非转转传闻故。亦非是非人所制故。又非如外道。经书青乌衔来石崖崩得。是断疑成信分。如真谛三藏云。依微细律。阿难当升法座之时。其身如佛具足相好。众见此瑞遂生三疑。一疑佛大师从涅槃起更为众生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今为除此三疑故安立六字。是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知非是佛重起所说法。亦非他方佛来。又非阿难自身成佛。但以法力故令我似佛。是故下高座已还复本形。以此义故。以此六字用断众疑。问如三乘中说阿难。既是佛得道夜。生年二十方为佛弟子。其二十年已后经是亲闻。已前传闻。故转法轮经云。阿难结集自说偈曰。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游波罗奈。为五比丘众。转四谛法轮。故知以前非亲闻故。又萨婆多论云。阿难为佛作侍者时。请愿言。愿佛二十年中所说之经。尽为我说。勿与我故衣及残食。将知此也是观闻。又如涅槃经云。阿难多闻士。若在若不在。自然常解了。常与无常义。又阿难得觉意三昧。佛所说经远近常闻。此以阿难传法。并是三乘经中所说。如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传法阿难。非如上说。夫天中之天十方调御化仪主伴。岂是小缘。自非器类齐肩示阴阳而影响。三世九世穷劫一念而知。无尽古今常如即夕。今以三乘情见延促始终者。未可详其传教之主。今此华严经明传教主伴者。皆是神洞玄源道齐智海。如文殊普贤互为师范之者所为也。岂论生时年岁作前后之见。如是佛出兴世转法轮。时如来以性海大智之印。印众生情欲为文字。于一音中无前后际。一时普印。随乐不同。各随自心所乐之法皆得闻之。设阿难示行传教之主伴者。是普贤行海随器高低。出没任流依根现迹。皆不得以三乘定例。如上所说。并是圣贤。密潜同事。是应三乘权化。未为了教。如阿阇世王忏悔经。有三种阿难。一阿难陀。此云庆喜。持声闻法藏。于上二乘随力随分。二阿难陀跋陀罗。此云庆喜贤。持中乘法藏。于上大乘随力随分。于下小乘容与兼持。三阿难陀娑伽罗。此云庆喜海。菩萨持大乘法藏。于下小乘容与兼持此者。亦是三乘中传教阿难未为实教。如是华严经传教阿难者。正阿难升高座时。身同诸佛。一时顿演四乘等教。随根结集。即阿难与佛体用不殊。此释亦不违道理。又如涅槃经云。阿难所未闻经。弘广菩萨当为流通。若望此经非三乘所知。即此弘广菩萨传教非谬。今此称如是我闻者。弘广菩萨也。又大智度论云。是文殊师利称如是我闻。以彼论中云文殊师利佛涅槃后四百年中时文殊师利犹在世间故。又如大智度论云。文殊师利与阿难。在余清净处。结集摩诃衍藏。如上所释。总是圣者随方便言。若以大体论之。总是如来文殊师利普贤菩萨随事之行故。设言三身阿难。亦复如是。总是佛自普贤行中随根方便随器高低故。已上定传教人竟。

  二定说经时分者。略立十种说教前后不同。

  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

  二如大品经说。佛初成道鹿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不言时日。

  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四如四分戒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

  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

  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

  七如大智度论。五十七日方说法。

  八如十二游行经说。一年不说法。

  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决定将如来成道定二七日说华严经。已上见佛说法前后不同。皆是随自见佛说法前后不同。非是依本法界成实之说。

  十今(通玄)依此华严法界门定说法时分。还依本教定其时分。总不如上。如来依真。出世利物。还令至真。若也各自随逐自情。永劫迷轮苦趣乖真逐妄。佛意不然。经自有明文。何须违教。逐权背实障业何休。如十定品说。如来于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总无时也。言刹那际者。犹是寄言尔。以无时即一切时出现。一切时说法。一切时涅槃。为寂用无碍故。随众生心现故。又如法华经。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以无时可量故言无量。此为佛说法时。以此为定。不逐世情远思为无量之想也。以无时是佛说法时也。以本教说本时。本时者。法界无时也。如十定品。以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者。意言时无可移如刹那际。总明法界无可迁移时也。今定说经时分。只是三世古今情尽。以为本说法时也。不可依前权教逐情引接之说。

  三释经文义者。一从初六字八句断疑成信分中。依大智度论云。如者顺也。又是者印也。即印顺信受故言如是。如是总举一部文义。即指已所闻之法故。故云如是。又依长耳三藏约三宝释。一约佛。谓如佛所说。是我所闻。是佛所说。又依藏法师释约法云。谓如我所闻。是佛所说。又如称理教是我所闻。又今(通玄)约法释云。如者诸法如故。是者即是佛故。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我。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故言如是我闻。即明师弟体一。此约华严法界门释。为明初发心因果理智不异佛故。又一切法如也。以法体如。所说法者。及法亦如。此法界智是所闻之智。智亦如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故。我闻者。是法界智之真我。还见法界智之真佛。还闻法界智之真经。总法界智之真人。互为主伴。还化法界智之真众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故言如是我闻。夫佛日出兴化群生之轨范。所有结集传经之主伴。自非气类齐光道相知而利物。以弘广菩萨文殊师利如来自行普贤等。传持圣教。是实也。非实是种智外三乘之人能传教乎。设是阿难亦是同流。皆以常乐我净大智慧之真。我闻如来大智所说之真经。非假我故。皆如佛知见故言如是我闻。不同涅槃具四缘和合之所闻故。云何四缘。一耳根不坏。二声在可闻。三中间无障碍。四有欲欲闻如是之闻。是凡夫闻故。又凡夫及三乘有十种缘方得闻。一本识为依。二耳识种子为因。三末那为染污依。四意识相依。五自类耳识为无间依。六耳根不坏为境根。七作意欲闻。八境为所缘缘。九中间无障碍。十境近在可闻。如是之闻。是凡夫及三乘有限量闻。不同此教菩萨以遍法界大智慧为闻。更无能所。以一圆明智境。一念普闻三世劫无量等诸声。皆不如上说。凡夫及三乘系无量劫者。是法界门中一念一时闻。以智无里外一时闻故。一时者。依梁摄论。一时有三义。一平等时。无沉浮颠倒故。二和合时。谓令闻能闻正闻故。三转法轮时。即正说正受时。故如依诸古人说。正是说法华经时。非是说余经时。正是说金刚般若经时。非是说余经时。名为一时。取正是说当部经时。名为一时。今此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即不尔。即是以法界体寄言。一刹那际。出世及涅槃。以一言音。一时遍周十方国土转法轮时。名为一时。非如上说一时之义。佛者觉也。觉有二义。一始觉。二本觉。此佛者觉无始终。三世障尽名之为佛。不如权教有出世涅槃有始终故。又佛者。大智度论中有四义。一名有德。谓婆伽名德。婆名有故。二名巧分别。婆伽名分别。婆名巧故。三名有声。婆伽名声。婆名有故。四名能破淫怒痴婆伽名破。婆名淫怒痴故。又佛地论说有六义。颂云。自在炽盛及端严。名称吉祥与尊贵。具斯六种义差别。是故总号为薄加。在者在何处所。有二义。一指事。二举法。指事者。在摩竭提国。且指其国。举法者。在何处也。在法界。即事即法界无二故。为法界无中边大小彼此故。又摩竭提国者。此云不害国。摩者云无。竭提云害。总云无害国。又云。摩者不也。竭提者至。言其此国将谋兵勇邻国敌不能侵至。又摩者遍也。竭提云聪慧。此国为多有聪慧人遍其国内故。又云。摩者大也。竭提体也。谓五印土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云大体也。此国王不行刑戮。其有罪者。送置寒林中。为明佛大悲。以处表德故。阿兰若法。此云寂静处。寂静有二义。一事二理。一事者。在摩伽陀国尼连河侧沤楼频螺聚落中。去人间五里一牛吼地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有一万道场神。常在其处。一切诸佛示成正觉。总在其中。表如来万行圆满中道无边故。此处是阎浮提之中心故。二理者。即一切法自体静故。即动而常静故。菩提道场者有二义故。一事二理。一事者。如前尼连河边。二理者。遍法界也。法界无边中道无边。于一切刹皆示成佛故。如世间场简秽故。法场治惑故。示现成佛治众生惑故。此场依主释。为佛在其中现成道故。依主得名为觉场也。始成正觉者。古今情尽。名之为始。心无所依。名之为正。理智相应。名之为觉。得如是法。名之为成。又自觉觉他。名之为觉。以上释八句中断疑成信分竟。

  第二庄严道场分者。从其地坚固以下。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于中有二十六行半经。明如来依正二报庄严道场于此一段文中。明如来本行中四种因感四种果报。于一心性中有四种因。行十波罗蜜。又于其中各得十种庄严。何者为四种因。

  第一以法身因报得金刚地。经云其地坚固者是也。其地上有十种庄严。即以十波罗蜜以成依报。金刚地为正报。何者为十种庄严。一以法性中大智以为檀体者。即一行中具十行总圆故。以此经宗一行即一切行主伴恒圆满故。故以宝轮圆满用严金地。明一即一切故。二以宝华以严金地者。明其性戒清洁犹如妙华开敷菡萏令人乐见。发生自他善因果故。三摩尼宝以严金地者。摩尼此云离垢宝也。以忍行清高心无诸垢所招依果故。四诸色相海以严金地者。以精进波罗蜜总该众行。能招自他果故。以招报故。诸色相海以严金地。五摩尼为幢庄严者。明定体恒净无倾动故。所招果也。禅波罗蜜能普寂故。六放光明及出妙音庄严法界者。明定能发慧慧能说教。以为依果以严虚空。又明第六波罗蜜空慧满故。七宝网庄严者。明方便波罗蜜成就大悲覆护众生施教行故。所招依果。为明七住七地等成大悲法门故。施教行之网。漉出众生。安置于大般涅槃之岸故。因行如是依果亦然。八妙香华璎垂布庄严虚空者。此网向下悬垂之饰也。明第八愿波罗蜜以任运之大智。入俗益生。教行所招依果也。如十地菩萨。七地已前作七度。炼真金转令明净喻八地。即作种种庄严华鬘喻故。九摩尼王变现自在庄严虚空者。明第九力波罗蜜九住及九地等为大法师说法自在所招依果故。明十住中第九十行中第九十回向中第九十地中第九。总明法师位说法自在所招报故。十雨宝及华以严金地者。明十住十地等大智法云雨众法宝及利众生行普周遍故。所招依果。从第九摩尼宝变现自在。即雨十地法云之宝者。明住住地地五位相即故。

  第二万行因者。其如来自行普贤行为因所招宝树行列庄严金地。周遍十方为依果故。经云。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者。明觉行体周彻故。此总陈树上庄严。后别举菩提树一个。用明众树亦尔。其菩提树有十种依果者。常以金刚地为正报。其上庄严为依又如来身为正报。金刚地及地上一切庄严为依今树者。以如来行为因。因行。招报树为依报。又树上其树金刚为身。金为正报。干枝条叶华果为依。明以行树法华智果慈悲之叶。以十波罗蜜为枝干。法身以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何者为十。一金刚为树身。以法性为檀行体故。所招金刚树身依果。为明一切行从法性生故。是故以金刚为身。云树高显者。如下十地品说十地菩萨行中依果所招之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如十地菩萨行中依果。尚自如是。况复如来。二琉璃为干者。生枝已上为干。向下无枝条处为树身。明自行净戒为因外招琉璃为树干故。直出者为干。傍生者为枝。枝上生者为条。明万行随流以净戒为体。以无染故。皆是法性身。随流而无染净。行果所招报相。三众杂妙宝以为枝条。以严其干者。明纯杂万行对缘成忍能利自他所招依果故。四宝叶扶疏垂荫如云而严其条。扶疏者荫映得所。明精进波罗蜜自利利他教行法门覆护得所不省不烦恰中故。外招依果树叶以严覆荫众生得所故也。五宝华杂色分枝布影以严宝树者。明如来以无量三昧方便随流利生影应一切众生之行随类现形。外招其华以严宝树。亦明三昧能开敷智慧果故。故报得依果以华为严。六摩尼为果与花间列者。明以定华能敷慧果寂用自在故。含辉发焰者。慧能照烛自他故。所招依果华果间严。七树出光严者。明方便波罗蜜以大悲心处缠同事方便破暗故。所招依果故。树出光严八光出摩尼者。明第八愿波罗蜜兴智自在所招果故。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俱时出现者明第九力波罗蜜以无功智身出应随缘利含识故。九地菩萨为大法师。所招依正本末相似。以行果能招树报。树出菩萨众还明本行。明依正交参具总别故。为明本行万行报得树严。树出菩萨。以明因果彻故。摩尼宝中现菩萨身云者。表八地无功之净智。九地出行设教利生故。以菩萨是行树。是行中报得。还于树中出菩萨行。十菩提树恒出妙音说法庄严者。明如来十住十地等智波罗蜜。以法大云雨法雨故所招依果。

  第三明大悲因果者。以如来大慈悲为因。如来所处宫殿为依果。此中有五种德而共成之。一如来大悲含育德。以成其宫。二以正智利众生德。以成其殿。三以智观照利自他德。能成其楼。四以大智知根设教益生德。能成其阁。五大悲弘愿周遍利生德。报得宫殿楼阁周遍十方。又以十波罗蜜行随大悲生。复成十种依果。何者为十。随法身随万行随大悲随大智所招依果。各自区分不相碍故。犹如大地生诸卉木。地唯是一万像不同。如水资生喻思之可见。但十波罗蜜理唯一性。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报自差殊。故如法身大愿大悲大智十波罗蜜。废一不可。至八地已来其功未熟。若废一即一切不成。欲学佛菩提。如此通融不修一行。若偏修理即滞寂。若偏修智即无悲若偏修悲即染习便增。若但修大愿即有为情起。菩萨于此众行不去不留。以法性均融得所。即得以定慧力观察之。不可玄情斟酌也长诸痴爱。其十种行以为十种依果庄严者。一以十方一切诸佛平等法性无著大慈大悲心。行檀波罗蜜所招依果。众色摩尼之所集成。以大悲位中万行。或染或净。非一色故。所招依果非一色故。以严宫殿。二以法性自体清净。无表戒体。随大慈悲行守护众生。名为行华。能感自他果故。所招宝华报以严宫殿。三以忍波罗蜜处世济凡。毁誉不变动故。外招依果诸宝流光。光化为幢。幢者不倾动义。胜怨义。胜于毁赞之怨故。四以精进波罗蜜随大悲行。外招依果。无边菩萨道场众会以严宫殿。咸集其所。五以禅波罗蜜随大悲行。外招依果。菩萨出现光明。以定能发大悲慧光明故。六以慧波罗蜜随大悲行。外招依果。得不思议摩尼宝王而为其网。以慧能简择成诸法网故。还得不思议音宝网用严宫殿。七以方便波罗蜜能随大悲。同于染净随流之行。外招依果。得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明如来。以法无依住智慧之门。成大悲方便之行为因。所招神力以严宫殿。如七地位中所行方便行成大悲门。经中喻云。犹如一国纯秽一国纯净。于此二国事难可了知。明七地菩萨以成就大悲方便万行于染净二见难断难成故。为此悲门化利众生无休息故。八以愿波罗蜜。外招依果。众生所居屋宅现宫殿中。明如来大愿应众生为因所招依果如斯显现故。又此中明智悲圆净故。九以如来力波罗蜜随大悲行。为大法师故。诸佛神力所加。以严宫殿。以为依果。十以如来行智波罗蜜为因。外招神力。一念之间宫殿。悉皆包含十方法界。明智随悲用普含覆故。以上十种行用严宫殿。上庄严皆是如来随大悲行所招依果故。文势连贯互融相依。明一行一切行互参故。一切报果不可无因而得。但以智细细思之。本来因果内外相似。第四如来大智随万行因果者即通万行。出现世间。正成正觉。为正因也。师子座为依果。

  从其师子座一段文中。义分为三。一释座名。二陈座高广。三明座上庄严因果。

  一释座名师子者。依主释。如来于大众中得无畏故。非于座上有师子座严。设有者但明依报故。

  二陈座高广者。经但言高广不言量数。今以例比之。如下十住位中帝释天宫佛座。高十千层级。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高百万层级。十回向位中兜率天宫佛座。高百万亿层级。高广随位各各相称。以次类之。十地之位他化天宫其座。高亿万亿层级。彼天宫已超化乐故。第三禅中说十一地。又超二天倍倍更高。十地品不言佛座层级高广之量也。但以次类之。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层级不同者。以明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进修阶降随位所见高下不同。以实而论佛座高广。无有决定大小高下可得。为如来心量尽所系故。无有量也。所招依果。亦不可以量度故。如无边身菩萨量佛身际不可得故。已出情际心数量故。以此义故。住毛孔中而身不小。居法界中而身不大。为情量尽故。身若随类座亦随类。若以如来自报体而言。以法界为座体。因既如是。依果亦然。故亦非可量。如法界品中。等于法界座量为定。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者。略有十种。皆以如来智随万行。一切处亦成正觉为因。一切处十种庄严为依果故。其十者何。一摩尼为台者。明如来智随法施成。檀波罗蜜。明智体净所招依果得离垢宝为严故。摩尼者。此云离垢宝也。智能出俗以此为台。明智体超尘迥出义也。二莲华为网者。以智随万行成戒波罗蜜门。明其性戒得真不证处缠不污犹如莲华处水不染。为网者。明智随戒体教行漉众生故。所招依果报相似故。三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者。明如来以智随行成其忍门。生在王宫及示成正觉。假令调达梵魔波旬恼而不恚。所招依果妙宝为轮。明佛忍行圆满故。果报圆满也。四众色杂华而作璎珞者。明如来以智随众行成精进波罗蜜故。所招依果众色之华。而作璎珞以严宝座。为明精进行为严大智法身为华璎故。明智行互严。五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者。明如来以智随行成禅波罗蜜门故。明其如来智随禅行无动不寂。明此禅门总摄法身大悲大智进修行门层级次第总皆具足。所招依果亦具足故。故总举凡诸物像备体庄严。俗书云。大屋曰榭。其状上平。可以为台观。四周置檐。上下以轩槛阶砌严之中虚为其室。亦云台。上有木为榭。此为略言之。六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者。明如来智随慧用依根同行所招依果树严宝座。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者。明理智悲愿互参同时总别得所不偏修故。以十门参之。七摩尼光云互相照曜者。明如来智随方便行随器与益所招如是依果庄严。照曜者。知根同事。八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者。明如来因中八地大智大愿功终。大悲已满大智圆明。诸佛摩顶。能十方示成佛身一切菩萨愿行齐等故。招依果佛化珠王者。明同十方诸佛自在故。菩萨妙宝共来莹烛者。明菩萨行圆。莹者明净义。烛者照曜义。以明如来因中八地大智随本大愿力照众生根依根与益故。为依果也。皆以十玄六相该通。总一刹那际同别具足故。不可顺情而知。常不异理智而知。依无作定体方明。思而知之者信位也。九复以诸佛威神所持者。明如来大智随行成力波罗蜜。为大法师。说佛法轮。同诸佛力故。所招依果。佛力持座令座说法。十座出音声说佛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者。遐者远也。畅者悦也。明座出音说佛境遍周法界远悦众生故。此如来因位十地法云润泽所招依果故。

  第三明如来成道摄生自在分者。于此分中从尔时世尊以下。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于中有十三行经总明如来处座成佛身语智等三业自在眷属庄严利生自在。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如来是大智之身。缘座上所有庄严。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报感之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成最正觉者。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俗出缠。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且拔八苦。非究竟觉之正觉。简非如是觉故。故言成最正觉。此正觉者。不忻不厌不出不没。染净情尽。以大圆镜智称法界性。自在教化尽一切众生世界刹海。皆非限齐。所有报境身国相彻圆满十方。诸佛众生。自他同处互相参入。影现重重。不云报满三千大千之刹。不名净土在于他方。略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着华冠。项着璎珞。手着环钏。非同三乘厌俗出家。劝诸菩萨生于他方佛国净土。简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觉。号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其大智教化依根破障故。如经一一自有其文。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随俗言入三世。即俗体本真。故言平等。以总别同异成坏门六相义。该括。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恒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恒坏。即坏而恒成。皆非情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此一段十三行经。总明如来身语智三业依正随用自在。经自具文不烦更释。

  第四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至无量功德。于中有三十行经。明菩萨大众围绕分。于此分中都显初会。总有四十七众。皆是围绕皆有其意。于此四十七众之内。从初菩提树内流光众已下。至普贤等十个。上名悉同名之为普。众且分为三。

  一菩提树内流光众。是明佛本因五位进修建行利生成报显因众。如前所释。二如来所居宫殿内众。明佛本因大悲圆满覆育含生利生之行显因成报众。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众中。普贤等上名悉。同名为普者。十个菩萨众。明古今诸佛共行普贤行众。已上三众皆是古今诸佛共行万行大悲大智。随五位中进修自利利他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等之常行普贤之道也。一切菩萨以此为体。一切凡夫以此为所乘。如大王路。法则常然。行与不行非道之异。从此十普贤众以下至第四。从三十三天王至大自在天王众随位复分为五。第一从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成最正觉。并十普贤众。此是现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为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等众是佛行果。如来所居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如来三种因果。及行佛自行普贤门。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依何生信。是故如来以此三种因果。而令众生信乐修行。以是义故。此之初会及普光明殿中第二会至贤首品已来。十二品经。总是举果劝修生信分。

  第二从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已下菩萨众。并取已下第二执金刚神等九众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萨亦是普贤等众。分为异名。意者明还以佛果位内普贤行门。入俗利生。随行名别。既以佛果位内诸佛共行普贤行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还得旧法不移旧行。以是义故。还以普贤位内海月光等异名菩萨。便为十住初心。明从凡夫地修学十信心。信诸佛正觉之果无异自心本性清净如诸佛性。所有分别本性清净名无依住智。如诸佛根本智。以禅波罗蜜无作印印之。即法界性自然相称。所行诸行即普贤行故。动静无二故。所转法轮即与十方诸佛智契同不异。如是修习惯习使熟。正觉不移。其本一故。会同诸佛旧觉本智同一。性故。行行不移旧普贤行故。以是义故。将普贤众内十个海月光等异名菩萨众。为成十住初心。明十住初心不离旧法智故。以此下文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如海月光大明菩萨。向下获益叹德中经云。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得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教化众生。及严净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明以普贤行成就众生入佛大智法界行普贤行五位次第进修法门故。以普贤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以下等共成十众。用成十住菩萨位门。以下通九众诸神至主药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也。为入十住应真。称之为神。明入位菩萨以自应真法合为神。覆育含识故。以智灵通救生自在故。称之为神。非世鬼神也。次后诸神天等。明五位进修增胜故。渐渐自在也。以此菩萨神天总明十住。已上入位菩萨皆随自位摄生。因果自在行故。非鬼神之神。若自心达理不与妄合。其智自神。不为不思而智善通万有故。此诸神众皆是如来以五位行摄生得益之众。还将行相法门次第作法样式。令其后学者一一仿之。善知因果故。

  第三从主稼神以下至主昼神。此十众诸神。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故。

  第四从阿修罗王以下至日天子。中有十众。明十回向利生法门因果。

  第五从三十三天王以下至大自在天王。于中有十天王。明十地利生因果。已上五众是寄位。表佛果五位行门因果故。为利众生故。寄位显法。寄位入法。与众生作法。令众生证修。

  从如来座内众至如来眉间毫相中所出众。于中有四种众。其意如何。第一如来座内众。明是如来往昔自行与古同因彰果众。第二十方菩萨来集兴供众。第三诸来菩萨毛孔光明众。是法界性起无碍一多。同异自在大悲无尽。不思议众。明此法界门法合如然。体本如是。法行依正重重无碍。以法界智境身土一多法合相容故。第四如来眉间毫中众。是示果成因生信利生众。此是成佛以后。以十信心位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遍法界法门众。举此自修之因果。还令学者仿之。以上诸众配位及来意。即通前树内流光众宫殿楼阁众。总有十一众。随位别配。即四十七众。为五位之内十个普贤。总为一众。当位不分十十部类故。海月光大明菩萨众。及已下神天。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各各有十种部从故。都为四十。通十普贤为一众。取上四十共为四十一。并菩提树内流光众。如来所居宫殿众。如来座内众。十方诸来菩萨众。菩萨毛光众。如来眉间毫中众。都为四十七众。且长科众意如是。于中义趣至文方明。菩提树内众。如来宫殿内众前已释讫。已上且长科初会众竟。余待至文。已上总明举果行遍周以成信位。

  从此已上四十七众。若别列十普贤众。即五十六众诸大众海。皆是大众围绕分。从此初段中有三十行经。分为三段一初有七行半经。总列菩萨之数。及陈同号普贤菩萨之名。二从海月光大明菩萨以下至十佛世界微尘数。于此一段文中有七行半经。陈异名菩萨众。并都结已上诸菩萨数。三从此诸菩萨已下至成就无量功德。于中有十五行半经。陈大众本修行之因。及叹大众之德。从初段中七行半经。列同号普贤之内。义分为三。一释菩萨名下之义。二释菩萨同号之义。三举众所为因缘。

  一释菩萨名下之义者。略释普贤菩萨一号。余可准知。行与理齐。利生皆遍。号之为普。知根利俗。称之为贤。菩之言觉。萨言众生。善觉众生。号名菩萨。广云摩诃菩提萨埵也。梵言摩诃菩提萨埵。此云大觉众生。为常于生死海觉悟无尽众生故。已下九个同号为普者。普贤菩萨通号也。明一一菩萨皆有此十种德行。约德为名故。为表德行圆满始终具十。一一菩萨随行之号无尽故。为行无尽行故。但以其名下之义。即彰自行。余准知之。总以十波罗蜜为体。

  二释菩萨同号之义者。明此十普之义。是一人之普一一菩萨具十普也。一切菩萨总然。下名别者。明一一普能遍别故。方知普义得成也。总是十方诸佛同行共行。更无故新。如大王路发迹蹬之者。即是无奈不行之何。一念随善少分见性智慧现前。总是不离佛正觉根本智故。不离普贤行故。如普贤行。一念中少分善心。总是向法流者故。如下经云。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闻而不信。犹能毕竟至于金刚智地。何况生信修行者也。

  三举众所为因缘者。明佛出兴世所现依正二报大集普贤菩萨众海意。为令众生见果生信修行故。此是举果劝修生信分。如来是十方诸佛正觉根本智之果。十普贤等是十方诸佛差别行果。举此二法中因果。报得令众生信乐修行趣入故。如三转法轮中。一示八相成道是。二劝修。以观果知因劝人天等修学。三证同如是。三乘一乘等证。今此一乘中将此佛乘根本智果普贤遍法界行果。劝令大心众生生信修行。此乃即是五位中十一地普贤等觉位门。十方诸佛成佛竟。亦行之不息。如初发菩提心者行之不息。今将此位以为信门。若不如是以何为信入。故佛果后普贤行纯是利他。初发心以后普贤行是自利。利他行故。今此初众并佛所为如是举果劝修。生信乐修行趣入故。今经之大意。为若此也。将旧果劝初心。向下海月光大明菩萨诸神天众。即明信已入十住十地修行进趣渐渐增修因果也。明立随位当分之因果。令后学者见其体样信乐无疑。趣入随位各异故。若不如是滞在一法智无增胜故。已上一段。且是初见佛成道见佛果五位菩萨集众示现入法。入即同佛。所知与佛齐见。若信他佛。然初心菩萨未能然也。未是自信自心自身是佛。大智境界是佛法身。是堪行普贤行者。从第二会光明觉品已后。一切处金色世界宝色世界。即明自心法性是金色白净无染。名为所居世界。不动智佛即是自心。于无性理中。分别之智。本来无动。上首菩萨文殊师利。明是自心无性之中善能简择妙分别慧。觉首菩萨即是自心如是真信之首。目首菩萨即是自心。明见可信之心心境俱佛。如海门国法。普见自他俱佛故。至文广释。方明是身是佛是心作佛心外见佛不名信心。已上大众围绕分中。释同号众竟。

  第二释海月光等名异众。其意如何。此七行半经。其中义分为四。一陈菩萨众意。二释菩萨名号。三都结众数。四叹德。

  一陈菩萨众意者。此十个异名众。所以异名。前同号意。况如前段已释意。此一段异名意趣。为明以彼普贤行入俗利生随其行异名亦还异。为明以普遍别方名为普。其众意。为明入俗利生教化众生。还令众生得自身之法。是故寄位在十住初心。以明用彰。十住初心一下顿乘古法。不移古迹故无异旧道。如大王路新旧同行。以此以旧古法入俗利生。开悟迷流还令学古。以是义故。还将佛果位内普贤异名之众。寄位成十住初心。为彰后悟不移旧迹故。又明前如来成正觉佛果。及普贤行果。古今诸佛所乘常道。是明所信之门。此入俗利生异名之众。即明所化众生入道初心还同自法不移古迹故。后有发心之士。一一自心以定慧力照之可见。不可以情信者。堪为自非久种善根应当闻而不惑。设使三乘根种六通菩萨。尚自怀疑。凡流之中一乘之性。处凡流而信入。如下经自有明文。为三乘种性劣解。佛随根性。且说此娑婆为秽土。是五浊故。净土在他方。或言此方是秽。向上第四禅已上别有菩萨净土。或说佛果在僧祇之后方成。未说净秽含容尘含法界。凡圣同居。各无妨碍。三乘等教。执权成实。难信此法界一乘之门。为学假诠假教假观破粗现无明系着故。行一分粗波罗蜜门。得三种意生身。见诸佛国土。有自有他。有净有秽。忻彼厌此。兼修净行。修诸假真如观及空观等。得一分神通。报胜诸天。神通亦胜。忻厌心胜。更亦不生恶国秽土。为本愿力有佛成道处暂来还去。如说三乘教中多有此事。未回心者常当如是。学权教者。为根下劣故不闻此教。闻亦不信。如经下文。自具说故。如维摩经法华经。为破彼故。方始一分略说。犹未具论。是故学教者。慎勿偏习一门。诸部经文。总各深思意趣。大有一生学道。为闻慧不妙不广。返谤真言。广说云云。且略而陈尔。以上陈异名菩萨众意趣竟。

  二释菩萨名者。此十个菩萨名。一个是随十住位中。一个波罗蜜之通称。一一中具十。为随行成名故。此十个菩萨所行十个波罗蜜。各是五位中菩萨通行。又随五位行中。十住具十。十行具十。十向具十。十地具十。十一地具十。通为百数。此明一波罗蜜中有十。十中有百。又十住中一一住中具十。十住中具百。五位总然。通成五百个波罗蜜门。随其行位名目感果。各别通位。总是此十个菩萨之名号是也。何故号曰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以法行无边大悲广利如海。所有蒙益。总令见性清凉。号名月光。既得清凉之后。智无不照。号曰大明。一切世界大觉众生故摩诃菩提萨埵摩诃菩提。此云大觉也。萨云萨埵也。此云众生。为不舍众生生死故。广云摩诃菩提萨埵也略云菩萨。梵云摩诃菩提萨埵。此云大觉道心众生。为自觉道。不舍生死。大觉悟众生故。又众生生死是菩萨菩提故。明法界一真无异相故。此是檀波罗蜜为主。余九菩萨名号为伴。明以法界行大施门广济如海利他得益为月光除烦恼热得清凉故。以此名号即是所行之行。即此十个菩萨之号。是十住位中初发心上十波罗蜜之主伴万行故。此像下文十住品位内菩萨本所事佛下名。号之为月。十住位中十个佛下名悉同。号之为月。仿此法也。次戒波罗蜜中菩萨号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者。明性戒大悲普雨法音。故号云音。性戒无染。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故。明法界无性以为戒体。无法不净如海广大故。光者。明性戒之体心境俱真。名之为光。又以净智常当照俗。名之为光。无垢者。法性无染也。藏者。明法界性常含万像无法不净明一真故。总别俱真无垢净故。故号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如前次忍波罗蜜中菩萨号功德宝髻智生者。明法忍庄严其身故。号名功德宝髻。宝髻者。首上之饰。明菩萨发心忍为上首故。宝严其顶也。智生者。以能忍故是智生也。菩萨如前。明忍为华髻义故。次精进波罗蜜中菩萨号功德自在王大光者。明勤行饶益众生招多功德所行万行无不益他故。自在如王大光者普照也。以常于生死海中以智光明益生无倦故。并令开晓故号大光。菩萨如前。次禅波罗蜜中号善勇猛莲华髻菩萨者。明法界为禅体从凡夫地起信心已入证之初。明一念无思顿超诸想真智冥会故。云勇猛也。智能达俗处世无染故。号莲华也。髻者。明此位菩萨表法中以莲华冠顶。明禅体处世即真不染寂乱故。次般若波罗蜜中号普智云日幢菩萨者。明第六智慧如云雨法雨故。慧光破暗。名之为日。摧邪显正。号之名幢。次方便波罗蜜中号大精进金刚脐菩萨者。明第七住第七行第七回向第七地五位中凡是第七位总修悲位故。以其真理圆融染净故名方便。如下十地中第七地菩萨举喻云。譬如一国纯净一国纯秽。于此净秽事难可了知。如善财童子于第七住中见休舍优婆夷。此云满愿。为明此第七住位成就深厚大悲满一切众生愿故。又告善财言。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常居此园。如是之意。明每位位中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位。言八万四千同行眷属者。八万四千一切诸尘劳门我皆同行。常以生死为园林故。如此菩萨即明是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一住中十个波罗蜜中第七波罗蜜故。非是第七住中第七波罗蜜故。十住之中有十个。第七方便波罗蜜。当一一住中。各各以方便圆其悲智万行故。余波罗蜜亦同于十住中。一一具十。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总然。各有十。仿此十个菩萨名号。且圆初发心住。上第一住内十波罗蜜中第七方便门故。且圆一住中悲智主伴十波罗蜜故。明大悲坚固处生死而无疲倦名大精进。坏他坚垢号曰金刚。处俗同缠无亏中道。号之曰脐脐者。明处智悲中际。如佛放受生光在脐轮者表智悲中际。广意在下文。方明菩萨如前。此是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内第七方便波罗蜜。且明一住中十波罗蜜主伴也。治地住修行住。如是十住。各自具十波罗蜜主伴圆融。一住具十。十住具百。五位例然。通有五百。乃至无尽。次明第八愿波罗蜜中菩萨名号香焰光幢者。大愿弘芳号之为香。智能随愿依根破惑故名为光。入邪破障故号为幢。如第八位中。多作外道邪师。与邪同行。破邪师道。如八住中毗目多罗仙等是。善财第八住中善知识也。明智净方能破邪故。次第九力波罗蜜中菩萨名号大明德深美音者。明力波罗蜜为大法师位善说法故。故名大明德深美音也。菩萨如前释。次第十智波罗蜜中菩萨名大福光智生者。明此是智波罗蜜故。此上十菩萨名。明初发心住中以十波罗蜜用治初发心住中障成法身悲智门故。计此修治法合一法。今说诸波罗蜜。各各修行不同。明于一法上以十法修治惯习增明。以成一故。其法不离旧行也。时亦不移旧时也故。时无性故。三世无去来故。但于一法上具十个波罗蜜行门体用。但于一法上修行生熟处分一住二住。但于一法上会智悲愿行。生熟浅深不同。随不同处分其地位差别故。非是法异故。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义圆通可知。

  三都结众数者。经云。如是等而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者是也。

  四叹德者。以下十五行半经是也。经自具文。不烦更释。如是以上大众之海。总是普贤行满。常住世间。安立法则。成就菩萨十住十行十地等位。次第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常为世间一切依护。如上叹德中具明。以下获益中亦具明。如获益中总是作利生方便入法次第。入即同佛所知。与后学者作见道之样。迷即是凡。悟即同佛。知见皆是本来旧达。并是影响众也。以下神天亦同此例。皆是助佛扬化显德。令佛法化流行世间。众生获益故。

  二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此一段有十三行半经。于中义意分之为四。一寄位表法。二释名配行。三列数。四叹神德。

  一寄位表法者。明神众。是见道已性齐诸佛智同真理。随普贤行处世护持。称之为神。护持正法故。随行表法者。为表十住位内第二治地住门主戒波罗蜜。明戒为防护义故。以法身为戒体。称真不坏。号曰金刚。前海月光大明菩萨。为十住中初发心住。于中意义如前段文已释。此一众有十神。明第二治地住法门主戒。为防护义故号为执金刚神。执者。轨持不犯。名之为执。其智应真。号之为神。

  二释名配行者。此之一众神。以戒波罗蜜为体。十个神名即是随戒体上十个波罗蜜名。一个神是一行。第一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主戒波罗蜜中檀波罗蜜门。以性戒成檀感招妙色。法空破惑故号那罗延。是不坏义。此位明以持性戒故得不坏身。执者轨持义也。金刚者。不坏义也。二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主性戒中戒波罗蜜。为戒光无缺名号日轮。见者应真名为速疾。自他惑尽名之为幢。心无异念名之为执。性无可破号曰金刚。称真自在名之为神。以智为神故。三须弥华光执金刚神。主戒波罗蜜中忍波罗蜜。为法忍高胜号曰须弥。以忍严行人见皆悦号之曰华。亲之破慢号之为光。忍心无失名之为执。法性为忍犹如金刚。智无思而知万有号之为神。四清净云音执金刚神。主戒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履俗恒真名为清净。演法无懈润泽含识。号曰云音。闻法破惑号之金刚。智不为而知万有。称之名神。五诸根美妙执金刚神。主戒波罗蜜中禅波罗蜜。为禅无思而六根随智而用故名诸根美妙也。用而恒寂名之为执。无思可破号曰金刚。又无思之智能破自他惑。故号曰金刚。寂然智不动正慧随用号之为神。六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主慧能破暗故。七大树雷音者主第七大悲门。树是覆荫义。明方便波罗蜜门覆荫众生故。八师子王光明者。主愿波罗蜜。起无功用智。自在如师子王。能破外道诸杂论故。九密焰胜目者。主力波罗蜜。法力自在潜流同事。或作外道邪师同事破所系故。此位是大法师位。凡第九波罗蜜。遍入五位中五百个波罗蜜门。皆第九为法师位。十住第九为法王子住。如善财童子善知识。十住中第九住法师位中作胜热婆罗门。示入外道。五热炙身。上刀山入火聚等。此名密焰胜目。密潜同事设教破愚故名密焰。智目知根故名胜目。十莲华光摩尼髻执金刚神。主戒波罗蜜中智波罗蜜。如善财童子第十灌顶住中善知识。作童女名曰慈行。得真不证处俗无污名曰莲华。大智知根名之为光。位升灌顶名曰摩尼髻。摩尼者。此云离垢宝也。此是第二治地住中十位十波罗蜜主伴。十位主伴万行。号曰十个执金刚神。神名皆以行位立名之故。明十住中一住具十十位具百。五位皆然。一一次第以名义配当。法合如然。第三已下列数叹德。二门。如文可知。

  第三是十住中修行住。于中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重结其数并叹神德。

  一列数者。如上初行是。

  二寄位表法者。此十个身众神。寄位表十住中忍波罗蜜。以法忍成就。于生死中利生自在。号曰为神。下文叹德中。成就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明于住昔以调忍心承事一切众生令其成佛。为诸佛众生体无有二故。已成诸佛。何须籍其供养以无量身无量众供具承事。于一切时中供养一切众生。令其成佛。是调忍义是身众义。

  三释名配行者。此十个神。是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故。明一一行遍一切行故。第一所谓华髻庄严身众神者。主忍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明忍辱为华鬘报得以严其顶上之饰故。身众者。为忍位中行檀。明以众多身云众多严具遍周法界承事供养广利众生故。神者智随忍行自在故号为神。此十波罗蜜以忍为体。二光照十方身众神者。主忍波罗蜜中戒波罗蜜。此位中以法忍为戒体明。忍戒圆明见者欢喜法忍戒光。号之为光照十方。身众神如前释。三海音调伏身众神者。主忍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故。海音者。明闻诸善恶毁赞音声广多。犹如海潮之音不生忧喜。是调伏义。是为能忍也。又以自声如海潮音知时。教化众生令无失时故。四净华严髻身众神者。主忍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以法忍进名之为净也。进行可观。名之为华。因行招果用严顶髻。明精进是长道之首故。故以华严顶饰。五无量威仪身众神者。主忍波罗蜜中禅波罗蜜。称根现法名为无量。动止常寂名为威仪。明行住坐立不离定体名曰威仪。六最上光严身众神者。主智慧照曜自他故。明以定慧光明照烛心境以严法身。七净光香云身众神者。明第七大悲方便染净不拘。名为净光。慈悲含覆出言成法悦可众心。号曰香云。明法雨润众生故。即明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也。八守护摄持身众神者。明智随大愿摄持一切众生故。八住八地。但五位第八位中。明无功之智功成即得十方诸佛手灌其顶。是诸佛摄持义故。九普现摄取身众神者。明第九波罗蜜法力自在法王之位。普现诸教。九十五种邪见流及一切众生悉同行故。名普现摄取也。即胜热婆罗门等是。十不动光明身众神者。明第十智波罗蜜。名不动光明。亦为灌顶位名不动光也。且明此忍位中十波罗蜜之一。

  终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以上十波罗蜜。以忍为体。此明善恶毁赞得不动智也。

  第四段中有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如初一行都列数是。

  二寄位表法者。此十个足行神。表十住位中生贵住。主精进波罗蜜。如下叹德中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是精进义。为明以法性真如为行之体。以此法行用严法身。足行者。表精进义。以众行满足故名足行神。神者是随行之智。

  三释名配行者。一宝印手足行神者。主精进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明以法宝之智印行精勤之行引接众生故。手为引取之义。二莲华光足行神者。明生贵住中精进波罗蜜中戒波罗蜜。常居生死之海。犹如莲华无所染故。见者发心名之为光。足行是精进修行无疲劳义。智自在故号之为神。三清净华髻足行神者。主精进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法。忍无垢名为清净也。忍招依果。华严顶饰。为忍华鬘义故。四摄诸善见足行神者。主精进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摄诸善见者。是精进义。为常摄诸根不令起见即无见不善。五妙宝星幢足行神者。主禅波罗蜜以妙理为禅故名为妙宝者道也。随行破惑故名星幢。为万行为星。不离禅体。皆有光照。随根破惑。知根了了。名之为星。此位以精进行为禅体。禅能现智智能知法。还以善知法故名为星也。幢为定也。六乐吐妙音足行神者。主慧波罗蜜。乐吐妙音者。为以精进为慧体故。常乐为人说法故。七栴檀树光足行神者。主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故。以香树为名。表慈悲覆荫义故。光者照烛众生义。八莲华光明足行神者。主愿波罗蜜智随大愿。随所利生无所染故。九微妙光明足行神者。主力波罗蜜法王之位。以微妙法光化众生故。十积集妙华足行神者。主智波罗蜜。以智积集诸教。犹贯华结鬘。不令散失。教化众生。已上十波罗蜜。皆以精进波罗蜜以为体。位位内自有同别义。思之可见。不可作一概准之。

  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

  第五段有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法。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如上初行是。

  二寄位表法者。此之一位表具足方便住中十波罗蜜。以禅波罗蜜为体。以道场是除蕴秽义。明禅能治蕴义故。如世间场也。为明禅定。净六七识之取染。显般若。能开妙慧简择理智体之本实故。以禅波罗蜜以为场体。般若波罗蜜以为人功。以普贤万行为驮运至法界。普光明智殿。为大都居。以一切种智为大藏。此中十个神。一神为一波罗蜜。为自益益人之行样。

  三释名配法者。一净庄严幢道场神。主具足方便住禅波罗蜜中檀波罗蜜。以法性定体为檀之净地也。以无亏定体万行为庄严幢也。幢明定体不动义。以法性无性为所乘。名之为道。以无性之禅定。能治所依之蕴。名之为场。神者是无依无性之中大智也。以不思不为无形无质等。周法界而知万有者。称之为神。二须弥宝光道场神。以须弥是高显义。宝光是无垢义。以戒光照俗见者发心故。以禅定为戒。出过情识。是须弥义。以定能无妄。是无垢义。以定能发慧。宝光义。三雷音幢相道场神。主禅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明毁誉之音如雷。法忍不动名幢相。道场神如前释。十波罗蜜随五位中各各自具道场义故。四雨华妙眼道场神。主禅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明法身为定体依定起万行精进。名为雨华。是精进义。定能起慧故称妙眼。以其法眼行华利生无懈。是精进故。五华璎光髻道场神。主禅波罗蜜中禅波罗蜜。以法界自体无动静上而起行禅化诸乱意。名之为璎。以定能发慧故。名之为光。以行招果用严其顶。以此为名。又此十波罗蜜皆为顶法。何以然者。为以十住初心一一度门至佛果故。无初中后故。以从佛果起胜进故。六雨宝庄严道场神。主慧波罗蜜。慧能雨法宝故。七勇猛香眼道场神。主方便波罗蜜。此位是慈悲位故。常处生死名为勇猛。慈眼视生。名为香眼。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而视众生。拔苦与乐名为香眼。八金刚彩云道场神。明第八愿波罗蜜。以为愿云覆众生故。以此位是无功用智能破邪流。号曰金刚彩云。明能同异道故。九莲华光明道场神。主力波罗蜜。是法王之位。处世如莲华。说法为光明故。十妙光照曜道场神。主智波罗蜜。以大智知根。名为妙光。知根破惑故名照曜。已上十波罗蜜。皆禅波罗蜜为体。

  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

  第六正心住主般若波罗蜜为体。十个主城神为此般若波罗蜜中有十波罗蜜。于中有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如初行。

  二寄位表法者。寄此神众。表正心住空观成就。明善守护心城名正心住。如善财童子十住之中第六善知识海幢比丘是也。其在经行地侧入于三昧离出入息足出长者居士波罗门等乃至顶上出诸佛等。以广大身云遍周法界教化众生。又如十住位中正心住位。经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即明正心住。善守护心城故。以主城神。寄表正心之位也。

  三释名配行者。所谓一宝峰光曜主城神。主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明以无性妙慧广施含生故。号宝峰光曜。如其山峰。以至虚空相尽处故。明以法空慧至相尽处故。以无相妙慧广施众生。名为照曜。主者空慧自在。名之为主。城者空有自在不与涅槃生死合散故。名之为城。又以法慧施人。不与情欲之漏合故。名之为城。二妙严宫殿主城神。明以慧利含生。以为戒体。以妙慧为宫。治人为殿。万行为严。又以菩萨正慧为妙严。大慈大悲为宫殿。心无思虑为主城。无相妙慧任理智而知。名之为神。此以慧利为主。以戒为防护义。防护一切众生为城。三清净喜宝主城神。主慧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明以法空慧而成忍故。故名清净喜。以忍即喜故。以法喜即名为宝故。明能忍为宝也。自此下七众神。准上排位配之。经文广大。不可一一而释之。略知法则然尔。如主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等。总是女神。为明慈悲故。而实体中非男非女。但随事现示。

  第七主地神。主第七不退住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故。各以十个神名配之。此以法身为地体。能生万行。以理智慈悲为神性。无所退动故。大悲如地养万有故。

  第八主山神。是童真住。行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山者不动义。高胜义。神者智体应真自在。明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总无功之智不动如山故。以山神表之。其中十个神。即是此位中十波罗蜜行。亦名智能出世高胜如山。

  第九主林神。是法王子住。主力波罗蜜。明说法如林广多覆荫故。是法师位也。

  第十主药神。明灌顶住。主智波罗蜜。于中一个神主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明智能知根与法药故。

  第四叹德。如文可知。

  已上从海月光大明菩萨至此主药神。表如来五位众中十住之门百波罗蜜竟。十行之众如下须知。如此一部之典。一切施设。总是法门终不唐设。一事一字。总是五位之中信修悟入之法则故。入法方便门户。此明佛果五位入法益生覆育之样式。故入之者创与智合。名之为神。亦以覆育众生故为神祐物也。以修行自在处如天。亦以化利诸天故。于十方三界示受天报。亦以回向门同修罗身入诸鬼趣。亦表自在如王。

  第三从主稼神以下。至主昼神。此十众神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者。以主稼神。为表行为资粮故。如世间以禾稼为资粮。长养有为之身。佛法即十波罗蜜行为资粮。长养法身。令使世间习气渐微出世习气大慈大悲大智得办。如资粮位。准三乘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向。为道前四种资粮。初地以上为见道加行。为三乘地前菩萨经一大僧祇劫修有为有漏行。初地见道。如此经。十信之中全信自心与十方诸佛性相大智无差别体。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见道。从初发心住及已上诸住。总为见道之位。十行十回向十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加行与佛因果同进故。为加行与佛果齐资以普贤行用资悲愿成满。以十住初心所见法身理智性果资粮普贤行。不属人天有为无常。从初发心住。五位进修如来法身。理智性果普贤行果。于一真法界之中互为资粮。废一二俱不成。即一垢一净心起。是故以佛理智之果严行。以行严果。故为佛华严也。是故以下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皆得十方诸佛与入位菩萨同号。及与智摩顶会同体智也。如三乘菩萨。多生他方净土。及四禅向上。别有菩萨净土。设在欲界。即言以悲愿力故留惑润生。非如此经法门乘如来法界乘。从初发心住。以如来大智法身性果普贤行果。普周生死。动寂均平理事普进。以法界体用以治余习法。无前却故新等报。不如三乘别教说有他方有别净土留惑娑婆。加行即在初地位。初资粮即在十信十住十向。五位既无佛果。明知十地见道。未真如此经于十信心中。自信自心有十种世界。即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如是有十个色世界。为十信心是有为故。所信佛境界是色也。本所事佛。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如是十个智佛。即是自心。所信自心。十种智果以为十种佛果号故。毕竟证修诸佛满处。成此智。不异此智。除此十信位中以生灭心信十色世界十智如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十一地。总有五十个因果。皆以普贤行为因。以如来法身理智性为果。或更互参之以相资发。以此二种因果五位之中。共有一百重佛因果。通取五位上各有五重因五重果。总为一百一十重因果。如十住位中佛因果者。即因陀罗花世界。波头摩花世界。宝花世界。佛号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如是十花世界。十个同号月佛。以为佛果。法慧菩萨等十个慧菩萨。以为普贤行修行之因。为此十住以入方便三昧力。真证法身妙慧。即世界名花。以花开敷现果故。所现佛果。皆号之为月者。为明十住之中创见法身妙慧现前无烦恼热得佛法身清凉如月故。以所见道除惑处。而为世界因陀罗花者。此云能主花也。明初发心住生在佛家能为众生设法主故。波头摩花者。赤莲花也。明治地住进修增胜赫奕开敷可观之义。总是以随位入道处因果。为佛及国土世界菩萨之名。皆非外有。总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个慧世界十个佛号。皆名之为眼。以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以为其行行之因。以次十向十地。如经可知。至位方明。大要言之。以当位十佛为本位之果。当位十菩萨为当位修行之因。如此初会中。以如来为当五位之果。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以毗卢遮那根本智。为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身。为佛差别智果故。为以佛性智果为因。以现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为因果体用。是故神天叹德中。先叹佛德。次叹自己与佛同智同德也。此为入法界之样。令诸学者迷即凡悟即佛故。以智悲齐进也。如善财童子。十行初位中欢喜行善知识所居之国。名为三眼。还同十行菩萨所居世界。名为亲惠世界宝惠世界等十惠世界也。如三眼者。一摩诃般若。二解脱。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眼故。如世品字。如摩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义。通此三眼。以是善财十行之中。初善知识国名三眼。比丘名善见。即同十行之位。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名为善见者。具三眼也。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根而同行故。佛号为眼。善知识名善见。目发绀青。皮肤金色。圆光一寻。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在林中经行者。明万行稠林覆荫众生故。还如十行位中菩萨号功德林慧林胜林等十林菩萨也。善财十行中知识。即以比丘。林中经行为十行位中之行处。如下文中。以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为所行。今此初会中。即以主稼神为佛果十行资粮。众生入佛位故。资粮见道菩萨长大悲故。如此会佛果五位。与第二三会已后诸菩萨进修五位。及善财童子示行五位。前后相参体势相似。总明佛果普贤行果体用相资始终不异。以是义故。五位中五十种资粮五十种佛果。互为主伴。互为因果。互为体用。以如来理智性常资普贤行使令无染。普贤行常资如来性果。使得圆满悲智。废一边一切不成。所有行门即是人天因果。设得出世即是声闻二乘。及出世净土菩萨。及留惑润生等。故非法尔理智世及出世大悲动静染净自在圆融故。如此十行与佛果资粮。犹如黄瓜。果花同出花果相资。以无作功德而为自在也。法尔理智行周故。于此主稼神一段文中。义分为四。一举其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其众数者。如初行一句是。二寄位表法者。以主稼神资粮位中十行位也。三释名配行者。所谓一柔软胜味主稼神主欢喜行中檀波罗蜜。于此檀中有二义。一法檀。二事檀。一法檀者。见来求法者。欢善无厌故名柔软胜味。以法味资人。令心调伏故。二事檀者。即主稼神。是后稷神之流也。以神祐五谷令生胜味资益含生故。遍十方世界随处异名。二时花净光主稼神。即是欢喜行檀波罗蜜中戒波罗蜜。知根同行。号曰时花。令得性戒开敷。名之净光。亦世间五谷之花。依时祐之令光净开敷故。三色力勇健主稼神。明檀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明法忍功成。名为勇健。随忍成果故。得色力严身。诸力之中风力为最。诸行之内忍力为最。八风不能动故。以能随行成忍故名勇健。如善财十行中第三行具足优婆夷。是其行。以明忍为诸行中果故名具足。四增长精气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以精进力资粮法力大慈大悲力。处生死海教化众生而无劳倦。自无所求故名增长精气主稼神。表无精进力即诸行不成立故。五普生根果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禅波罗蜜。以法性为禅。出生万行理智妙慧。名普生根果。以法性理为禅生智慧万行故。即根即果。以根从果生本末无异故。如佛果普贤行果互相资故。明从果生根以根资果。六妙严环髻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慧波罗蜜。明以妙慧严行行复严慧。行慧互严将用利生以招依果。以环其髻用严其首。此是垂髻如环。明解行圆满。七润泽净花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此位明成就大悲故。为润泽净花利他行故。令他解行法开敷故。此是檀波罗蜜中方便门。成大慈悲故。八成就妙香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十行第八位中同于八地。智无功用。五分法身香悉成就故。又以净智知根。依根设教。用成戒定慧之妙香故。九见者爱乐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法师成就法力利生。见闻法者皆爱乐故。十离垢净光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智波罗蜜。以智能离自他垢故。诸法灌顶同十住十地中灌顶位也。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已上十个主稼神。总是欢喜行中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资粮。从行成号。已下例然。法则如上。

  第二十个主河神。是饶益行。行戒波罗蜜中十波罗蜜。第一普发迅流主河神。明十行中戒波罗蜜中檀波罗蜜资粮从行成号。已下例然。法则如上。若以其事如此孟母是也。如善财童子饶益行中善知识。于河渚中一万童子释天为首。聚沙为戏。以河为行。主戒体明饶益故。此初会中河神。为戒体前后相似。普发迅流明应一乘之种。第二普洁泉涧主河神。明应三乘及人天等善法。主十行中戒波罗蜜中戒波罗蜜。已下诸神众依行立名号。以名下义。如前配之可知。如十行中戒体者。如释天童子。以算数法相黡子法五行阴阳。以利人之巧术。以为十行之中戒体。故名普洁泉涧义。若不如是。行不满故。明人天及三乘总化。以巧术利生。是普洁义。

  第三主海神。明无违逆行。明忍波罗蜜如海能纳众流是无违逆也。主忍波罗蜜有十个海神。即明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也。各随名下义。如前配之。大意。此十行中忍以法性大悲。以为忍体。是故如海含润处其下流能容一切。无明高慢生死之流。皆为法流而无妨碍。故名无违逆行。如善财童子无违逆行中善知识。南方有城。名曰海住。有优婆夷名具足。素服垂发者。慈忍之貌具足成忍。无行不周故名具足。海神者。女神。明慈悲柔软处行能忍。其心如海。福智具足饶益众生。是故忍为万行中果也。能容众流。

  第四主水神。明无屈挠行。主精进波罗蜜。为明水体能净诸垢。以明此位菩萨以法性之水。常勤精进。教化众生。一一知根而益。而无屈挠。其心如水润生随物而益。各得其所而无屈挠。于中十个水神。即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明以其万行如水同事润生。各各随名下义配之。常以十行中精进为体。如十住中精进门。乐勤观法性为体。此十行中精进门。处世益生。以行润物为体。位位中各随当位主行为体。余九于主行体上作别。不得一向解故。即体意不当。如十回向中精进波罗蜜。圆融理智大悲。使令均平自在。如是五位得一。即五位俱有齐等。以惯习生熟须有次第。虽立次第。以法界智体而无前却。是无前后中次第。是一性无差别中同异。不可以情作前却解也。以实而论。初发心住中如一渧之水入大海水中。总同海体。诸龙鱼宝咸在其中。为教化众生故。教网筌蹄方法不可不具。以名言竹帛着箓。即似前后义生。体道者。明鉴即如持宝镜普临万像。十地即明使惯习功成。等觉位中即明自在行周法界。若但置十住一位。但明见道初功。又安十行修行。但有出世心胜。加十回向兴大愿云。使令悲智万行圆满。十地但蕴功成德。使令惯习须成。十一地入俗自在行周任法饶益。明张教网学者有所归依。若不如斯发心者何措。

  第五主火神。明无痴乱行。主禅波罗蜜。于中十神。明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皆以十行位禅为体。即明普智照而恒寂故。即以火神为定体。即寂而常照。即事而恒理。悲智照用而无碍故。以火神为定体。若其世间事也。即南方离神是也。若其人也。是其心也。离法心故。若其法也。是虚无之智也。若外事是其日也。若在其身也是其目也。若方法也。为中道。为正明。明为虚无。为智照万有。为普光明殿。是女神故。善财童子南行意者为若此也。明无痴乱行。以火神能破闇故。不迷惑故。无闇障故。此一段约用而为定也。

  第六主风神。明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体。十个风神。明智慧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也。若世间也。即辰巳之间巽神也。是女神故。为法则也。为言说。为教令。如周易干五世卦巽上坤下曰观。易曰。风行地上可以观象。君子设教。而众人从而法之。可以观。以是义故巽为风教。明第六波罗蜜智慧功成。善现言教教化众生。此名善现行也。又辰巳之间。如来取之为斋戒法则。明吉凶之际或着之终。至午即万法正也。上值角宿角为天门。主僧尼道士在其中。明是设教令成众善之门也。一切风化皆从此起。象以口为天门。吐纳风气成正教故。以智为神。又敷花发果发生一切能持世界能成能坏。故名善现行也。此经下文如海有四种风。一名能集。能集众宝。明大圆镜智。二能成。能成众宝。明成所作智。三名简择。能简众宝。明妙观察智。四名能散。能散众宝。明平等性智。是故以四智为风神。能现法自在故。以风神为表善现行故。为此第六智慧法。以智慧风神。善现一切法行。悉皆自在故。如十信位中。第六信位佛果配在东南方。佛号究竟智。为东南方是巽。以巽为风神。又易云。巽为言说。以借物表法将风神明智慧。能善现众法故。方者法也。以取其法大像无方也。

  第七主空神。明无著行。主方便波罗蜜成大悲门。以法空起行。教化摄取一切众生。故名方便。故名无著行。于中众神。明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一切法空为体。以智为神。故无所著。以一切法空能生悲智故。即万行无著。

  第八主方神。明难得行。为智用无功功难成故。主愿波罗蜜。为智体性净。以愿防之。念其本愿。引智起行。令行周遍。使令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于中十个神。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方者法也。以第八行大智成以智设法饶益众生。此是大智为神。总以震坎兑离四维上下正方之神。都举明无功之智圆摄故。

  第九主夜神。明善法行。主力波罗蜜。法力已成法王功办。常处生死长夜。以法照明世间故。名善法行。于中十神。主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是女神也。此为善财童子十地中知识故。以明此位行体彻十地法故。

  第十主昼神。明真实行。主智波罗蜜。于中十神。明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智日恒明名为主昼。智无为而应万有。称之为神。叹德中恒共精勤严饰宫殿者。以智普周教化众生成法宫殿。悲为宫。智为殿。成就众生。悲智宫殿展转相益故。已上明十行位竟。

  第四从阿修罗王至日天子。于中有十众。用表十回向。何以然者。为阿修罗居大海中不没其身。表十回向圆融真俗常处生死大海不没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以成处世悲智圆满故。以阿修罗等十众。以表十回向处大海而不溺。表此位菩萨。以大悲心得真不证。知真同俗。处俗无染。利生自在。第一从初一众阿修罗王。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众数者。如初一行是。二寄位表法者。寄阿修罗位。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为明此初回向如阿修罗虽处大海而海水不没虽同天趣无天妙乐故。如此位菩萨处于生死。无生死中五欲之乐。虽处涅槃。无涅槃中寂灭之乐。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云。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又王者。自在义。明此位菩萨于涅槃生死中而得自在故。又阿修罗。亦云阿素罗。阿之言无。素云游故。又云妙。又罗云戏。如婆沙论。释为非天也。虽天趣摄。为多谄诈无天妙乐。象此位菩萨行大悲方便万行。似如谄诈。似如生死。无有人天五欲。无常涅槃出世寂灭之乐。主十回向中檀波罗蜜门。旧名不须。此旧翻谬矣。或云毗摩之母。以本从生故。故名劣天。如阿含经云。劫初成时。光音天来入海中洗浴。水触其身。失精在水。还成肉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身若须弥有九百九十头。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霹雳。二十四手九百九十脚在海浮戏。水精入身生一肉卵。经八千岁生毗摩质多罗。身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水。有九百九十手。有八脚。其形四倍大于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根。又与天诤。广如正法念经说。然阿修罗住处有五。一地上众宝山中。二云在须弥山北下入大海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罗睺。此云障碍。能以手障日月明。领无量众。三从此更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勇健。亦领多众。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花鬘。亦领诸众。第五复过是数名毗摩质多罗。此云响高。是舍脂父。舍脂是天帝释后。父与天帝释斗战时。发自海中扬声大叫云。我是毗摩质多罗。我是毗摩质多罗。时阎浮提山岳一时震动。亦名穴居。谓彼中有光明城。于中住故。或天趣摄。已上佛地论。依毗昙鬼趣摄。又毗摩质多罗。此云种种事。又毗摩者。此云遍空。质多罗云种种严仪。言此修罗与帝释战时严备种种军仗之仪遍空而列。旧云响高。又曰穴居者非。此依唐朝礼法师等翻是第四恶趣摄。如经中十种阿修罗王表位进修中。以明菩萨大悲彻下如大海而得其底。身出大海。明菩萨不没恶道能离自憍慢故。以真摄俗。真俗圆融处苦海而恒出。寄其此位表回向法门。三释名配行者。一罗睺罗阿修罗王者。明十回向中檀波罗蜜门故。此回向中十波罗蜜。以事表法中取阿修罗。明此十向纯以大悲十愿。以为十度之体。无自求益之心。以彼修罗所居彻下。其身处海彻上出身之半。总明托事表法令易解故。用彰此位。纯以大智大悲大愿。彻真俗为体。如罗睺罗者。此云能障。明此位菩萨以大悲心入生死趣。显大法空障诸恶趣故。二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者。明檀波罗蜜中戒波罗蜜。毗摩质多罗者。此云响高。明以大悲大愿音声誓度三界六道故。以悲愿为戒体。王者。自在义故处苦海中沉浮自在故。三巧幻术阿修罗王者。明忍波罗蜜。此位菩萨虽居生死大海常得如幻忍故。四大眷属阿修罗王者。主精进波罗蜜。明以万行摄众生遍故。五大力阿修罗王者。明以法性大禅定力在苦海而无苦故。六遍照阿修罗王者。明慧光摄化众生遍故。七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者。明大悲方便为严故。八广大因慧阿修罗王者。以智慧增明以本愿利生为因。为在第八位中得智增明。皆须念初发心时大愿为因故。令度众生故。九出现胜德阿修罗王者。明法师位成力波罗蜜。十妙好音声阿修罗王者。明智位成就妙音善说法故。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已上十波罗蜜。皆是知真处俗融会大悲性中十波罗蜜。如是十度以大悲为体故。托事现法。在于阿修罗。喻菩萨处生死海而得其底而恒不没生死海中。是故下文云。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又十住十行但明达智应真。号之为神。十向十地。皆以十王表之。明以惯习增长自在故。自余广意。至十回向品方明。

  第二不坏回向。为明以真理智而同缠利生成大悲戒。为达俗性真真俗不二故。法华经名妙法莲华者。是其义也。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者。亦其义也。以理智大悲法界自体清净觉而兴万行故。号佛华严经。明菩萨以法性大智大悲不舍世流同事。名之为水。具普贤行。名之以莲。以觉行同资。名为妙法。故名不坏回向。真性无亏同流入俗。名为不坏。明无性菩提无依住智自在故。今以迦楼罗王托事现之。是金翅鸟也。于一段文中。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众数者。如初行可知。二寄位表法者。托事寄迦楼罗王位。明于大海上以清净目。观命尽之龙。而以两翼而搏取之。明拔济义。如法界品云。恒愿拔济众生出诸有海。迦楼罗王。此云金翅鸟王。显十回向菩萨。常于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净智目。观有根熟众生。而以止观两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性清净涅槃之岸。此止观。以法性为止体。以自性无性智为观体。非能观所观而有二事。主戒波罗蜜戒净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净二见之死尸故。此金翅鸟两翼相去三十六万里。三释名配行者。大速疾力迦楼罗王。明戒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明此位菩萨。以性起大悲入生死海。度根熟众生。以止观力。如一念顷至于佛果涅槃之岸。为明于一念至法界性中非古今三世所系故。以金翅鸟取龙之喻。如速疾力以金翅鸟取龙之时。于一念顷[打-丁+段]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龙而出。名速疾力也。故下文叹德中。善能救摄一切众生出生死海。得道菩萨亦复如是。以定慧观察力。从无明大海之际。系长短心一念应真。古今三世一时见尽。如是见道。如是修道。是名为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但明十住初心从凡夫地一念应真难故。非为究竟佛果难故。至于究竟不异初心故。明法不异。智慧不异。时复不迁故。以明法界体用故。以定慧照之可见。以情思之即迷也。以下以诸波罗蜜依名义配之可知。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

  第三紧那罗王。明等一切诸佛回向。以一切诸佛处于生死。以法忍门。以为万行之主。令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无上法乐故。寄表。紧那罗王。此云疑神。亦为行主。似人而顶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见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萨以十回向成大悲心。以法忍力生于六道。同行益生。人见皆疑。为凡为圣。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贤圣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与天作戏。主忍波罗蜜门。以忍为万行主。若无忍者万行不成。是故忍为行主。于中四义。如上准之。十个疑神。以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名义配之可见。此类畜生道摄。

  第四摩睺罗伽王。此云大蟒也。亦云大腹罗伽。云胸腹行也。主精进波罗蜜。胸腹行者。明趣求乐法利人匍匐离慢谦敬也。是精进义也。明至一切处回向也。六道之生无处不入。此是守护伽蓝神。能护法故。如此法界品云。见佛欢喜曲躬恭敬。摩睺罗伽王。此中十王。明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一一以名下义配之可见。此众亦明方便同于众生爱着所为。明菩萨处生死同行令除爱网。如下叹德中。皆勤修习广大方便。令诸众生永剖痴网故。

  第五夜叉王。明无尽功德藏回向。主禅波罗蜜。以禅定守护一切众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云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禅门守护伺察一切众生苦活心不妄。如法界品云。常勤守护众生。诸夜叉王。余十王是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名下义随位配之。又毗沙门夜叉因主所管。得名毗沙门天王。领夜叉众。在须弥山北面。

  第六毗楼博叉龙王。亦依所管得名毗楼博叉天王。主领龙众。在须弥山西。并富多那。此主热病鬼。此之龙王主随顺坚固回向。明般若波罗蜜门如龙游空能隐现降雨润众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无。雨诸法雨。益众生故。以龙表之也。毗楼博叉者。具云毗路波呵迄叉。亦云杂语主。旧云丑目。新名毗者。种种也。路者色也。波呵迄叉者根也。以种种色庄严眼根。明以种种慧庄严诸见令无著。龙有五种。一象形。二蛇形。三马形。四鱼形。五虾蟆形。一善住龙王。为一切象形龙王。二难陀龙王。此云欢喜。为一切蛇形龙王。三阿那婆达多龙王。此云无热恼。亦名清凉。为一切马形龙王。此一个龙王远离诸龙三种过患。一热沙不堕其头。二不以蛇形行欲。三无金翅鸟畏。又更有一苦。以风吹宝衣露身生苦。唯此龙王得免斯恼。故曰清凉。依智论。此龙王是七住菩萨。如婆楼那龙王。此云水天。一切鱼形龙主。摩那苏婆帝龙王。亦名摩那斯。此云慈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亦名得意。又云摩那。云意高。以此龙有威德。故名为意高。为一切虾蟆形龙王。如四分律文中说。诸龙初生时。睡时。嗔时。行欲时。此时中不能变形。余时皆能变形。此约三乘中龙王。其事如此一乘中龙王。其德并是入不思议乘。佛果位中大菩萨等。为化众生故。遍于诸道普现其身。今于此会贺佛出兴。酬其本缘寄位表法。即如此经毗楼博叉龙王。得销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为明此位船若智慧之龙常游法空以种种语言设诸教网故。此是十回向中檀波罗蜜。娑竭罗龙王。此云盐海也。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明此是入生死成大悲戒报得愿力神通故。此十回向大体。成慈悲愿行。得愿力神通。云音妙幢龙王。得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此明忍招名誉。如获益分中广明。德叉迦龙王。此云能害于所害。为德叉是所害声。迦是能害声。言此龙嗔时。嘘视人畜皆致命终故。旧云多舌龙者。由多言故多舌。非是口中有多舌故。表进修中。此是第六般若波罗蜜门。善说多法故。故云多舌。托此龙寄位显法故。以下准上以名义配之。可知。已上十龙王。以十向中般若波罗蜜为体。表智慧游空雨法自在。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以鸠槃茶王主之。明此位菩萨成大悲遍入诸道乘慈利生。此是厌媚鬼神啖食精气。亦名冬瓜鬼。依正法念经说。其名字。如是恶众生菩萨亦皆随顺。是故名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乃至地狱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领二部众。一鸠槃茶。二薜荔鬼。此鸠槃茶阴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时而踞之而坐。法界品云。常勤除灭诸饿鬼趣。鸠槃茶王。明爱染贪求犹如饿鬼。大悲菩萨尽与随行断一切贪求故。

  第八真如相回向。寄乾闼婆王以表法。此云寻香。有香气处以作娱乐而求其食。托事表真。如相位菩萨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无染之香。娱乐众生。令其爱乐。故下文云。皆于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入法界品云。常令众生增长欢喜。乾闼婆王以法悦众生义故。于中十王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位智增随根设教。悦众生故令欢喜故。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罗蜜。以无缚无著法性虚空智慧。照烛众生净烦恼热。得法清凉故。于中十月天子。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随名下义配之可见。

  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以日天子托事表之。明十回向中智波罗蜜如日处空下临照万有。其位于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萨其智甚高其行弥下。彻至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狱。尽同其行。犹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恶俱照故。于中十日天子明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一一随名义配之。常以智波罗蜜为体。已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波罗蜜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罗蜜。各随当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日月二位其形状及高下者。如俱舍论。月去地四万由旬。广四十由旬。以水精白银合为两面。回转相映故有亏盈。此论如是说者。未可为定依。但依经说者。为指南。依长阿含经。其月上有城。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二分天金作。一分琉璃作。以遥看似圆。天寿五百岁。子孙相袭一劫。日月相近光影相映即有亏盈。日广五十由旬。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下亦尔。其城纯金七宝莹饰。王坐二千里。寿命子孙同月天子。以风持故绕须弥山。日月天子总是四天王所摄。此上多依长阿含经说。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愿行之门。明悲智无依常以法空为体。随根普照无有所为。任无功之智日。称万有而成益。

  第五从三十三天王以下。至大自在天王。于中有十大天王。明十地利生因果者。从初第一三十三天十大天王。托事表初欢喜地。分为四。一举天王名号。二寄位表法。三释名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天王名号者。如经云。所论释迦因陀罗天王等十大天王名号是。二寄位表法者。寄托此天。表欢喜地菩萨得欢喜地时得法悦。心无有世间五欲等诸系着故。乐唯是法乐。以此义故。多欢喜多适悦。犹如世人创得生于忉利天上受天妙乐。又如升山顶至无相际身与空合。明此位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习气之有为。而升此地之位法空之际。一分习气尽故。以须弥之顶忉利之天。寄表其位。令易解故。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寄表如天。明进修渐渐惯习殊胜。以总别同异成坏门。三对六字义该。亦以十玄门该之。如是进修差别。总是一刹那中同异。皆不得如情所知。如理思之可见。又如仁王经云。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初地菩萨忉利王。二地菩萨夜摩王。以次寄位配当。明福智殊胜不可以世间之乐为比也。以实而言。如菩萨悲智所摄周遍六道所生。不弃微流一切恶生之类。但以饶益故。法性自在故。寄表如天如王。自在之义。不欣世乐之所表也。如此华严经下文。初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今十大天王。但为表法进修不离。一刹那间渐渐殊胜故。又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亿由旬。入水深八亿由旬。四宝合成。北面黄金。南面琉璃。西面水精。东面白银。形如腰鼓。上有四层级。四天王各随方所居四面。其山顶上四埵。埵别八天王。各有自部众。中顶帝释居。众宝所庄严。以是名妙高。亦名峰山。亦名忉利天。此云能主天。由帝释能为天主也。依主为名故。下有七重海。重别金山围。迦楼罗速飞七日方始达。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摄。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一日一夜同此人间一百年。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已上依俱舍三法等经说。此天王有五种名。一名能主。一名释提桓因。一名憍尸迦。一名天帝释。一名因陀罗天。此名天主。具云释迦因陀罗。释迦者。此名百也。为先因百度设无遮斋得作天主。此配欢喜地中檀波罗蜜。已下十天王是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随名义配之可见。其四段配文。如前可知。此位菩萨对治观行苦空无常世法非实皆从十二缘生本无体相。成于舍法身命财等。如是于诸佛法信顺修行。且治欲界粗悭吝业行檀波罗蜜。于十二缘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萨方明十二缘法。作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喻。明对治悭障。

  第二复有无量夜摩天王。托事表离垢地。为此天离地际故。依空而居有众妙乐也。象此位菩萨戒波罗蜜增胜有妙乐。以法身为戒体故。渐增进离前地世间系故。初地檀度为胜。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名为离垢地。须弥之顶界与人连。寄同世间。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间。故名离垢。初地喻炼真金。未云加药。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此地炼金如加矾石转令明净。以戒为矾石。然金体无二。明以戒对治欲界中爱欲等粗障。但以法身大慈大悲大愿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之法药。互相磨莹使令智悲自在故。夜摩天者。此云时分天也。为此天无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昼夜。但莲华开合知其昼夜时分故。此天身长二由旬。广二由旬。衣重三铢。寿二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此天王有十天众。即明此戒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随位名义配之可知。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现行粗惑习气。三地修九次第定。方无三界烦恼。生如来家。同如来性。

  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此托事表发光地。此名知足天。佛地论云。最后身菩萨于此教化。如璎珞本业经。十一地等觉地始名一生补处。方名最后身。配在第三禅。此知足天为最后身。菩萨在中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设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欲界现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色界无色界并欲界心习。得出三界心作炼金喻。善巧炼之不失铢两。转转明净。以九次第定炼之。以法眼观之。以行和之。无亏。本法但转明净。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对治。即如六地菩萨位。在色界初禅修十二缘观。用治定障。随顺法行。方便利生无所染着。名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于中十大天王。是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寿四千岁。日月岁数皆与前天倍。此知足天当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谓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皆有放逸。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以智遍周以为天体故。

  第四化乐天王。托事表焰慧地菩萨。以三十七助道品观以舍为体。以本愿故。法如是故。不舍教化一切众生。以三十七助道观门。庄严慧业。将用化利一切众生以为自乐。像此天处常以变化以悦自乐。亦名乐变化天。心外无境从心变故。表此位菩萨从初发心住已法空现前心外无境为进修故。以三十七品助道法门。对治此天及三界邪见等障。炼磨心地。用严慧业。使令明净。将用教化一切众生。以为自乐故名焰慧地也。如菩萨璎珞经云。欢喜地菩萨名为逆流。离垢地名为道流。三地名为入流。四地须陀洹。五地斯陀含。六地阿那含。七地阿罗汉。八地变化生死。九地是智慧妙善地。十地是法云地。又璎珞经云。十住菩萨入法流水任运至佛。如此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之中。一一各有十重佛果。普贤行为因。十信位心。便信自心分别之性为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个佛果。总为自心之智。方名信心。如是和会多诸同异。随信解别亲疏不等。但依当部进修行门。皆以总别同异成坏门该通圆融。皆不离刹那际。即义通也。若延促时取解即违法界之道理。此天王众有十天王。皆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随名义配之可见。常以精进波罗蜜为体。此位作炼真金作庄严具喻。精进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观对治三界邪业习故。此天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寿八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衣重一铢。食甘露味。叹德余门如前可解。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难胜地。为此天在欲界顶。明菩萨欲境难超故。故曰难胜地。明五地以来菩萨于五欲境界未得全自在故。但为观照诸波罗蜜修行力故不没其中。未同八地无功法流自在故。此位菩萨修十谛观。以治三界染净惑障余习故。得工巧明门。五明方现。此天处。若不如是修十谛观治之。便为魔境。三界染净业习不能自在故曰难胜地。此位菩萨常以禅波罗蜜。以为观体。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谛观。即为菩萨位。不修观者是魔眷属。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变化以为自乐。像此位菩萨常教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己乐。此作车磲磨金喻。明以十谛观为车磲。于中十大天王。明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名下之义配之可见。此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寿命岁月悉与前倍。

  第六复有不可思数大梵天王。明现前地。以十二缘生观。得寂灭神通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慧增明除其初禅乐静迷真障。明在欲界修定。如三地菩萨是也。在禅界修慧。心胜处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真。无依之性故。常处三界不在其中也。名尸弃天王。此依新翻旧为梵摩。此云清洁寂静。以初禅是色界无女人生无欲界染故。依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名梵身。又依长阿含云。梵众中以梵音语故。故名为梵。又尸弃者。或云持髻。或云蠡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梵众中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言。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颜如童子。身如白银色。长半由旬。衣如金色。无男女形。禅悦为食。寿命一劫。此依长阿含经说。此位作毗琉璃宝磨真金转转明净喻。明十种逆顺缘生得十空定门。为毗琉璃宝也。毗之云光明。此位菩萨以十种十二缘生观及十空三昧。表以十二缘观如明净琉璃用磨智慧转转明净。观无明成根本智更令明净。于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以名下义如前配之可解。此第六地六住等。总明出三界业现前寂灭神明三空自在。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表之。如十地第六地。以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长胜力是也。总如善财善知识表之。第七地明入缠同事如下。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如此二禅天。初禅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已终。大悲圆满。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现行。自苦已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明以法身为金体。悲智万行圆满。为众妙宝互为庄严。常以行网教光普化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已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口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萨教光破暗故。于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名下义配之可解。此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劫。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动地菩萨。明此天忧苦已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法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大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以诸佛三加七种劝发令忆本愿。方始随智行广利众生。十方世界度生无限。此乃如来设教防之。防护初发心之际圆融悲智。非独是此位方有滞净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护也。望七地中方事总具。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见犹自未终。还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违法界体作前后解。凡夫妄作无量劫。只是法界中无始终。此位作如真金作轮王宝冠诸臣冠不胜喻。明八地法性无功智胜故。十力四无畏犹十地方终。普贤行海十一地方满。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如叹德中。莫不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无心意识为大法师。任智法明一切具足。故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此位作如真金。用作轮王宝冠。喻一切小王宝冠不胜喻。以此位菩萨智慧宝冠下地菩萨无有能胜。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随名义配之可解。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如下叹德中。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无相智成。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三贤菩萨能伏三界粗业粗相续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断。八地已去色因业胜因境缘法。执习故。明犹有于境见未纯熟。犹法执习在故。九地已去心因业胜内心自缘。法执习故。九地有内心缘。法执习故。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十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故。从八地至十地无功用中。缘真法执内外习亡。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论云。第九天外更有别十地菩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须以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十世隔别异成门。主伴交参无碍门。托事现法生解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以此十玄门该之。即理顺故。已上神天之位。但利生门中托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来实非牛王龙王象王。以托表之令生解故。望得道处。其智无形无为而能知万有。即为神也。以此神性随行祐生。即行非虚也。以智常居三界不随染净。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化无方福过群品。寄位同天。即随行遍生行非虚也。同异总得表实无妨。从大众围绕常随佛众之中从普贤菩萨至大自在天已来。此四十一众。义分为二。一现果成因彰位分。如已前列众是。二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如向下直至普贤海月光等是。今从第二卷初尔时道场众海悉已云集已下。至第五卷中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以来。此四十一众。是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此中合有五十众。为普贤等众十个菩萨。当等觉十一地法门。十个互参自具十众。为一人具十。总为五十众。如下获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见。为与后学者。作样式。令仿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知见。故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以下神天获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颂。皆初两行叹佛之德。后十八行。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其例如是。随时科文。随时称叹。无烦更释。唯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者。普贤众明一位普周众行也。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颂中更不别叹自德。如普贤众中加净德妙光菩萨。是文殊师利别号。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又法华经内往昔号妙光。又妙德妙光。其意相似。以德为光以能破闇发明故。今在普贤众内表法。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故。普贤独获十种益者。明一即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总摄义也。

  从尔时如来道场众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经。义分为二。第一从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明众已云集。于此段中义有其五。一陈众云集。二陈部类各别。三都叹众德。四明本因佛化。五明今以胜解力入佛所知。第二从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经。于此段中义有其二。一明天王获益。二明天王乘威说颂。于此二十行颂中有其二义。第一两行颂纯叹佛德。第二十八行颂。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贤少异。前已叙意讫。已上诸众。皆悉如上。以义科文。随义称叹。教门弘大不用文烦得意即得。此初会之内。四十七众之中。已前七众。前已释讫。

  如来座内众。经云。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述众来意。二长科经文。一述众来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诸菩萨是古佛旧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为明所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萨行依旧故。如下颂中。诸佛所悟我已知为常。以法身为座体。以普贤万行为严。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前佛后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迹。定众生之狐疑。是故须来。是名为如来自行与古同因。众为座体。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无碍自在故。座身是正报。座上庄严是。行所招依报。今还从本行报得之果内。还出本自行因菩萨众也。亦明因果不二体故。如法界品。如来师子之座普遍法界为座体故。第二长科经文者。从尔时如来师子座已下。有二十九行经。于中其义有七。一明座上庄严出众。二列所出众名。三来众兴供。四其众绕佛致敬。五致敬已升座而坐。六叹来众之德。七乘威说颂。从此已下有十菩萨。各说二十行颂。叹如来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任其后哲随文随义称叹。不烦更释。此一段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贤之众是佛利他之行。座内之众是佛自行所契普贤之众。此之大众古今一切诸佛同道更无二路。众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议如来乘最胜乘无上乘至于道场。以此一切法皆为道场也。以法界为场地。诸波罗蜜为人功。治一切垢。本自净故。治无明成根本智故。教门弘广。略申体意。随文赞叹。任在后贤。此十个颂中向下。叹佛十波罗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颂。自余皆二十行也准知。

  从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已下。有二十一行经。明动地兴供。于此一段经文。其意有七。一明举世界之名。二推佛神力地六种震动。三世主兴供欢喜。四明以此例同多土。五明佛遍兴于世。六明世主各随自解。七明法会兴供普周十方。

  问曰。何为地动。

  答曰。其地动大意有五。一此会大众得道。二智人出现。三智人去世。四世间灾变。五得道欢悦。此明大众获益欢悦故。地动推佛神力者。明师弟之敬推德于上。

  问曰。何故于此段中地动兴供。

  答曰。为至此中一段。明初会中常随佛众当境之内神天众。及如来座内古今诸佛同因众。菩提树内流光众。并如来宫殿内大悲众。如是当佛自众来集复得益。及贺佛出兴心欢喜故。众生心喜动故。地亦随心动故。此明初会当境之内大集一终。然后面门放光普集他土亦来此会。此是无自他中他也。以明化仪主伴。此乃龙行云应。法事合然。为化众生轨模如是。以其法性尘刹普周。一刹那之中三世同际。还以一多相容不同门该括如是。放光集众。意令知佛境界相参无二。已上是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一终因果。此一部之经。总有六重因果。一从世主妙严品。乃至华藏世界品五品经。明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报得。及示现入法一重因果。二毗卢遮那品。是古佛因果。引古证今。明佛相习道不虚来。三第二会普光明殿。显示十信因果。四从须弥之顶直至离世间品。显菩萨证修因果。五入法界品。明古今本法不思议因果。此是一切诸佛共所乘宗。为一切佛之本体。众生同具。只为迷之。六觉城东会。明显菩萨利生行门善知识摄生形状法。则进修因果。若但说其法在行犹迷。此经设教及行证修前后六度。总举解行证修因果。令使启蒙易解不滞其功。

  自此已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是长科一部中。第二举果劝修门。释此一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现相品。为诸菩萨神天大众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请法。问有三十七问。如来知念。即于面门舒光现相。及集十方众。答前所问。此品之内。如来两度放光。齿光告众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门。诸来菩萨毛孔放光。通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菩萨境界相答前众所问。故名现相品。此经表法及集众如来放光。前后总十度放光故。一面门齿光。集他方之众。二眉间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轮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释宫中足指之端放光。集众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门。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成十回向。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入文殊顶。九口中放光。入普贤口。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是为十。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随根普照。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此品放光集众。示其法相。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科其当品。一长科经意者。自此现相品乃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二科其当品者。于此当品其意有四。一从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已下一段长行并偈颂。是世主请法分。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面门齿光。告众令集分。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已下。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十方世界海蒙光所照。皆来云集现法分。四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已下。一段长行。并十偈颂。总是答前三十七问分。一从世主心念问法分中。义分为三。一从尔时已下至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于中长行有八行经。纯请十八种佛法。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经。问佛菩萨海有十九问。通为三十七问。三愿佛世尊已下可两行经。明菩萨神力故一切供具放光。光中说颂请佛断疑分。

  第一从初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明心念默请。云何是诸佛地。法界不思议地。是佛地故。下文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此为如来地也。云何是诸佛境界。如下经云。如来处此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此是如来之境界。又法界是如来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下文如来加普贤入于三昧。是诸佛加持故。云何是诸佛所行。经云。无碍行是如来行。又普贤行是一切诸佛共所行行故。云何是诸佛力。如经云。如来有处非处等十种力是。云何是诸佛无所畏。如来无五怖畏及四无畏是。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如来无性妙智是无能摄取。云何是诸佛眼。知一切法智。知一切众生根智。名一切种智。是佛眼故。又此经下文说十眼等是。又如十身相海品云。如来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见云。云何是诸佛耳。如法界品云。一切诸佛有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云何是诸佛鼻。如下经云。如来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于中出现无量化佛。坐宝莲华。往诸世界。云何是诸佛舌。如下经云。如来舌有大人相。名示现音声影像云。云何是诸佛身。如下经云。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云何是诸佛意。如来出现品云。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佛子。如来心意识无量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云何是诸佛身光。如来随好常光随根照物普周法界。云何是诸佛光明。光有二种。一教光。二如此经光明觉品是。及前后十度表法光明是。云何是诸佛智。一切智一切种种分别智是。又如下文。如来智甚深。普入于法界。能随三世转。与世为明导。此已上问十八种法。经云。唯愿世尊哀愍我等。有三句经文。结请佛说。十九种海。经云。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总举问竟。众生海。释曰。如世间众生广多如海故。佛海。经云。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佛波罗蜜海。十波罗蜜遍一切菩萨行故。佛解脱海。如来法身是佛解脱。又智慧解脱乃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佛变化海。如下文。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又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又云。于一佛身上化为无量身。佛演说海下文。一一毛孔中光网遍十方。演佛妙音声。调彼难调者。又一音遍诸根故。然如来音声。不从心出。不从身出。佛名号海。如下名号品是。如来名号等一切众生心也。佛寿量海。如下。佛身如影现。生灭不可得。是佛寿量海。又下文寿量如是。及一切菩萨誓愿海。净行品等是。又如十回向品中大愿是。一切菩萨发趣海。如下云。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其人已能入。如斯方便门。又下文从地而得地。住于力地中。亿劫勤修行。所获法如是。明从地而得地者。不离真法界自体清净性地而行。进修十住十行等法。故云从地而得地。又十行品。是十发趣加行成就。令菩提心智悲纯熟故。助道海。三十七助道品是。观身受心法为首。一切乘。海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法界乘是。乃至八万四千乘等。一切菩萨行海。普贤行是。如下经云。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贤行中能建立。一切菩萨出离海。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一皆能见。一切佛神力。又下文。普贤诸行愿。修治已明洁。能于一切刹。普见佛神变。身住一切处。一切皆平等。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一切菩萨神通海。如下十方佛刹来集菩萨众及毛孔出众随行利生等事是。又十通品亦是。又下文。一一佛刹中。往诣悉无余。见佛神通力。入佛所行处。一切菩萨波罗蜜海。如下经中。十方来集大众身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光。一一光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教化众生。广如经具说。是波罗蜜海也。此是与发心者。作普贤样。一切菩萨地海。如下经云。从地而得地是也。又十地品是。又如来地是。菩萨地。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切菩萨智海。根本是如来智。于根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是菩萨智海。乃至十无尽智是也。唯愿世尊已下三句。总结劝请。准例十方诸佛既说。今佛世尊亦合同说。又尔时已下四句。明供具说颂。已上三十七问。向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有三种答前所问。一如下齿间放光集众现相神通答。二如下眉间毫光出众现相及十菩萨偈颂答。三普贤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业众生业因果古今相习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萨众生染净报业。答前三十七问佛海菩萨行海。不离其中。又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说佛报得所居之土。答前三十七问佛境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总不离其中。又说古往毗卢遮那品。是引古印今。令众生信承习不断法不虚来。若古无旧迹。今从何得。以是义故。引古佛用印今时成信。从此初会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六品经。总明举果劝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贤行及报得庄严身土。分从佛名号品重问二十八问。即是举古佛果门。令今世及未来发心者。自信自心佛果不异。及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异故。信自今修不异古法。有此二十八种不异之法。具如佛名号品。所问二十八问之法。今古不异。令初发心者应如是依古证修。使令道不谬故。直至法界品。总是其答所问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萨行。古今不异。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异。至位方明。从供具云中出音说二十行颂。于中义分为四。初两行颂。叹佛行满成佛行遍三世。次两行颂。明劝佛为众除疑得证。次两行颂。明大众已集劝请除疑。次云何已下十四行颂。明重颂前三十七问。

  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云何供云出音请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故颠倒生也。

  第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齿光十方。告众令众咸集。现法答前所问分。于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来知众心念有疑。二齿光普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属。五陈光色相。六明光照远近。七明大众蒙光彼此相见。八明光遍他方众会。九明光能出声告众。十明十方之众闻告咸来。

  问曰。何故如来面门齿间出光告众。

  答曰。面门及齿。明言出于中故。于中出光。今欲答众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众来集示法。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须口中齿间放光。光者除暗义。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除现在未来众心疑暗故。口齿者。吐纳言音说法处表告之所由也。故于中出光。于此光明说其二十行颂。于中大意。叹如来道满利生光明出音告众令集闻法。

  第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一切众会蒙佛光明所开觉已已下一段。是十方大众来集示法分于此段中大意有十。一明佛光普照。二明十方众来。三明来已兴供。四明兴供不同。五明众海影像相参。六明大众自他同异自在。七明大众毛孔出光。八明光出菩萨。九明菩萨同事利生。十明众生发心得果。此之十事如文可知。如毛孔流光众。明法界体性自在不思议自他无碍。能同能异众。于中菩萨同行利生。即明古今已成正觉者菩萨行及十波罗蜜海佛地佛持等。举其已成佛者。悲智境界。答前大众三十七疑。用成来世与今同悟身心境界自在无碍如帝网境界门。如此一段。以佛神力放光集众。答前所问。后之一段。毫光示法。及菩萨偈颂。答前所问。于此十方来众光明中。同时发声说二十行颂。于此中大意叹佛光明道行已满身口意鼻耳总遍周刹海满普贤行。答前三十七问。如文可知。

  第四从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如来无边境界已下一段长行。有二十八行半经。于中分为两段。一从初十行经明光之德。第二十八行经。明莲华出现。一从初明光之德。大意有十。一令众除疑获益。二显光出处。三显光之名。四显光之色。五明光所照远近。六明所照威动世界。七光照尘中现无数佛随根与益。八光雨十种法轮云。九光明绕佛。十光入佛足轮以成大众信心。明足下是初信入。故说十种智佛。以为自己信心。以不动智为首。

  第二尔时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经。明莲华出现。于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华现所由。二明华具十种严饰。三明毫光出众来坐。四明胜音菩萨。为主余者为伴。五明上首菩萨胜音之德。六明诸佛与胜音之力。七明胜音常见诸佛。八明胜音神变自在。九明胜音观众说颂。十明正申颂意。此之一段经文。如来眉间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萨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萨智满中道教行之光。又毫相光中出众菩萨有世界海微尘数。上首名曰一切法胜音。即是其十地满足中道果行。将此中道觉行悲智圆满法界行门毫尘刹海无障碍法。答前大众三十七问。使令现在及以未来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门行满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经云。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又光体是法界之理。胜音大众之海。是其法界之行用故。明从十住初心以理智万行体用不相离也。故从十信即与果行令修。理智体用法合然故。从果行信进。又胜音菩萨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须。明主伴万行。明胜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万行是胜音一行。明法界理智中圆满无碍自在行故。还如前菩萨毛孔流光出菩萨行。相似体性一多重重自在无体可碍。诸波罗蜜一中具十。乃至无尽故。缘起互为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照之可见。大意明法界行门一行遍一切行故同别自在。十正申颂意中通胜音菩萨有十一菩萨。各申一段偈颂。初二十行颂。叹佛身充遍普现众生前及毛孔刹土众会无尽相入。两行一颂如文具明。无烦更释。大体得大纲纪。即得经文自具。此后十段总十行一段总是答前世主所问。又明此会菩萨能入如来之境。最下有三行经明都结十方世界同然一时云集。已上现神通及语。答前大众所疑竟。示业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神通法业俱示。若通当类总自具法业答故。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初会六品经。是以佛果劝修门。

  将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之名。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者。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亦云等持。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遍周之长子。以答前所问三十七问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善简众法答前所问令众达解。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恒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又以初举果劝修中以入定为法则后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满起诸想念方真。

  二释品来意者。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净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成法则故。答所问疑故。为善简择诸三昧出入同异相故。为善简择众生业海果报佛行业海果报。故须入定。从定起已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答前所问故此品须来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后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终。智随一切众生想念。应根接物。方是修道者。应如是知。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文中。义分为二。一科其经意。二释三昧名。

  一科其经意者。其此一段经其意有十一。一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承佛威神入定。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经。举三昧名及叹三昧之德。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经。明都举普贤入定此界如是十方总然。四尔时一一普贤菩萨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普贤入定诸佛现前佛力所加佛言赞叹普贤之德。五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有七行经。明诸佛与普贤十种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二行经。明都举十方世界中普贤一切诸佛一时同与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时已下可六行经。明诸佛以手加持摩普贤顶。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同然。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九行半经。明普贤从三昧起并陈三昧之名。十普贤菩萨从如是三昧门起时已下十二行半经。明大众获益并都结与十方同然。十一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颂以来有十二行半经。明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动及兴供末后诸佛毛孔光明说颂叹普贤之德。

  问曰。何故前世主妙严品末。其地六种十八相大动。此品何故其地微动。

  答曰。前明如来始成正觉大众贺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广大。明位极行终。以此其地大动。此品答世主所问之疑。为成初信故。其地微动。于中菩萨示有疑问。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萨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会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诸世间主。更作二十八问。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动智等。至文方明。此经直至法界品觉城东已来。菩萨及一切大众。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证。唯觉城人间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各具五百。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有。虚行者哉。圣者立样令凡实得。终不虚施。应如是知。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于此佛毛孔光明说颂中已下有两段颂。于初二十行颂。明佛毛孔光明赞普贤德。如文具明。毛孔是万行光。还叹普贤万行。二尔时一切诸菩萨已下有二十行颂。明大众叹普贤并请说。后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

  第二释三昧之名者。于此三昧名之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

  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云光明。遮那云种种。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智是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出无入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佛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如经云。世界海旋。无不随入者。是三昧之用彻遍一切众生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旋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问。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遍知众生事业为用。以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后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广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行是用。

  今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大愿力依自体清净法性力依诸波罗蜜诸行海等自体清净力依。为度众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释品来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问。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示业果报。示法果报。答前所问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罗蜜海遍法界海众生业行海故。三十七问一时总答。令大众海悟佛所行入普贤菩萨所行也。故号佛华严经。二令诸现在未来始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及菩萨行海。佛菩萨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众生行业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见是已而仿敩之。学佛行故。令始发心者悲智圆满行解不错谬故。三令始发心菩萨知众生业报同异差别由心造故四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五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海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刹海转变故。随自业成坏刹海成坏故。以此众因缘故。此品须来。发初蒙故。若无此品。初心菩萨云何知其如来摄生如来行门。及以众生行业世界广狭之相。若不知者。依何发心。乘佛大悲普济愿行广度。以是义故。如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虚空界。此乃能知佛行处。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纤尘无遗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经文。从初一段长行一段偈颂是。此品中叙分。后十段长行及十段偈颂。是正说。及至华藏世界海。总通此品为世界成就品。总为正说分。从初叙分中长科为六。

  一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普贤观察十海分。

  二如是观察已下可八行经。明普贤告众叹诸佛十种之智海十不可思议。

  三建立演说海已下可六行经。明普贤叹佛十种身业教化不可思议。

  四从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已下七行经。是普贤叹佛身智二业随转法轮成就之众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议。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经。明普贤乘佛神力说佛智业身业教化饶益。成就众生海之德。令多菩萨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贤说颂。重明前法。于此二十行颂中两行为一颂。于中意有二十。总答前三十七问。为颂含多义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业随根普应。三明佛语业普周。四明佛行多刹遍严。五明诸佛大悲成熟众生。六明佛普现出兴与益。七明众生根劣随迷。八明大心净信坚固者堪为。九明诸佛与力方知。十明离谄慈悲志欲深广能入。十一明观察法界如虚空而获善利。十二简修余道者不堪普贤行人得入。十三明众生界广大法轮普至。十四明普贤自示身广大。十五劝众令观毛孔。十六明普贤示法与众之益。十七明普贤行愿无边。十八明普贤自叹行具。十九叹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广大。二十叹是佛所行应听。此以上经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第二段正说分中有十段经。一初段中长行有十八行半经。于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二正说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诸佛同敷。三正举世界形状体性有十广大无尽。四正说世界已成现成当成具十种因缘。五正说由如来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缘是也。六乘佛神力说颂。于此十八行颂中。重颂前长行之法。明众生界广多。佛菩萨悲愿含覆故。以行广大故庄严国刹广大。以众生业无量故菩萨。行无量以菩萨信心广大离垢。所住国刹光明宝成清净无垢。此明净秽同居业现各异。如文可知。是故经云。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第二段中。尔时已下九行半经。并四十四行颂。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尔时已下有六行经。有二十行颂。明世界差别形由业。如文具明。第四尔时已下有十三行经十行颂。明世界体差别。第五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庄严差别。第六尔时已下有十行经。并有二十行颂。所修行方便愿力故。出生诸世界海庄严故。业清净故。庄严清净。业垢浊故。庄严垢浊。第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并二十行颂。明诸世界诸佛出现差别。依众生业行寿命修短。佛出现不同。第八尔时已下有七行经。并二十行颂。明世界劫住不同由业。第九尔时。已下有十四行经。并十行颂。明劫随业转变净秽。第十尔时已下有十五行经二十行颂。明一切世界海如来出现无差别。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问。意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刹海无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以法界之体而无往来。法常如是。令学之者仿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十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此品答前三十七问中佛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举如来五位中行业因果报得。答前三十七问故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为说此佛境报得之土莲华所持。含藏一切净秽境界。皆在其中故名华藏。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心至于八地已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得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志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三事为缘。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是故此品下云。普散摩尼妙宝华。以昔愿力空中住。如是华藏世界所有庄严。总是风轮上持诸境。由诸福行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成一切诸波罗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今以第八及初发心时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成十种风轮。用持其上十种一切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切庄严如最下风轮名平等住。是愿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报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还是愿波罗蜜中檀度门法财惠施之所报生。还自相持。因果相彻。法不虚得。因不唐捐。以准此。用愿波罗蜜中十度法门。配之十种风轮。报得因果相持故。还如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最居其下。上持水际金刚地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运游不堕。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及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行之报得。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业之所报得。众华庄严。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故。宝树庄严者。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为行覆荫故。师子座庄严者。即是以法身随智建法轮报得故。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但云愿者。为行由愿成又下云。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业之所报得。香水河是进修之行所报得。如下文殊师利常随众中。总以名表法即见名知行。如此华藏世界海见果知因。不可别引余经将来证此。此经见名即知法。见果即知因。方可识此经之意趣。余经法相门户。多不与此经相应。余经云。苦谛。此经云圣谛。即义有余。余经说四谛。此经说十圣谛及十十二缘。若广说无量差别。不可卒申。以是义故。此配因果。不可引余教配此经文。此经见名知行以果识因。如文殊师利常随之众云。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除灭无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阐明佛日主昼神。即其例矣。此华藏世界报得之体。大要总言。大愿法身大智万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满。尽法界虚空界。乃至尘毫之内。重重刹海中。一切众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无功自常充遍。以此为体。非是滞寂自安及人天自求乐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乐生净土菩萨者境界故。此净土菩萨设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别智乘发心信修行故。

  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者。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虚空。能容万境。重叠无碍。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华周虚空法界。名种种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名蕊香幢。于莲华内日珠王宝上有大轮围山。经云。日珠王莲华之上者。只是华内有宝。名日珠王。非别有华也。众宝所成林树香水妙华开敷。经自有文具陈其事。其华内地金刚所成。地具众宝间错严饰。经自具言。于其地上无数香水海。众宝为底。如经具说。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从南向东。以次绕之。如六甲等为右其河严饰。经自具言。于不可说香水海中一一海内。各有一大世界种而住其中。其世界种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种。种者种类也。如先德释云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海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性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此中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种。如经且略举世界种。于最中心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为作名也。即是风轮向上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内处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内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于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此世界种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刹微尘数。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次上重中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次上重中有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远近相似。此十一个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复有一百个世界种。随方各十。于中布列直往。随方行列而住。近轮围山周匝十个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重。重数虽少。上下相去极远。每第十三重与此娑婆世界齐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刹尘。向下第二重与下相去。多言十佛刹微尘数。计四重世界还与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高下齐等。此近轮围山十个世界种。即有四重。余九十个世界种不言重数。且略举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周围有一百个世界种。共有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大都总数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世界种。总于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上诸香水海。各出莲华。诸世界种各各而住。即于其大华之上别华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别莲华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而持其上种种庄严。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犹如日月众星以风所持处空而住。余广者。经自有文。若广引文烦恐当不见。略陈纲纪。粗而言之。

  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者。夫果不自生从因而得。经云。广大愿云周法界。于一切劫化群生。普贤智地行悉成。所有庄严从此出。如经总举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者。明普贤行摄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内众眉间众所行觉行报得之。总是都举果行圆周之境。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尘数众。对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于彼是略举数。此是广数。如说普贤之行且但言万行。此是略言。意在无尽。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举果中。普贤满行即如座内众眉间众。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在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摄生报满果所得之境。今在经中不举大数。但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上下二十重。重别相去一佛刹微尘数。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而住其中。次上第三重中。即言三佛刹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总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报得。中心十一个即十一地报得。上下二十重渐渐增广者。明十一地行门中一地有两重因果。为地进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号。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随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进修摄化增降佛果故。各随位配之可见。除此十一个世界外。周围别举出一百个世界种者。即明此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行遍轮围山法界内故。且随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境界满故。近金刚轮围山周围有十个世界种。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摄法遍故。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者。明但是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余十个四重世界配四摄法。更作一配。总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并周围。直至金刚轮围山一百个世界种。总共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为本。五位中各有两重因果即是十。此为本。五位佛因果与五位中作进修故。即如此初会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个世界种。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无此一位。诸位不成故。又明缘生之法皆须有一故。缘生之法始成。如一三五七九与十作缘。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满数故。是圆数不可加减。是佛法世间法皆相似故。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皆一三五七九为法者。成缘生无尽一多相彻故。明其一者非同时无前后中间故。为一不自。一与万法作一故。为万法不自多。与一作多故。为成缘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无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阳动阴随不可自用。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云不兴雨不施。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互为主伴。方成缘生。两刚即缺。两柔即离。为不成济故。是如来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随俗故。行无所设也。德无所济也。即佛自佛。众生自众生。若为利众生施设法则。即佛为阳德。所设教为阴。是故此经名为圆教。佛处坎之一。而设教即十。以坎为师封故。普贤菩萨为明设教利生因果缘起法须自在。不滞缘生故。举一百一十一世界种。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门。为摄生报得。有一个世界种。明其佛位与五位及一切诸行作一故。还如眉间之众胜音菩萨。独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其华须。明主伴万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观之可见。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个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门。四重世界明十波罗蜜四摄法之方便。大意举前座内众及眉间众。明其所行之行。此华藏世界明彼行中报得依果。于中杂类世界即明所摄之众生同住一处而境各异者。约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者。为佛所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圆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净。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权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

  七明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者。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互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系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经云。佛子汝应观。刹种威神力。未来诸国土。如梦悉令见。十方诸世界。过去国土海。咸于一刹中。现像犹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国土。于一刹种中。一切悉观见。论主颂曰。

  三世无有时  妄系三世法
  以真无妄想  一念现三世
  三世无时者  亦无有一念
  系着三世法  总现无时中
  了达无时法  一念成正觉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者。缘何事意有四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槃。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空众生。为法空无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

  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妙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问曰。从何处来。答曰。从菩萨智慧处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故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自在隐现。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顺法身万像俱寂。随智用万像俱生。随大悲常居生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真之智。化仪百变。

  十随文释义者。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二段。

  一从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长行有二十四行经。并二十行颂。明叹佛往因行菩萨行修大愿力。报得风轮以持华藏世界。及众庄严。

  二尔时已下有八行半经。并二十行颂。明叹莲华之上。宝轮围山具众严饰。由如来神力所生。

  三尔时已下十行半经。并二十行颂。叹轮围山内平地金刚所成。具足众宝间错其地华网庄严。

  四尔时已下一十六行经。二十行颂。明金刚宝地有众香水海。众宝为底妙香严岸。具众严饰。

  五尔时已下一十二行经。二十行颂。明各各香海具众香河。其河底岸具诸严饰。右旋绕海。

  六尔时已下十五行半经。二十行颂。明香水河两间平地。其地众妙庄严。其树华果众妙庄严。芬陀利华。此云百叶白莲华。

  七尔时已下五行经。二十行颂。都结总叹此世界海。如来无量功德庄严。

  八尔时已下三十八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种体性形状依住。

  九尔时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结诸世界种于此大莲华上分布而住。并别举此中心华藏世界海。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于中大意如前已释。

  十此第九卷。一卷经都有十个二十重世界种。绕此中心世界种。总都有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于中意况前已释毕。

  十一此第十卷中。总举一百个世界种。围绕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布列而住。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高下与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相似。中间相去极远。自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大数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于中表意如前已释。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颂。都已前诸世界海。安住虚空。或净或秽。纯杂同居。而不相障。皆由业力所起经文广博。不可子细。科文文句乱烦障其义。趣于中义味大意前已略述。余之广义经文自具。不同小经小经。即须多引外文庄饰其义。此大部一乘之典。余经义亦多不相应。意况与三乘全别。不可例此经典。此已上十卷经。明三度举果。一前如来始成正觉及座内众。举佛果行果明佛自证。二眉间众。是举佛中道行果与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三华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内众眉间众所行之行报得之果。本意以佛报业之果答前三十七问。见果知因。使后学者如是仿之。行如是行愿。得如是果报。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故。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释品名目者。毗卢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还以佛号。以为品名。毗云种种。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闇故。

  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

  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中。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此经下文佛名号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又如有香。名为龙斗。因龙斗而生。烧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沾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亦复如是。如是佛名号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卢遮那。以种种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长科十五段者。

  一初尔时已下一段八行经。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于此段中复分为十。一举古佛所过之劫数。二举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及与世界名。三举世界海中别有世界之号。四举世界所依住处。五举世界周围眷属之数。六举世界形状。七举世界地上庄严。八举世界宝树及山轮围重数。九举世界城邑宫殿。十举世界人饮食衣服随念而至。及举劫名。此已上但随文自具。不烦更解。

  二诸佛子已下有八行经。于中大意义分为八。一初明胜音世界中香水海及举其名。二明海中有华山出现形如须弥。三明山庄严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树林及举林名。五举山上五种无量众事庄严。六明都举庄严难记。七明山上诸城之数。八明杂类众共居。云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也。此上一段文自显著。不烦更解。

  三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经。明林东之城。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举诸城围绕。四明城体众宝所成。五明城广狭。六明城郭庄严悉皆崇丽。七明城上下众事庄严。言橹者。依音解云。城上守御曰檐。出头前引曰敌。众饰高胜曰崇。美而可观曰丽。城下绕而长[浣-二]深广者曰壕。狭者为堑。优钵罗华者。此云青色华。似藕。其叶狭长。近下小圆上渐尖。似佛眼故。其华茎无刺。准叹佛中。目净修广如青莲。即是青莲华叶也。波头摩华者。此云赤莲华。其华茎有刺。拘物头华者。其茎有刺。或云赤白华叶头未开敷时状如郁蹙然也。芬陀利华者。白莲华也。宝多罗树者。或云无忧树。此之未定。检文未得。七重围绕法事中。或一三五七九契阳数也。尸罗云清净。此云清净。宝幢已上庄严总为宝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业报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绕天龙乾闼婆等七种众诸城所居。及都结无量庄严。

  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

  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

  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

  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以是信力。还得毗卢遮那佛在国同居。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皆是同缘。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四诸佛子已下有九行经。明宝华枝轮林中道场。并陈庄严广大。此林众华严饰。常有妓乐之音。

  五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初劫中佛出现之数。并陈初佛名号。及举华枝大林先现之瑞。

  六尔时已下有九行半经。明初佛从莲华中忽然出现。并陈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场众生皆见等事。

  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释迦佛母胎出现。

  答曰。随根所现。母胎出现唯劣解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

  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明初佛出现放光集众。并陈光德大众来集。

  八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见善惠王与眷属俱集。并陈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见佛光明。得十种法门。具如经说。最下三句明威光说颂叹佛。于此十行。颂中叹佛之德及。彼佛与众生益如文可知。

  九诸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威光说颂以佛神力其声遍闻。父王闻之欢喜说颂。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其善惠王敕众令集并令办供具。

  十尔时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经。明十王兴供。见佛并陈所闻修多罗经。威光获益。修多罗者。此为长行经也。最下两句明威光说颂。此十行颂中。明威光闻法获得宿命智力见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经。明威光菩萨。以见初佛承事供养故。得十种显示如来所行法。令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功德山须弥胜云如来。为威光说颂。叹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功德山如来叹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广大。如文可知。

  十二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经。明庄严劫中佛及人寿命长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兴。并明威光见第二佛得十种利。并为眷属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威光叹佛慈悲出世难遇。劝其眷属。同往佛所。

  十三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经。明威光说颂其声遍闻。威光与眷属。同往佛所。得十种利。第二佛为威光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第二如来叹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门。如经云。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十四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经。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轮王位。第三如来于旧道场出兴。威光见佛闻法得益。第三如来说颂。叹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颂明。第三如来颂叹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经。明第四如来于旧道场中出现。大威光去世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还来见佛获益而去。此一品经来文未足。未有结终之处。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习不异。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人寿命长远。福德所居。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

  第二会六品经。明菩萨信心门。于此一会之中。自有序分正说分流通分。从第十二卷初尔时已下有四行半经。是序分。已下至贤首品。是正说分。贤首品末有三行半经。是流通分。

  从此品至贤首品。是第三长科文中。以果成信。信自己心之是佛分。于此一段之中约有六法。以成自心佛果。以令信者入佛果故。

  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

  二四圣谛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

  三光明觉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无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内外见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观察。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明开觉其心圆照法界。

  四问明品。令信心者信所信之法门。

  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又令信心者便回无始妄念以成智海无生灭性。

  六贤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名为贤首。以此六法观行相应名为信心。皆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是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体。余智为用。至下方明。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是修行信心者之身。此品已下至贤首品已来六品经。是长科一部经。中第三以果成信门也。为明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此第二会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至文方明。前之以成佛果将用劝修。此举佛名号果劝修。十方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名体性自解脱故。但随众生所闻不同故。此明佛号遍周。即明于一切名无所著故。

  将释此品略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意。

  一释品来意者。明前之初会。但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及智摄生。未明如来名号摄生广狭。今此第二会普光明殿。方明佛果名号摄生故。此品须来。又为举佛果名令生信解故。此品须来。前会明身智遍周。此会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初会世主虽问未有其答。此品答前所问。便令后信者之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荫机利物照俗破迷故。名普光明殿。约德成殿。约殿明德故。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于此佛号中。约有五缘。以成佛号。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缘以成佛号。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

  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者。如下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闇智佛如是十智佛号是也。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种之名。以成十种信力。至位方明广意。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智。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

  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缘以成佛号者。即十方诸佛示成正觉。共同十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是。又毗卢遮那是总名。是大智光明照耀种种诸法及种种众生故。故毗云种种。卢遮那云遍照。

  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者。即如下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以成十信。举十个月佛。下名悉同。号之为月。以成十住。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为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凉故。约自得益之法。以成佛号。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下名悉同号之为眼。为明十行以智智眼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约得益立名为佛。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上名悉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十地同妙已上。以明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佛本来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从此信已下以三昧力契理会源。名为十住。佛号为月。皆是约修行之人所得之法。以成佛号。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五十个因。五十个果。为当位具因果故。成一百重因果。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成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门。不异法界体。不异十信中所信之法。根本不动智佛以为诸位进修。且约如是。广意至下本位广明。是名随位进修以成佛号。

  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者。即以对现色身等众生界。为佛。为天。为神。为主。为仁。为仙。遍众生界令诸众生不作恶者。总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测也。总是佛名号遍周。

  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者。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为如来称此一切法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欲广引经文证义。为此教文弘广言烦翳。本作业者难解。但依此经上下自相契会。作业者易解故。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以是义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实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

  问曰。名之与号何异。

  答曰。有二同别。何者为二。约父母所生幼稚无德。且作字呼之为名。有德即约德立名。其名可尊。称之为号。名即下人不得呼称。其号即下人得呼称之。故虽有德无德之异。亦总属名。收为名言所摄故。若约此经佛号。总是约法。约德立名。不同世俗也。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二科当品经意。从此如来名号品。第二会世主起问。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后如来出现品。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所答。总有三十二品经。是答二十八问。故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举佛果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四圣谛法门。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经。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来出现品此信进修行因果不二故。又明此始成正觉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至后如来出现品中。明法界无时可隔故。以明法界体中凡夫妄见无量劫。如起信进修行者。依真起行。以为进修。经历五位行门。无时可移故。若未起信进修行时。常谓已前诸佛先已成佛经无量劫。及其以正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一时成佛无先后故。以是义故。如来始成正觉时。如今凡夫始发菩提心。起行进修自行已满。毕竟不离如来始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依本法界本无时故。是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别故。以三世时无别以无时别故。以智无别故。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妙慧用无别。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行无别。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大悲无别。常教化故。大愿无别。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四无量心无别。三十七助道品无别。以此十种无别。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为明入此十种信解者难故。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大苦哉。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后三十二品。又着如来出现。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

  问曰。何故诸品诸菩萨说。唯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自说。

  答曰。如菩萨加行。如五位烦恼无明。以如来位中不思议菩萨众。寄成五位菩萨当位。自彰次第法门。即如十慧十林十幢十藏等菩萨是。佛位之内迷法无明。如来自说。如此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位之内无明。至佛位内方决此二迷。是故无明住地佛位方终。如胜鬘经说。一分教网。二三乘相似。唯不许二乘及净土菩萨断得根本无明。为不了无明是根本智故。以此一乘教以不动智佛为信心。以此所有修行证照众法不同此经故。此教明当念初心毕竟心总尽以法界中无三世故。三乘定满僧祇。又三贤十圣进修路别。地上加行地前四资粮等佛果。定满僧祇。如前以明。此经十住即见道加行资粮一时。何以然。以法界大智用资其行令行无染。以行资粮法界智体使惯习令熟。为明从凡创见如来理智性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随位惯习处安立名。别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但有菩萨果非佛果故。后至位广明。此法界法门说之经无量劫不延。说之一刹那不促。唯迷之者妄作长短延促之解。即不称应真之心。自此如来名号品以去。直至如来出现品。总有三十二品经。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进修因果。以初即后以后即初不二之位故。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新体也。如文殊师利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二科当品者。于当品中长科为四。一从尔时世尊已下有八行半经。明叹德集众分。二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经。是大众请法分。三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四十一行经。明如来神通现法分。四尔时文殊师利已下。至品末已来举法演说分。

  一从初叹德中二。一叹如来德。二叹菩萨大众德。从初如来德中。尔时已下两行经。是序分。叙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意明二处不异。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遍坐一切处故。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末无异故。由斯道理故重叙。古人释云。由相近故。故须重叙者。经意不然。又云见佛露居龙造普光明殿。此意亦不然。设有此事。是三乘之说。又云菩提场在熙连河边。与普光明殿相去三里。在菩提场东南。明菩提场是阿兰若得道之处。普光明殿是报居之宅。一部之经前后通法界品五度重有尔时世尊在者。意明居处是法界如来身及宫殿庄严总是法界性相根本智不二故。五度叙意。前会已述。从妙悟已满下至普见三世于中。有两行半经。是正叹佛德妙悟已满。明十智遍周自在故。二行永绝者。为有为无为二行尽故。达无相法取舍尽故。住于佛住者。过去未来三世诸佛共住法界大智大悲故。又如来及十方三世诸佛住五种遍周。一示成正觉遍周。如初会菩提场是也。二依报正报庄严及名号遍周。即第二会普光明殿是也。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品是也。四普贤行教遍周。即离世间品是也。五法界圆满无碍不思议智用遍周。即法界品是也。以此五种诸佛遍周故。故名住佛所住也。以此义故于此一部之经安立五度。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少异。明重重遍周不离一处一菩提体一法界一根本智一时无前后故。经文恐失其意。五度重叙。令后学者不迷其事故。明此五遍周。总明一际无前后。于一刹那际无二念。说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兜率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已入涅槃。得佛平等者。理事无二故到无障处。不可转法者。明佛常处生死不为业迁故。又能转不迁之法也。所行无碍者。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碍故。立不思议者。叹佛道满行终总无功用任运利生。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议可度量故。普见三世者。眼圆明故。非三世中见三世中众生事也。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已下至过现未来。于中可有四行经。叹菩萨德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者。明从众圆满遍法界海故。俱者同时而至无去来故。莫不皆是一生补处者。皆十地菩萨故为十地。经等觉位中。普贤位熟道满功终方登佛果故名一生也。如璎珞本业经说。又从初发心住亦名一生菩萨。以初见性根本智不见有生前后际故。名为一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悉从他方而共来集者。言他方共来集简非旧众。皆是不来而到。不去而遍。又明前会举果劝修信他佛果。今此第二会明以他佛果行解成其自心信证之道。名从他方而共来集。为从前信佛果中来皆是一生补处者。明于初会信解生至于此会信满入位便成佛故。如龙女善财等。由是义故。为他方来皆是一生之众。此乃即是表入法之言从他方来也。迷名他方。悟名曰来。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已下此三行经。叹所来众善观此三种世界无二性故。亦知众生随烦恼业。亦知菩萨随位烦恼行业等事故。余如经说。

  第二大众请法分者。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半经。于中有三十二问。义分为二。一初有四问。问四种佛刹。二成就大菩提心引十方诸佛劝说已下有二十八问菩萨住地佛眼耳等。如是三十二问。直至如来出现品是答。如经具。

  问曰。初会中世主所问与此义多相似。但广略不同。何故此第二会还复再问如上之问。

  答曰。前会是世主问举佛果劝修信佛所得。此会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及入位修行故须再问。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此会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说。十住已去始明当位菩萨入定始说。以是义故。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故异前会信他佛得此会自入信修行也。古人说。前会是请。此会是问。其义不然。前后总是其请。当请是问故。但为劝修与自入法事少殊。如前会。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行满之果。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即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也。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即是此会所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者。明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共所住故。为一切凡圣根本之智。举令一切众生信自心是佛所住智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一切凡夫亦从此起。庄严佛法性佛刹者。即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各有十个佛号是也。因此自心根本智起信进修行随位随行。诸波罗蜜庄严。以严法身智身。令成熟故。以法身智身用。严万行令行无著。故名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所说法佛刹者。如来示成正觉转法轮是。体性佛威德佛刹者。神通应现随根出世者是。明后二佛刹从前二佛刹起信修行成熟故得。以此义故。应知十方诸佛。共此一道而得出生故。应如是知。应如是信解。即得信解成就一如诸佛所信故。得是信者如贤首品说。胜以手擎三千大千世界住于空中经过一劫。明其难信故。亦胜供养十方世界尘数诸佛经过一劫功德。不如如是信心。已下二十八问经自具答。义隐难明者释之。义显者如文可知。此三十二问中有问十通十顶。经中但有十通十忍。不见顶名。剩其十忍少其十顶。愿佛世尊为诸菩萨亦为我说此两句结请。自此已下是如来以神力举法显答。

  第三如来神通现法分者。于此分中义分为二。一明随类现法。二明约初信心。

  一随类现法者。随五位之中菩萨之类。各现十种佛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中。各有随位佛果名号是。随一切国刹一切众生之类。各现名号不同。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者是。

  二明约初信心者。即此当一品及通一部。总为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疑滞方可以行。如有教说。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崄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如十信。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用防邪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谓散动障真智故。以禅波罗蜜防之。以随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智增滞寂。障真无作大悲故。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以乐生死障真智故。以四念处观等三十七助菩提分法防之。及十谛观及十十二缘生观防之。以十波罗蜜利益众生恐不弘广故。以四摄四无量法防之。以自求乐果教化众生不周广故。起十回向。加以大愿大慈大悲。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遍生其处以防自乐。违菩提心有所得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迷皆成信。若自信彻趣求无法不达。若也疑心不除岂成信也。如此品举佛果门。至贤首品举佛神通及佛所行业行。使之初信心者信彻故。始名信心。今此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本末为信。三世一际故。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喻可知。于此神通示法门中总有四十一行经。长科为十一段。第一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如来知众所念以神通现法。

  第一东方过十佛刹尘已下三十九行半经。总明十方菩萨来集十方。自有分剂。不烦更科。于此十方菩萨来众之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在东方。东方者为震卦。为春生。为初明长男。为头首。为青龙。为吉庆。为震动。明法事作业动用之初故。道俗通以用之故。先举东方为首故。方者法也。但取方法之义。动用之始。非如世所见执。东西南北可得之方。一切处东方。一切处南方。但取其法故。余准此。

  二举佛刹远近者。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此有四义。一明十为圆数为明远近无尽。二明令信心者知佛境广大令自心弘博。三明佛境界遍周如镜中像互参无碍。四明未起信心者以十佛刹尘况喻处迷。十无明未达。自障佛境界。而不现前故。举尘表迷故。如涅槃经云。释迦净土过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世界之外。总是表法之数。如会释已述。此云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来者。明隔十无明中。一一无明有无量正使业习主伴相熏烦恼。过于世界尘数。莫知涯际。能障智境故。言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也。来者明从迷入信。故号为来。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为明不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明于此智能起信心故。号之为来。此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若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但为随迷称外悟处言来。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亦无去来。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今致远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言其从彼世界中来又明从迷入悟故言为来故有佛号不动智者。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由有此智故。一切众生而能发菩提心故。以根本智体能了迷性起信解故。起彼迷境。称之曰来。如起信论云。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又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故。又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如起信论广明。意明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间苦乐法故。为智无性故。随缘不觉苦乐业生。为智无性故。为苦所缠。方能自觉根本无性。众缘无性万法自寂。若不觉苦时以无性故。总不自知有性无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因自心根本智而起以是义故。如来于此一乘之经。顿彰本法为金色世界。明法身白净无染顿彰本智号不动智佛。顿彰文殊师利。是自心妙择之慧。余九个世界九个智佛九个菩萨。是随自信解修行位上进修增胜。法身随行异名故。从斯自心本不动智佛自觉之上。见道入位。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加行。进修法身智身。大愿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分法。从初发心根本法身本不动智体上。用资万行悲愿参融。互为资熟。法身资行。使令无染。行资法身。使令纯熟。五位中各各立十个佛果十个菩萨。明随位进修中约自行得处佛果菩萨行果立名故。非他佛号。非他菩萨而立其名。随智佛果。随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个因果。共为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故。此答前菩萨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庄严法性清净佛刹。从此二佛刹上。得示成正觉佛刹神通自在佛威德佛刹。是故前会世主所问是他毗卢遮那佛得自在之果。此第二会菩萨所问是自修行者佛刹菩萨行之因果。从之已后直至如来出现品。是五位胜进菩萨加行自力一终之位。明此品。是信心进趣之果。至出现品是修行位极之因果之相。于自心根本佛智上而生信进修行故。此不动智是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之地。以此智故而作众生。以此智故随迷作众生时。于六道中。随天上人间及恶道中。皆有随众生依正之果报也。随业粗细不同。以此智故随觉悟时。成就三乘及法果圆满一乘佛果依正妙报。若无此智无是虚空。亦非众生。亦非诸佛故。

  问曰。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

  答曰。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那。以末那执取故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故不能知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心。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故。新长短处所之相终不可得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有。故体无本也。如空中响。思之可见。

  三举世界名色者。世界名金色。为明金体白净无染。举之况喻法身无性体无垢染故。如世间西方金为白色也。体白色黄。明应真菩萨内契白法外现黄相。黄色者。是应真之气。许父云。五色之中黄色为最。人面如黄瓜。内有贤行。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又明金色世界者。明信心之位。虽信自身心是法身智身白净本来无染。为信是生灭有漏心故。是色心也。举东方为首者。明东方是初。明为万物发生震动之首故。故取之表法。况喻十信之初首也。在方无方。但举其法以况其理。表其体用故。如牛王龙王等况佛德也。

  问曰。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者。如金位在西方。何故东方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为金色。显根本智为不动智。

  答曰。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以信心为胎。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已五月养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以东方金胎表之。以次南西北四维上下。表十信心修进增胜故。以托事况之。令易解故。如此品文殊师利云。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方便及地位等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后诸学者。以能观察。皆是说此方隅以表法故。当知藉网求鱼鱼非网也。若无网者。亦不可得鱼故。以义思之。至理方成信也。又经云。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师利者。明法身遍一切众生身心故。总不动智佛总文殊师利故。应如是知如是信解也。明金色世界是信心者。所信之理以为世界之名。亦是因此信故。还当报得所生无染。所居无著。即如西方莲华色世界是其义。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是十信进修之胜用故。此中有十因十果故。十果者。十智佛是。十因者。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是修行之因。因中得益。即因中之果。即不动智等十个智佛是。十个世界是所修之法门。

  四举佛名号不动智佛者。此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体。今先举之以成初信。此明答前佛住佛刹余九个智佛总是从此根本不动智上。进修之名非是他有。十方诸佛。皆同此名号之迹。而起信进修行。经历五位得示成正觉佛刹及佛威德。佛刹者。如来神通是也。余意如前已述。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名文殊师利。即是十方诸佛无性之中择法妙慧。一切诸佛皆从此慧简择正邪而成正觉故。号文殊为十方一切诸佛之师。亦云佛母。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生故。若无此慧设修解脱。但得二乘及净土菩萨。非是乘如来乘而成正觉。是故乘此不动智体。文殊妙慧法身妙理大智。从信心上而经历五位。不离不动智佛文殊妙慧。而成正觉故。号为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最胜乘无上乘而成正觉故。亦号文殊师利为小男为童子。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善知正法而初生佛家故。故号为童子菩萨。如来去世。文殊师利犹在世间。后当化缘以毕于香山顶上示入涅槃。此是三乘教说。此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即明一切处众生等共有之。今于此经信心之首举其名号明信心者。信自心妙择之慧一同于此不移古迹。此是一切诸佛及以众生根本妙慧凡圣等有。更无异性。如大王路。法则常然。但是诸经但有文殊为问答之首者。皆明法身妙慧之门。以普贤为问答之首者。皆妙智之万行体用。如二士。是一切诸佛理智妙用万行之门。依其法门立其名号。现身成化以利众生故。一切众生发心之者。皆悉同修。皆悉自有自利利他之行。以为常范。今于教中推在东北方清凉山。文殊师利并一万菩萨于中住者有三义。一令此界一切众生忻心有趣善根不绝。二菩萨常住世间。三明随方显法示法易解故。前二门可知。第三随方显法者。明东北方者取此阎浮一境。东北方此清凉山是也。经推在震旦国。亦曰支提那国。此云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度故。以立其名。即是汉国也。表法明东北是艮卦艮为小男为童蒙。丑寅之间是初明故。像文殊师利菩萨。常以发起凡夫入正信及初见道之童蒙令妙慧明生故。又如蹬山之顶至相尽处故。明如初入正信者创信诸法空故。能信法空妙慧生故。以丑如初信。以寅如初证见道故。卯辰已为进修。午为中道。未申酉戌亥以为同事利生。子为师位。以坎卦为君。为师处愚立范制。法利生故。是故为北方为君为师尊者所居。以明德而治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有十佛刹微尘数。为明身行遍故。一佛刹尘尚自周遍。何况十佛刹尘。明身无尽重重之遍故。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明师弟法则敬顺之仪。

  八明随方化座者还在于东方故。

  九明座之名目者。名莲华藏师子之座。于此分中义分为三。一莲华是无染义。此依行之报得也。以法身之行性无染世间故。能开敷理智之果转明净故。明因果相资令纯熟故。明开敷菡萏庄严事法有可观故。以此法行之华感招此报。莲华为座。二藏者含藏义。为明以法身理智处世随行利生普含法界饶益一切多功德。名之为藏。三名师子者。依主得名也。为以法性大智无生灭身处世利人生死无畏。又以正智光明辩才无畏乃至无五怖畏等如师子。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其座以法界为座体。明以从凡契法界体故。以为信进修行方成信故。此是一切十方诸佛果座也。明初信心顿信佛果以为自行所行法故。方成信也。于此段中复为二。一明座广狭。二明菩萨云何安坐。一明座广狭者。如法界品云。其师子座包含法界等。如文具明。大意以心性无依定乱体以为座体故。二明菩萨如何安坐者。云结跏趺坐。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名之为结。以一法而称多缘。名之为跏。及跏趺坐者。是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此位主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二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如经云。南方表法。中南者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为离中虚故。即明为缘十信进修了诸法虚无渐增明也。是故文殊觉母启蒙令信。即逐根。于觉城之东善财入道进修。即南巡诸友。表其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之理。是故礼佛皆云南无。明南方虚无也。但虚无之理。是南方之义。是一切处南方。但创首生信。即是一切处东方义也。是故四谛。东西配苦集。南北配灭道。然法无方所。化蒙生解起信。不尔即法性难明。如此品下文云。世尊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乃至种种信解等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具如经说。又南无者。为明正顺。正顺虚无之理故号南无。某甲佛者。即是了虚无之智人。故称南无某甲佛。

  二举佛刹远近者。云十佛刹微尘数义如前释。迷云外入法云来。

  三举世界名色者。名妙色。为第二信。渐增妙故。胜前信心故。为达法虚无即法自妙故。

  四举佛号无碍智者。明以不动智体进修信心增。明智即无碍。总明自心信位之佛也。非他佛故。佛心众生心自心。总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故。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为觉首。为明以文殊妙慧善简正邪能自觉故。亦于自所觉法觉他故。此位菩萨所觉何法。于此位中其觉为三。一觉自身心本是法界白净无染。如前金色世界是。二觉自身心分别之性本无能所本来是不动智佛。三觉自心善简择正邪妙慧是文殊师利。于信心之初觉此三法。名为觉首。即明是信心之中善觉之行名为觉首菩萨。总须自悟是自所行之法门方成信故。信他而有自无其分不名信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有十佛刹尘义如初释。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如前可知。

  八明随方化座者如前可知。

  九明座之名目者。为明入信成就得于生死之中能无畏故。依主得故。余义如前。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者。义如前释。此位主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第三西方过十佛刹微尘数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十法如前。一举佛刹方面者是西方。二举佛刹远近。义如初释。三举世界名色者。名莲华色。为明十信位中进修渐胜心如莲华色。为明十信位中进修渐胜心如莲华无染故。言莲华色者。莲华有四色。明信心于此四色无染故。又明信心菩萨以色心观空无性道理对治不染故。名莲华色也。四举佛名号者。佛号灭暗智。为明西方金为白虎为杀害为昏暗为不祥为苦谛故。佛号灭暗智。明信位进修智增胜故。能破自他暗故。五举菩萨上首名者。名曰财首。为明信位增胜有法财利物故。即第三信中自行利众生之名也。佛号即是自觉之智。菩萨即是自智之行。总明觉行俱进。余门如初已释可知。此主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四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已下可四行经。十门如上。一举佛刹方面者是北方。二远近。其义如前。三举世界名色者。名瞻卜华色。此华黄色也。为明第四信心增胜开敷感果德中和之色也。黄色是五色中最上之色。黄者中宫之色。为福庆之气。明内心白净外现黄相。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明此信心适悦恬和白净无染福庆和气开敷道果名为世界故。世界为瞻卜华色。四举佛名号者。佛号威仪智。为明北方坎为师为君。像君有德处。黑位而接凡故为师也。佛号威仪智者。明第四信心增胜以为轨范接引凡愚。名威仪智。以智庠序为师之貌故。五举上首菩萨名者。名为宝首。明为师范以法宝利生故。故为名也。余义如前。此位主精进门中十波罗蜜。

  第五东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分为十法如前。一举其方面者。云东北方为艮卦。为小男为童蒙。为创明。为清朝。二举佛刹远近。义如初释。三举世界色者。名优钵罗华色。此是青莲华。像此第五信心清洁色香无染开敷感果故。如艮位处清朝也。四举佛名号者。佛号明相智。像此第五。信心增胜。如艮位处清朝明相现故以所信自心上而标佛号。非他佛也。五举上首菩萨名者。名为功德首。前位明宝首即法宝利生。此位即自利利生之功德也。余义如前。此位主禅门中十波罗蜜。以艮为止故。

  第六东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十义如前。一举佛刹方面者。是东南方也。是巽卦。巽为风为教。在事为方。在人为说。像君子说教利人。易有明着。君子设教。启蒙顺之。如草上加风。是顺义也。如观卦是。易曰。风行地上。可以观像。君子有德。设正教众人信顺如草上加风。无不顺故。坤为众。为信顺故。又四大之中风力为最。天地赖之而持。人赖之而生。日月赖之运行。又明风能简秽择净义故。故为教也。为教能简非择是教愚蒙故。是故巽卦位在东南。爻辰持丑为艮位。艮为小男。为童蒙。为明。巽为风。教化童蒙令发明故。如来法之。辰巳之间为斋戒故。辰巳之间上值角宿。角为天门。主僧尼道士。是众善门。明智慧言说是众善之门故。此义无量难为具说。且约略而言之。后有智者以法审之。详之思之。义准深细故。二举远近。义如前说。三举世界色者。世界名金色。为明最初第一信心始信如胎故。以东方金胎之位表初信解。今以进修至第六信位。明信心转转增胜故。故以金生于已。以像之信心。更增明白净生故。此东南方金色世界。像四月金生于已。表信心增明白净转胜善简择众法能说教故。风化行故。以此表智慧门也。四举佛名号者。佛号究竟智。明信心增进善能以教简择正邪至究竟智。又以巽为风。在事言成说。在化成教。在凡成思。在智成慧。成离之德。为赤为文章。成兑之德。为金初生。为白净。兑为金为口。为口能说白净究竟之理故。故佛号为究竟智佛。五举上首菩萨名者。名为目首。明以第六信心增胜善简正邪其道明着正见不惑。名为目首。像其巽卦。位在东南方。爻辰在丑。其位是风。上值箕宿。明箕为风。简择义也。又箕为寅位。主初明也。明此第六信心主般若波罗蜜。以决定智慧善简正邪令自他胜慧明生故。名目首。目者善见简择分明义也。余义如上。此东南方。明吉凶定正邪之际至午万事毕午为常明法门。善财童子南行询友。为法虚无无作常明之道。是不为之妙用也。是故君臣师弟父子之仪。臣南君北。正治正明。无为无作常然之道。为南方离。离中虚为虚无。为日为明。在身为眼目为心也。是故周易云。离法心故。然法无住处。法无所得。法非眼耳鼻舌身心。亦不离也。今如来以方隅而显法。令启蒙者易解故。若不如是彰表令生信者。启蒙何托。有言之法皆是托事以显像故。得意者法像俱真也。言默皆契。此位主慧波罗蜜。余九为伴。

  第七西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十法如前。一举佛刹方面者。在西南方。申未两间为坤位。坤为土。为信顺。为净。为负载万有。为生养为圆满也。二举佛刹远近。义如前释。三世界名宝色。为明此第七信心是方便波罗蜜成就慈悲门故。托此坤位为其母也。明常以慈心育生如母故。以法宝利人。世界名宝故。为明以法宝利生之业以成自世界。来生感果在中故。表业表法。总如宝故。四举佛名号者。佛号最胜智。明此信位慈心增胜处众治人令信顺故。佛号最胜智。又大悲圆满如土像故。荷负众生资养万物。如大地故。名为最胜智。五举上首菩萨名者。名为精进首。为明大慈增胜如母处众利生心无疲倦。名精进首也。余义如前。此位主方便门。余九为伴。

  第八西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十义如前。一举佛刹方面者。在西北方。是乾卦。干为金。为坚刚。为父。二举佛刹远近。义如前释。三举世界名色者。金刚色。明此信位是第八愿波罗蜜大坚固力故。号金刚色故。寄托此乾位为金。为坚刚也。又以智增胜故。四举佛名号者。佛号自在智。明此第八信心位同八住八地智增自在故。像其干。为天为父。明智自在义故。五举上首菩萨名者。名法首。明此信位智增胜故。以法利生故名法首。余义如前。此位主愿波罗蜜。

  第九下方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十义如前。一举佛刹方面者。在下方。下方最下是风轮际。甚坚密。假设有大力士。以金刚轮向下击之。然金刚碎如微尘而风轮无损。以坚密故。能持世界。明此信位是第九力波罗蜜。信当九住九地法力成就教化众生。荷负一切而心坚固。如风无损。二举佛刹远近。其义如前。三举世界名色者。名颇梨色。此宝有青黄赤白。然举此下方色者。是白如似水精明风能简秽是白净义故。又取法身妙智为最上故。四举佛名号者。佛号梵智。明智风是净义。梵者此云净也。明此位进修增胜以白净大智用利自他故。五举上首菩萨名者。名智首。明第九力波罗蜜。九住九地信心善慧成就以智利生。故名为首。又下方者。是禅定义。安静义。谦下义。是根本智。上方者。观照义。如日月处空而照物故。余义如前。此位主力波罗蜜。是法师位。

  第十上方已下可四行经。于中十义如前。一举佛刹方面者。在上方。明有日月众星处虚空而照万有像其智也。处法空而照诸根。以此表智波罗蜜二举刹远近者。义如前释。三举世界色者。平等色。为上方虚空界表法空无相平等也。为信心者。法空之心现前有念法空之情故。名之为色。四举佛名号者。佛号观察智。为明上方虚空有日月星辰下照万有。明信心者。智照自他身心。皆无有体性。如虚空故。如光影无体质故。是故名为观察智佛。五举菩萨上首名号者。名为贤首。为明信。此十种世界及佛名号总是自心之智所见妙理。号之为世界。法空之智。号之为佛。故智所行行。号为菩萨。总是随见随行进修立名。有此十法故。得是十法。名为贤首。如上所有世界远近云十佛刹尘者。即明佛刹重重相入如光影像。迷之即心障无边故。举刹尘为远。悟之即无尽佛刹在自身毛孔中。如影重重。以迷处便言远在他土。以悟之人法处。名之从他方远刹而来。总明迷悟上作远近之名非佛刹法界中有远近之事。菩萨来众其数亦云十佛刹尘者。即言心。能信普贤行智随根欲菩萨行无尽重重遍诸刹土教化众生以成其数。既信之已。决定身能如是行之故。以是义故。十方菩萨各举十佛刹微尘者。是斯义也。明一一菩萨行无尽重重满诸刹土教化众生故。应如是知。如是信解。此已上答前庄严佛法性佛刹佛住佛刹等。

  第四长科中文殊师利举法演说分者。于此分中。义分为七。一文殊师利已下两行经。明文殊观众。二诸佛子已下可三行经。明叹四种佛刹不可思议。三何以故已下可两行半经。明诸佛随根说法调伏。四诸佛子已下可三行半经。举佛身业名色相寿命修短等。随根之法化众生故。五诸佛子已下举佛名号。先举此处四天下次及三千及周法界名号不同。初举十千。次渐增广。乃至无量。十千者。是初首数之一终。为明佛号普遍诸名字故。令诸众生了知一切名字平等清净无分别好恶故。已下直至品末。六诸佛子已下可四行经。是都结此土。他方例然。七如世尊已下举世尊往因所行。今为众说。此已上答前二十八问中。四种佛刹出现及名号遍周已下四圣谛品。即如来说法遍周十方世界所说法门。不离四谛义故。又此如来名号品。非但论名号遍周。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遍周。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如前文中云。诸佛子。如来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如经广明。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遍周。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直至如来出现品。是其一终因果。此名号品是始初入信。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佛果。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使令问佛出现果法。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使令说佛果德。始明行因果彻故。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离世间品法界品。虽在其后。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后。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如法界品。是此一部经之大体。为一切凡圣之本元也。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即明以已成之佛果及已行之行果生信。今以自已入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

  问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

  答曰。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贤菩萨常与一切众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仁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今二仁自相对问说。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相彻一体故。明从此品至出现品文殊普贤二行因果。信心者。修行位满体用彻故。令后学者易解故。如有两品经。如来自说。前已述讫。明是佛果二愚。至佛方明。

  将释此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谛者实义也。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故。

  问曰。何故不说多但云四。

  答曰。此四种谛义总摄多故。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灭道。灭尽诸苦名为灭谛。灭尽涅槃名为道谛。三乘涅槃无余可得。名为道谛。以二乘趣寂。菩萨多生净土。又推净土在余他方。又云。菩萨留惑润生故。若不故留烦恼。还应必有涅槃可证。或有他方净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阎浮提成正觉佛。木树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罗天红莲华上佛。是实报。智皆有忻厌故。是故曰三乘四谛厌苦集忻灭道。名四谛法轮。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是其实义。何以故。达苦性真无厌故。无有他方别佛刹别净土故。无有染净涅槃生死忻厌故修道者。住如法。修如法。不厌不着。不忻不取。一如法界无去来性。无住处性。身尘毛孔心之及境。皆称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义故。一乘四圣谛。三乘四谛。各各差别。各有信解。如来依根方便设教。皆非凡夫能立。如今修道者。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不可例然。如法华经。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觉乘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随时之说。如此经十地品。五地菩萨作十种谛观。以四圣谛为体。六地菩萨作十种十二缘生观。此是如来随位进修之法。大要总言。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但一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皆从初心观自他苦故。发菩提心乐求道法。但依大小胜劣不同。四谛十二缘各别。但一切世间法。四谛义无不该通。此是如来语业说法遍周故。如璎珞经立九乘法门者。意明三乘参用四谛十二缘各自得道差别。其九乘者。一声闻声闻乘。二声闻菩萨乘。三声闻缘觉乘。如是三乘同观四谛十二缘法。各自得道不同。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九。通此法界不思议乘。于解脱中道总有十乘。皆得究竟。无三界苦余诸道门。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三乘虽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二释品来意者。为明前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不同各别。此品说如来随方语业。随方说法不离四圣谛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文。于中总有十二段经。从尔时文殊师利已下十一段。是通中心并十方。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末后一段。是总都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皆是四圣谛为体。从此四谛上分作种种法门。五蕴十二缘总在其内。八万四千尘劳解脱。总在其内。如文具说。不烦更释。已上佛名号品四圣谛品是自己信进修行中所信之法。已下光明觉品现佛境。及所行行遍周。如文具明。如是已上十信门。以根本普光明智为殿体。如是进修究竟不离此智也。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觉品。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照烛十方。初云。一三千大千。以次增广。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为明无尽。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亦等故。以光所照觉悟信心令修行故。以是因缘名光明觉品。修行者。一一随光观照十方。已能观之心亦尽。即与法身同体。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一一随此宝色灯云光。观内心及方所。总令心境无有内外中间。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门。若作此宝色光明观。不成一切普贤愿海。神通力诸佛大用皆悉不成。

  二释品来意者。为此第二会中普光明殿说十信心。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其前之如来名号品。举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号遍周。四圣谛品。明如来口业说法行遍周。总明佛果遍也。今此品放如来信位教行之光觉悟。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遍周。即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觉首目首财首等十首菩萨是也。即明信心者。自己身语意业名号遍周一如佛故。此品须来。明已上不动智佛等十个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是自己之智与佛本同。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余九是行。十色世界是所见之法。

  三随文释义者。从初尔时世尊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经。于中大意义分为五。一举光出处。二举光所照境界远近。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四举一切处佛刹根本智佛。五明一切处文殊同声一时说颂。

  一举光出处者。经云。尔时世尊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此光是初会中如来放眉间光。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此是教化十方菩萨。安立十信及五位十地法门。次第令随位进修开敷智眼成其无量福智之海。是故名之照曜十方藏。又藏者有二义。一众生善根堪受此法。名之为藏。如文殊师利叹善财童子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二大愿大悲大智法身。总名为藏。此光明常照曜十方法界善根众生。而能成就大菩提心大愿大悲大智饶益众生藏者故。此如来两足轮所放光明。是彼现相品中眉间之光。照十方已。其光还来入佛足下。为欲以十地果光用成十信故。是故于此品中还放彼第一会中所入如来足下之光。以成十信如来两足轮下放光。是现相品中所入之光故。明足下放光者。是以果成信初始故。如十住位中。于如来足指端放光。即明入圣之始发迹应真之初生诸佛大智家故。十行位中足趺上放光。十回向位中膝上放光。十地位中眉间放光。终而复始。还依旧果成因。因修果体至功终位熟本末不移至位。更明今此放两足轮中之光明以果成信故。乃至修行常修果体使惯习成熟故。如此从眉间放光。足下轮中放光。足指端放光。足趺上放光膝。上放光眉间放光出。现品中又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明。如此六度放光总。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法门进修之行相一终故。法界品又眉间放光者。明此一部之经菩萨五位进修及如来出现所证本法总法界为体故。明法界一品是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之本末故。是恒法故。是法常道不思议故。是一切众生本末故。是一切法之本体故。

  二举光照远近者。初照三千大千之境。次照十百千乃至十亿及不可说。

  问曰。何故不一时普照而有渐次耶。

  答曰。是一时中渐次。为法界中无前后故。渐次者。为十信修胜进增胜故。

  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者。明自己信行遍周故。

  四举一切处佛世界及十智如来者。明信心者自己智德果遍周故。

  五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者。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择法遍周。总明自有非是他法从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总是自己果有法性大智万行遍周。以成信故。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一如涅槃经说。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故。是故入十信难。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故。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此教中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量。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是路上发心六千比丘之众。亦是皆智慧猛利人类精奇。一闻多晓悟。谦恕仁慈。专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满发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飘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因果也。又就此说颂门下义分为二。一明文殊师利说十偈颂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广。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其光渐增者。明信心渐胜。如文可知。一一随光所照之境。以心观之。随方令心无尽。十方总然。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复观能观之心。亦无内外。即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一从文殊说颂中云何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渐渐增广。一从初十行颂。叹如来法身无体性德。二有十行颂。叹如来大慈悲德。为众生求菩提心故。三有十行颂。叹如来了法如幻德。应缘现身故。四有十行颂。叹如来以甚深法德。为众开示故。五有十行颂。叹佛救护众生德。劝信心者有十种业应作故。六有十五行颂。叹如来无相之相。德随应见者皆得见故。七有十行颂。叹如来无依自在德。具一切功德令信心者修学故。八有二十行颂。叹如来智慧方便德。令信心者乐学修行故。九有二十行颂。叹如来广大苦行精进德。令信心者修行故。十有二十行颂。叹如来实性无三世德。无二相遍周一切令信心者修学故。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此光明觉品。举佛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动智菩萨行遍周一体。自古及今更无他法。凡圣一性同无性味。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总为动寂一体用故。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师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如是已上诸法。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

  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

  答曰。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贤行也。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自行成名也。

  又问曰。五位法中菩萨入定方说。何故信位不入定说。

  答曰。信是凡夫生灭心。信未入证。故无定也。以五位是入体应真无作之理智非无思而显。不可以有情求。故须入定。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故。故为问明品。

  二释品来意者。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开觉所照佛境远近。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劝令信心者修行故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有此品来也。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明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各以菩萨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咨问。十菩萨等各以自行法以颂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学。其十问十颂。其文如下。最下一段都结十方同此。

  第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六行经。是文殊菩萨起二十问。善恶因果。或一字问。或一句一问。总有二十问。向下十一行颂。是觉首菩萨答初一行颂。是叹能问之人及劝听。后十行颂。是答所问之法。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能成就善恶因果。觉首菩萨。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为迷真自作业尔。知真者。但以全业是真。末后一行颂。明真妄总亡举喻及法说故。如文自具。思之可见。文烦理隐不烦更释于此十一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此十一行颂一行是一颂。初行叹能问及劝听。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颂。颂法无性。次一行举喻水流不相知。准意知之。不烦更科。

  二释菩萨名者。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无虚妄。亦无真实。但为无贪嗔痴爱。真智慧故名之为真。故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者故。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之为首。此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一一菩萨仿行解上而立名故。已下菩萨例然。世界名妙色。即是觉首菩萨所觉之理。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即智用无碍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本信心之因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是随位佛果。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须疑也。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五行经。是文殊师利问财首菩萨言。如来十种方便随时之法。初举非众生。即约觉首所答。业体纯真。后问如来十种随时之化。何缘而有。财首为成信心。约实而答。随时是假。如下十行颂中具明。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其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一行一颂。初一行颂中初当两句。叹所问法非小器所堪是多闻者之。境界次两句今如问当说。及听已下九行颂是财首以实。而答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为将如下颂中善达真假法财而惠施众生故。名为财首。以十信心中法财初始益生之所行。名之为首。世界名莲华色者。明此信中以法圣财饶益众生令其自他性无染着故。号世界名为莲华色。以法施人。破迷成智。名为灭暗智佛。明当位信中自具法门理行智之因果故。财首是当位之行。已下例然。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文殊师利。为信心之因。进修得解脱智佛。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故。佛是智果。余者例然仿此。

  第三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文殊师利问宝首菩萨。先总举众生同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已下有十问。业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颂。是宝首菩萨答前十问故。初明举体无分别。二明受业之好丑。由行所生。具如经说。大意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故。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初两句是叹果报由行生。次两句叹业体本真本无所有。是诸佛所说已下九行。一行一颂举喻显法。达法无业法业无二由行不同。如文可知。

  二释菩萨名者。明此信位达业即法体不复有业。名之法宝。以法宝益生为信首故。故名宝首。明此是北方是师位以威仪轨则以利众生故。佛号威仪智。世界名瞻卜华色者。此华黄色。明是利众生之福德色也。黄者福庆之气内应白净。外现黄相故。如来为人天之师衣。缁衣像北方。坎故内应白净无染之理。外现黄相即明。以利生白净无染之福相以为世界之名。以利。众生德行详序佛号。威仪。智常以法宝利。生达业性真。名为宝首菩萨。总是第四信心自所。得法因果理智之号。

  问曰。何故北方。为师为君。

  答曰。像水利润万物又。水流慕下像。为君为师者说愚济迷使令发明。又明北方坎为下位。像为君为师者。常以谦下之行。令众生所归益之。以道润之故。君子常谦处下位而济物发明故。故以北方坎为君为师。夫大方无隅。但取其意表德故。余位如名号品已释。一佛号遍十方故。此以随方表法。故如周易泰卦乾坤。初九拔茅连茹。为茅洁白柔弱。其根甘甜。像君子有德。如茅柔弱洁白。甘和可以引接之与仕也。然茅非君子。以物喻之。然此方隅非佛。以法喻之。令如法也。佛智无依。依物名智。其方无方。以法成方也。非东西南北如情所见方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始信心之因。进修得威仪智佛。为次第精进波罗蜜中之果也。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是一法。云何已下有十问。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颂。是德首菩萨答。于此说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之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行。叹所问之义。唯甚深智所知。次下九行颂。一行一颂如文具明。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秖是一法界性。不可滞一不作多。不可滞多不是一。如十玄义思之。以无依住智照之可见。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德首。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故。名为德首。世界名青莲华色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故心净无染无贪恚痴故。此是东北方佛号明相智。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净。故如艮位丑寅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进。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

  第五尔时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目首菩萨如来福田等一无异。所谓已下有十问。具如经说。已下有十行颂。是目首所答。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一行一颂。其颂意答前所问。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报不同。其义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来身目发绀青身真金色丹唇素齿一身之上色各不同。华藏世界庄严万异者。总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无量功德故。有随行报得庄严者。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是法身智体自具故。如来有无量随好功德庄严。是随行报得故。如外边依正报中金刚地。是法性身报得是正报。宝树庄严世界是法性。随行报得是依报。宫殿楼阁是法性大智随大慈悲含育众生。业上报得。师子座。是法性随智转法轮报得。莲华藏世界。是法性随行教化众生无染性报得。香水海。是法性随大悲心谦下饶益行报得。香河右旋。是随顺法性进修教化众生报得。总不离法性大智随行报殊。一一行中皆有无量行门。互为主伴。以此庄严。依报正报。一一境界中有无量同异。此是观因知果。以此准知总是一性中随用不同故。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果报不同谦下高心。所求有异。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故。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目首。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则。如前名号品已释。准彼知之。

  三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

  第六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勤首佛教是一。云何得见者。有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同等然。其已下十问已下有十行颂。是勤首菩萨所答。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初一行颂劝听。次一行颂劝闻法勤修。已下八行颂责其懈怠。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勤首。为前明目首善示福田因果佛号究竟智。此位当须勤而行之。故名勤首。佛号最胜智者。为明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

  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本不动智佛为因。最胜智佛为进修之果。

  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于中有十。一问如文具明。于中有十行颂。是法首所答。三门义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次一句叹能问。次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已下九行颂。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法首。为是西北方戌亥两间。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名为法首。世界名金刚色者。以坚精无怠。是自世界。托西北方乾卦。干为坚刚。佛号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名为自在智佛。

  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进修得自在智佛为果。

  第八尔时已下有五行经。是文殊问智首。如来唯以一法而得出离。又于佛法中智为上首。何故赞叹布施等。总有十问。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已下有十行颂。智首菩萨答。如文具明。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行颂。叹能问及劝听。已下九行。一行一颂如文具明。智首菩萨答意。诸助道法随根遣病若不修学无性菩提不成。如颂中分明举喻况说可知。但须依法有病即治之。如除堆阜道自无碍。自病已除还与人服药之与方终无舍离。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智首。以明智能知根权施法药。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分。随病生起。增多之处。而令服之。显发菩提无作之性。渐令依本。名为智首。此是下方世界。明以布施戒忍进定等十波罗蜜门如地。能生发一切白净之法故。世界名颇梨色者。此是白色如水精宝色。佛号梵智者。明心如大地荷负万有常安静故。梵者净也。

  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进修得心智寂静为果表地体安静故。

  第九尔时已下是文殊问贤首。一切诸佛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种种不同所。谓已下有十行颂是。贤首答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两行叹法王唯一法一身一智。已下八行颂。于中大意有四。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为明回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方见。三明众生差别之事皆由众生之心行异故随自心见别非佛之异。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现法。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贤首。为明得此十种信心。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善谙疑滞通塞入其贤位。故名贤首。此是上方位也。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虚空。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是贤人之德。故名贤首。世界名平等色者。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与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佛号观察智者。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门善能观察诸法皆空无所染着。是故名观察智。

  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根本性空无分别不动智佛为因。以进修至法空观察智佛是果。此明体用圆满因果一性。以是义故。还说如来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门明契果会因始末无二。总以一为根本故。

  问曰。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

  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由可得是佛故。设少分信者。即责神通道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分分无明薄。解脱智慧明。依自得法浅深。渐当神通德用随自己得。信犹未得。何索神通。说言渐渐者。不移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无依住。无所得中。渐渐故。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顿。但为无始无明惯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而有渐渐。其渐渐者。毕竟无始终延促长短等量故。名为渐渐。

  第十尔时已下。明诸菩萨共问文殊师利。十一种佛境界已下十行颂。是文殊师利答。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一行一颂。其颂文答前所问。颂文自具足不繁更释。

  二释菩萨名者。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妙慧善简正邪自在。故云妙德。此是东方卯位也。明卯主东方震卦震为雷动启蛰生之始。明此妙慧是震动发生十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萨。为明一切诸佛从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满足菩提一切愿行海故。世界名金色者。明举因果体白净无染法故。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为圣胎故。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明无性净慧遍故。佛号不动智者。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名不动智故。但有应境知法应器知根。如响应声无有处所形体可得。名之为智。无可取舍故。名为不动。

  三配当位因果者。妙慧为因。不动智为果。亦互为因果。若以妙慧善简择法显智故。即以妙慧为因。不动智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不动智为因。妙慧文殊以为果故。或智之与慧总因总果。明体用一真无二法故。亦智之与慧总非因果。为体无本末依住所得故。是性法界自在知见。非如世间因果比对可得故。此文殊师利不动智佛。初起信心。亦从此起。乃至信终亦不离之故。迄至自行圆满示成正觉亦不离之故。此明以佛智慧示悟众生故令众生入佛知见。佛知见者。文殊师利妙慧不动智佛。是凡圣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第十一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是都举娑婆九种差别。并都举十方一切差别。悉皆以佛神力无不明现。如文可知。已上但随文殊师利所问。随位菩萨答。依所说颂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及以世界佛号菩萨名号。即知进修因果总是前庄严法性。清净佛刹四种刹中。金色世界及不动智佛是佛住佛刹。余九世界及九个智佛是庄严。法性佛刹。及十地以来总是如来出现品。是示成正觉佛刹清净佛所说佛刹。四谛品是此之一品大意有六。一以菩萨名表行。二以世界之色表所得之理。三以佛名号表所得之智。四以方隅表所得之法。五成其十信所行之行。六明十信进修同异。如上已述可知。

  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品宗趣。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净行品。以无始诸见无明贪嗔痴爱。今已发菩提心。信乐正法顿翻诸见。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欲行长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于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便于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若无此愿。设断烦恼即二乘行。故设是菩萨即生净土。以此一百四十大愿门。顿净其一切尘劳行门。便成普贤法界行故。故名净行。以此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故名净行。以此诸见成大善根。故名净行。

  二释品来意者。为明前问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须来乃至果行圆满已来不离此大愿故。

  三释品宗趣者。以智首是下方颇梨色世界。佛号梵智。明是一切诸佛法本自体白净无染之智。以为能问之人。文殊师利菩萨即是一切诸佛善择妙慧。以为说法之主。以一切诸佛根本智慧之门。善自为问答之主伴。说一百四十大愿之门。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普贤法界无尽行海。以本净智。问其妙慧。说其一百四十净愿之门。用净信等六位中染净无明七地法执现行。十地以来法执。习气佛地二愚一时。于此信心之中不令偏执。以愿防之。使令寂用无碍故。以此诸佛本净智妙慧门说一百四十大愿。以防染净二障。以为宗趣故。以六位上通信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修道。上烦恼六位中。一位上有二十故。六位共有一百二十根本无明。皆因身见边见二见有二十。共随位进修。染净烦恼总有一百四十。为防此障一百四十愿。令此进修者从初信心理事圆融。使信心者达其愿体。无亏自心根本净智妙择之慧。动寂俱真不偏修故。是故华藏世界有如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上一切庄严因大愿风轮能持万行。以行招果因持果故因以愿力坚持报得风轮持刹故。又云。如是华藏庄严皆从普贤愿力起。为无愿故行乃不成。即庄严不现。不感无尽依果报故。由是义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万行。总依佛有。而为进修。不得别有。若离佛别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种胜解。不成修行。设苦行精勤是邪精进。勤苦累劫生人天中。一念贪嗔一切焚尽。是故此品下文云。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已上明宗趣竟。意明回凡所执心境差别业皆成愿海具普贤门。

  四随文释义者。于此中义分为二。一科其一品经意。二随文解释。一科其一品经意者。于此一品经文义分为十四段。一从尔时智首菩萨已下从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于十问中。总有一百一十门。问世间业等。如下可知。二从云何生处具足。问十具足中初种族具足中有二义。一世间。即是生族姓家为种族。二出世间。即是生在佛家具佛种性。色相念慧等并是佛家。非世间故。三云何已下问十种慧。并是出世胜慧。如文可知。四云何已下问十种力。初因力者。所谓生生之中任运能发大菩提力。欲力者。志乐大菩提心无退失故。方便力者。以大愿善自觉悟不费功力故。亦能觉他省功不迂回故。缘力者。能缘所缘不忘失常大愿故。根力者。大愿善根不失故。观察力者。能观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观共止双行二皆自在。或先观后止。或先止后观。或即止即观。或即观即止。悉皆自在。思惟力者。不失正理智常现前故。五云何已下十问。问十善巧。初蕴善巧者。明同世间五蕴而生不着五蕴之果。界善巧者。同十八界及三界法生而不染三界法。处善巧者。三界六道为处。禅定解脱为非处。皆不离其中而无所染。缘起善巧者。不坏世十二缘生。处缠不污。色界欲界无色界善巧者。三界同事而无所著。过去未来现在善巧者。于过去劫在未来劫中。现在劫在过去劫中。三世互参皆自在故。六云何已下十问。问七觉三空。如文可知。七云何已下十问。问六度四无量心。如文可知。八云何已下问佛十力。如文可知。九云何已下十问。问十王守护。此明愿行所及而致招敬。十云何已下十问。问云何堪为众生所依师导。如文可知。十一云何已下十问。问云何于众生中最胜最妙。如文可知。十二尔时已下至胜妙功德以来有八行半经。明文殊领上一百一十问。及叹智首善问。十三佛子菩萨在家已下有一百四十大愿。答前所问。令十信心菩萨常用其心净其身口意行。如文具明。十四最下佛子若诸菩萨有三行经。明依教而行获其胜益。已上以世间有此一百四十种事法。顿翻为一百四十种大愿。用成十信内修行之心。虽是有为之心能成十住。已后五位之内。理智大悲之海。已后入位万行之海。皆由此一百四十大愿胜上缘力之所能成故。若初发心菩萨无此之愿。所修解脱皆成声闻独觉之行。设是菩萨但生净土。无成佛缘。为此教中发心菩萨。毕竟达此有为成其理智如也。

  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明品之宗趣。四明信心退住。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贤首。为依行立菩萨之名依菩萨所说之法及行。立之品名为贤首者。以明信解如来因果普贤五位行门。心行调柔。顺和正直深心正念。乐集善根常念利生。名之为贤。创从凡夫顿彰法界诸佛因果理智一时明现。名之为贤首。此依法主解行立名。此贤首者。乃是于佛果海。文殊普贤行之贤首。为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之首故为贤首品。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

  二释品来意者。为第二会以来五品经。但明十信菩萨所修行法门及一百四十愿等法。此品明十信中所欣修佛果所行行愿功德广大故有此品来也。

  三明品之宗趣者。明已生十信心已得福获益为宗。

  四明信心退住者有二义。一三乘。二一乘。一三乘者。如起信论有三种发心。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一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二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三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又如论云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设求大乘者。根则不定。或进或退。大意自己善根微少依他发心者。或以二乘人教令发心者。为解行不实皆有得有证有舍有取。总住退位。又如论云。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略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顺法性无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顺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菩萨发如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广如论说。计其少分得见法身。即是信满入十住位已上是。三乘发十信满心入十住初发心住以愿力故成佛。二一乘发心者。如此经十信发心。初发心时以初会中如来始成正觉之果。普贤菩萨法界微尘毛孔重重无尽。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他诸佛所得之果。以第二会中普光明殿如来报满之果及行果而自信。入修行金色等。十色世界即明自觉之理。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即明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文殊师利。即明自心智上分别妙慧。与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从此信心已佛名号品。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遍周。四圣谛品。即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遍众生界随界名别。光明觉品。即明如来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无有尽极。令发信心者。以观观之。令心广博如佛境故。菩萨问明品。明十信心菩萨十种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十信心位所发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此贤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于一劫。何况随其解行而已修治。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在十住位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其事所因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不如三乘依猗物故发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后有佛果故发菩提心。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心。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设习气未淳熟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为正信。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无自他性故。以十方诸佛无依住智幻住庄严门等法界虚空界法性恒遍十方。如影对现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体无差别故。十方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响。如是信解当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总是法界。一真法身体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若也身心有所依住。放却依处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无所得。一切语言分别。如空中响应无作缘。任物成声本无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无退转。有所依法而发心者。放却所得所依着处即有退转。是故起信论中。证发心者。多住退位。为有所得可证故。是故乘此不思议乘。一切智无依住乘发菩提心。一往不退。若有退者。只为信心不成故。于佛教法及如来所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又此经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具六神通。由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复闻时不信不入。具如经说。如此品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又如下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倍更难。以过此难信而能。真信决定不退难。又如此经普贤菩萨云。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闻而不信亦能成金刚智种。作如人食少金刚喻。若以远因总不退。若以现成佛因。即是未信之人。

  五随文解义者。于此一品经义分为二。一长科当品。二随文解义。一长科当品者。于此一品中长科为十四段。一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两行颂。是文殊师利请说发菩提心功德分。二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已下有七百一十四行颂。是贤首菩萨答。末后三行半经。明说颂感诸佛许可。三从初善哉仁者应谛听已下八行颂。明发心功德广大难量随力。少说分。为明菩提心不可以边际量故。功德还当如是。故四菩萨发意求菩提已下六行颂。明初发心所因分。五深心信解常清净已下十八行颂。明信三宝增益分。六若常信奉于诸佛已下九十五行颂。明增进修行获果分。七菩萨勤修大悲行已下一百五十一行颂。明菩萨得果行悲教化众生及兴供自在分。八从有胜三昧名安乐已下有一百六十行颂。明放光明因果分。九如是等比光明门已下二十行颂。明光出处及光差别分。十从有胜三昧能出现已下八十一行颂。明三昧自在分。如此同异无碍自在大方网三昧门入出隐现同时自在者。随众生业异所见差别。诸佛得道自在故。随众生业自在故。然如来心无作性。智随影应。无去来性而可取舍。如响应声。喻如水潜流随诸卉木各滋生。喻如春阳生草木。喻如水养鱼龙。喻如地所生草木。喻如火成食。喻如风发生所益众生长短寿生。喻以喻思之。以智照之。执系情亡任真之智。本合如是。为执系故。设得一分出世道果。亦不能为大自在故。十一从一切如来咸共说已下有一百五十八行颂。明举二十喻况说分。十二从第一智慧广大慧已下有十四行颂。明信佛智慧自欲同智难信分。十三从十刹尘数众生所已下有四行颂。明信乐诵持得福分。十四时贤首菩萨已下三行半经。明贤首菩萨所说法门威感十方诸佛摩顶许可分。二随文解义者。文自具明。不烦更释。幽隐难知者。方可解之。已前总明以果成信竟入真实证。如下升帝释天宫说十住法门。是此一会升须弥山顶品是序分。余五品经正说分。至明法品末后动地雨华。是流通分。

  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经。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

  将释此品。义分为三。一释品来意。二以处表法。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明前于普光明殿人间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终。此妙峰之顶。明从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进故。此品须来。

  二以处表法者。明此山于七重金轮围山。七重大海之内。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纵广亦尔。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颇梨。北面玛瑙。上有四埵。埵有八部天众。四八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顶。天帝释在其上居宝宫殿。通为帝释天。三十三天。总以帝释为主。释有四名。一名天帝释。二名憍尸迦。三名释提桓因。四名因陀罗。大意名能主。为能为诸天作主故。此妙峰山四宝合成。诸天宝宫殿在上庄严故。为妙峰山。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广量金翅鸟两翼相去三十三千六万里。此经无文未知何教所说。峻疾能飞一鼓翼万万九千里。七日七夜方至其顶。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崒然高耸。非以手足攀揽之所能蹬。为表此十住法门创生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不可以有为生灭寻思观察及多闻心想攀揽所得故。以将妙峰山用况表之。令后人仿学。山者高胜义故。此像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是出世高胜义故。妙峰山者。不动义。诸天所居妙乐义庄严义。像此位菩萨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动。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平等理与法身合。忽然妙慧从此定生。无始无明总无所得。住佛妙慧都无所依。得法妙乐智慧庄严。出过情见。诸佛所说解脱微妙经典无不解了。为生在如来智慧家故。三界无明一时顿尽。唯有习气烦恼渐渐以法治之。如下十住品云。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故。又如初发心功德品云。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乃至振动一切世界。及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等。如文广明。不可同于三乘方便教说地前三贤菩萨得折伏现行无明初地见道。为此经法教门依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而发心故。以乘如来一切智乘而发心故。于此十住位中能与如来同智慧故。不同三乘但将三空观且折伏现行。于此经中发心之者。从佛不动智而发菩提心。设有余习还以无依住智治之。还是本智。不伏不断为本寂用自在故。无体可断故。无可伏故。设修三昧任性净故。亦无取摄亦不伏捺故。任自净故。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亦无取舍故。如是任法调治习气使称理智。令惯习增明。如佛愿行而随事世间。成长大悲不出不没故。以心境一真无出没故。是故经中以阿修罗王等表之。处大海而不出不没等喻。

  问曰。何故不升四天王宫。而超至帝释。

  答曰。为四天在妙峰山半傍住。非是可表升法顶至相尽处现智慧庄严住不退故。善财童子。于妙峰山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同此位故。准例可知。以超情尘之迹。以山表之。非要蹬山也。以入如来智慧。于众中堪为主导故。非要帝释也。

  三随文释义中。义分为三。一长科一品。二明如来身行遍周等印。如下文经云。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中悉亦如是。明十方一切妙峰山总见如来升妙峰山顶。三随文释义。一长科一品者。于此品中长科为十段。一从尔时已下三行经。明佛神力普现十方。二尔时已下一行半经。明佛不离菩提树下而升帝释天宫。三时天帝已下可七行经。明帝释遥见佛来严殿敷座。四曲躬合掌已下两行经。明帝释请佛入殿。五尔时世尊已下三句经。是如来受请入殿。六十方一切世界已下三句经。是结十方普会同此。七尔时帝释已下可一行半经。明佛神力乐音自息。八即自忆念已下四句。明帝释自念过去善根说颂叹佛来此。九如此世界中已下两行半经。都结此处以偈叹佛。十方同然。十尔时已下可两行经。明如来处座而坐其殿广博宽容。并结十方同此。三随文释义者。云不离菩提树者。明菩提体无去来远近处所可离可到故。又如来智身无表里体遍周故。又法界非大小毫刹相容故。又心境无二相无中边方所故。又诸法无自性一多恒圆满故。帝释遥见佛来者有二义。一事。二表法。一事者。为如来于无去来性示去来之相故言遥见。二表法者。明帝释示同未悟不见如来智身遍周与心一体故言遥见佛来。故又信解为遥见自心入位为佛来。帝释即以神力庄严此殿者。亦有二义。一事。二表法。其事可知。二表法者。自加行也。安置普光明师子之座者。亦有二义。一约位置座。二约帝释自德根堪。一约位置座者。约此十住位中法位也。为十住中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于一切法自在无畏故。置此座故。如十行位中。于夜摩宫中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此约行位在一切生死具大悲行。万行以理智体得无染故。以是义故。以莲华为座体。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照万法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此十住中安置其座。十千层级十行中化作百万层级师子之座。为十住位中初始入位。明须弥之上犹连地居。明心有所得从信创会见法之执。以此义故。师子座须有安置。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约十住位中理智妙慧功成。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又约行从空而立。还约位在夜摩空居之天。云座十千层级。又百万层级。及帝释天宫夜摩天宫。总明随位升进行相。若也正入法智慧流。不出毫尘。遍诸刹海其座。乃至十回向十地高下严饰各各随位不同。准例知之。其座上庄严皆十千者。明万行报得故。如十千金网者。约能以教行之网漉众生之果报故。十千种帐者。明养育义。以于一切处为佛为天为大力士之神拥护养育众生行之果报所得故。十千种盖者。是大悲义。以大悲心覆养一切众生之果报所得故。十千缯绮者。以一行中行无尽差别行一言音中具差别教。皆明白可观之果也。十千珠璎者。明万行普周庄严智境化利众生无休息之果所得故。一一尘中皆有无尽普贤身者是也。十千衣服者。是于一切生死海柔和善忍覆育含生之果故。十千天子者。明能行万行之人。十千梵王者。明于行中智慧自在故。十千光明照曜者。明智慧照曜能破自他迷闇长夜令大明故。已上皆是举此位之果德。用成庄严。令发心入位菩萨识果行因无疑惑故。从曲躬已下。明帝释于如来致敬。请佛入宫。明行谦行也。如来受请。明从信入住。如文可知。最下明帝释得宿念力于过去佛所种善根。说颂叹佛者。明以三昧力自见身心体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故。已下十佛是当位之功用今古也。于说颂中有二十行颂。两行一颂。初两行颂叹迦葉佛。具云迦葉波。此云饮光。此是其姓。亦以身光殊特能饮诸天子及日月等光皆悉不现故。次两行叹拘那牟尼佛。正云迦那牟尼。言拘那者。此云金也。牟尼者佛也。以金色为号。次两行叹迦罗鸠驮。具云迦罗鸠村驮佛。此云所应断已断。次两行叹毗舍浮佛。此云遍一切自在。次两行叹尸弃佛。正云式弃那。此云持髻。或曰有发。次两行叹毗婆尸佛。此云净观。或曰胜观。或曰种种观。次两行叹弗沙佛。正云劲沙。此云增盛。次两行叹提舍佛。正云底沙。此云说法度人。次两行叹波头摩华佛。正云钵特忙。此云赤莲华也。次两行叹然灯如来。前之三佛是此今贤劫中佛。后之七佛是前劫之中佛。以明创入十住之门古今法则相。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入此位者。会同不别故。言吉祥者。叹此山顶是福善之处故。明升进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动如山王。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第九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经。于中义分为四。一举此世界叹佛功德。二总举十方同然。三尔时已下明如来入殿升座而坐。四明其殿忽然广博普容诸天住处。此明约如来无自他之德合然令大众得见。以明令大众入位同。此已上释升须弥顶品竟。大约以明以三昧力正入定时身心荡然称法界性无表里光明朗彻是忽然广博义。亦是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义。智慧现前是佛来义。一一如是会理修行。不可但逐名也。

  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都会此十住六品经意。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个菩萨。各以自当位随位进修之法。还自以偈赞之。令信终菩萨仿之悟入故。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俱会古今之佛。自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已创升须弥帝释以偈叹佛。此品明十住位当位菩萨将当位法门以偈赞之。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有此品须来。初叹过去佛。次叹今现在佛。未来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是故经中不云未来。十佛是过去佛。卢舍那是现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来佛。

  三都会此十住六品经意者。一升须弥顶品。明信终升进。二须弥顶上偈赞品。明偈赞当位之法劝修升进之理。三十住品。明当位所行之行。四梵行品。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五发心功德品。明于十住之中发心所得功德之量。六明法品。即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

  四随文释义中复分为二。一长科一品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一品经意者。义分为十一段。一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有十九行半经。明佛以神力令众来集分。二从法慧菩萨承威说颂已下。有十行颂。是明法慧菩萨叹佛放光集众分。三尔时已下。明一切慧承威说。十行颂。明叹无相法为真实。四尔时已下。明胜慧菩萨说十行颂。叹凡夫迷五蕴之真性。由人说之方了。五尔时功德慧说十行颂。明妄取诸法真实之相。六尔时精进慧说十行颂。叹诸法自体无见妄见迷真。七尔时善慧菩萨说十行颂。叹无众生可尽法非有无二见。八尔时智慧菩萨说十行颂。叹言说不能及真。九尔时真实慧菩萨说十行颂。叹诸法无合散性。十尔时无上慧说十行颂。叹佛所得法体无分别不属名数。十一尔时坚慧说十行颂。叹佛大悲出兴利益。已上十菩萨各说十行颂。和会入位法令身心诸计皆无所依。离于偏执住佛所住。又从初菩萨来集分中。十九行半经复分为七段。一从尔时佛神力故五行半经明菩萨来集。二所从来土已下三行半经。明菩萨世界之名。三各于佛所净修梵行已下三行经。明本所事佛。四是诸菩萨至佛所已下两行经。明菩萨来已化座而坐。五如此世界中已下两行经。明结十方世界菩萨同然。六尔时世尊已下两行半经。佛足指端放光普照一切处帝释宫殿。十信足轮下放光。此十住中足指端放光。明位胜进。十行足趺。十回向膝上。十地眉间毫中放光。此表法位升进故。还是第一会中现相品所放眉间之光。以果成信。入位之光。足指光者。明入此住位身心智慧宫殿。表入圣之初故是指端放光也。七尔时已下一行经。明法慧菩萨说颂叹佛。余义随文可知。约科文之意即悉其意。如初菩萨来集共世界名并本所事佛。总都会配当行及法门因果。始可得见其意况。从法慧菩萨。是此位中所修行之人。约所得如来智慧立名。世界名因陀罗华。是所修之法。殊特月佛是初发心住位中约法所修之果。云因陀罗者。此云能主也。华者是开敷感果义为。此十住中初发心菩萨。即能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故。世界名能主。以能示现主导一切众生故。以其行华能开敷自他智慧果故。经云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同名法慧菩萨俱者。明智慧解行了悟遍知是境界故。以达自心一切总尔故。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此明唯应度者。自迷解故。智慧遍故。云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明迷云国土之外解云来。但以迷无明闇障广多。以比之世界尘数。悟之解行广多故亦比之。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是故此经下文云有三千大千世界量等经卷内小众生身中。是其义也。佛号殊特月者。殊者胜也。特者奇也。月者清凉也。明入此位菩萨此生住如来智慧家时无始无明烦恼炎热恶道炽然一时顿灭。唯有如来智慧朗然清凉如月故。明此位菩萨创始入真以能破烦恼惑热处立自己佛果之名。以次十行十回向随位进升。菩萨名。佛世界名。各各随位差别。十行中佛果名号下名悉同名之为眼为知。根利众生处立名。十回向中佛果名号上名悉同名之为妙。为于生死中利众生之妙用自在故。至位方明。又云十方诸来法慧等十菩萨众各于佛所净修梵行者。明各于自心法身智慧能净烦恼清凉如月处。名为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梵者净也。以明此位菩萨妙慧现前诸行体自净故。为法性智慧任法运为体无生灭故。明以体无生灭处以标自心佛果故。是故有发心之士。应当如是以方便无作无思任性之定而自显发自心无性佛智慧门。即能于烦恼无所染污。便即名之殊特月佛。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者。此法慧菩萨是东方之位。明入位之首破闇之初。如日初出东方能破闇故。以智慧明能破自他无始长夜之迷闇故。是故佛果名之殊特月佛。以初发心已为天人师。以是世界名能主华。其化所作之座名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者。是佛果座也。明毗卢者光也。遮那者遍也。明遍坐无始一切无明烦恼以化作一切大智慧光明藏。遍照一切心境。化成法界自在解脱之门。师子者。得无畏也。已上总依主释。结跏趺坐者。会妄想而为真智慧故。故为结跏趺坐。此十住位中。十个菩萨。同于善财童子。于妙峰山顶上。初入信之后。入十住之初。德云比丘下至慈行童女法门。相似文殊师利菩萨。以明初发信心。以此经中圆会教行使令后学者令易解故。但说其教不着能行之人难解了故。以是义故。初会举佛果神天。示入法而劝修。以明一一皆同佛知见。第二会劝生信解以不动智佛。以成信门。次说入位进修之教。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门。法界品末举善财童子。是能行五位行者。以教行具彰令易解故。若不如是。虽见教法在行由迷。是故于此一部之经因果理智教行人士一一具彰也。令修道者仿学不谬故。此十住入真见道之初心。与后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为正觉之果故。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十子以初生为长。

  第二菩萨名一切慧世界名波头摩华。佛号无尽月。于此义中义分为五。一释菩萨名。二释世界名。三释随位进修佛果之号。四释其座体。五定其所来方面。一释菩萨名者所以名一切慧。以随位进修中达一切法无体无性非迷执故。此当第二治地住。修戒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一切法无体无性非染非净。以为戒体故。如此十住位净行品是。其戒体。二释世界名者。所以世界名波头摩华。此云赤莲华也。为表戒相无染处世赫奕开敷庄严万行感果可观义也。三释随位进修佛果之号者。佛号无尽月。为菩萨名一切慧。佛果还号无尽月。明因果相似故。即明一切慧是修行得一切佛智慧之人世界是所修之法佛果是治地住中所得之果。明能清凉一切烦恼故。四座体如前已释。五定其所来方面者。是南方之众也。为表南方是离位。是虚无义。是文章义。是赤色赫奕义。如日正南照万像面圆明义。是故菩萨名一切慧。世界名赤莲华。佛号无尽月。此是善财童子见海云比丘。见佛说普眼经。以义思之。自当明矣。

  第三胜慧菩萨义分为四。一明菩萨名。二明所居国土。三明随位佛果之号。四明从所来方。一明菩萨名者。所以名胜慧。为明随位进修更明净故。不移一法。胜前位故。二明世界名者。所以名宝华世界。此明忍波罗蜜以得一切诸佛之智慧以道体而能行忍行。华者行也。明以忍行庄严智慧法身。三明佛果之号。所以佛号不动月者。以得理成行达心境而无可动故。明能堪忍也。月者清凉义。四明从所来方者。是西方之众。以西方为秋为杀。为苦谛。以慈悲位在中。如十回向中善财见观音在金刚山之西。为明金为杀位以表众苦之处以修其慈忍。以是义故。菩萨名胜慧。世界名宝华。佛号不动月总明得法成忍之力用胜故。此是宝华义。此是修行住对治法也。此是善财见善住比丘得无碍法门。以能忍故。

  第四菩萨名功德慧。于此义中分之为四。一明菩萨名。二明世界名。三明佛果之号。四明从所来方。一明菩萨名者。云何名功德慧。此位修精进波罗蜜。勤行利物广。益众生故。招多功德。以立其名。二明世界名者。所以名优钵罗华。此云青莲华。诸色莲华此华最胜。为明诸行之中精进最胜故。以此华为所居法体故。一切万行以此为功。三明佛果之号。所以名为风月者。为明精进波罗蜜离慢无懈一念成佛速疾如风。又明精勤观照定慧如风。能消染净无明尘垢。香臭悉吹如风。能清净故。四明所从来方者。是北方之众。北方者是坎位。是黑是愚。是世间崄盗之义。又为师为君之位。以是义故。以精进波罗蜜勤修利益之行。破迷离闇速令成佛。是故菩萨号功德慧。世界名青莲华。佛果号之为风月也。以风能净诸垢故。此已上生贵住中对治法门故。此当善财第四善知识弥伽长者说轮字法门。了俗谛法而令愚黑者得出世乐故。

  第五菩萨名精进慧。于此义中四义如前。一所以名精进慧者。明此位是具足方便住精进勤修习方便定门。以彰深智慧故。以立其名。有一行之中具无量行故。于定位起精进之名。精进之上起功德之名。以明诸行参用一行具无量行故。二世界名金刚华者。以法性为禅体起妙慧简择正邪。无不坏是金刚义故。华者行也。以明定慧能简择之妙用故。三佛果名水月者。为定体能净能清凉能现万像如水故。四明所从来方者。是东北方之众。东北方者是艮位也。为山为石。为门阙。为童蒙。为初明。为高显。为寂静。为止。以明定体遍与诸位诸行修进启蒙发明清凉惑热进修始终之本末故为艮。为岁始年终之本末故。为初明。为止。菩萨名精进慧。世界名金刚华。佛号为水月。此是善财第五善知识解脱长者主禅门。于其身中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总在身中。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总在身中。明禅体用遍故。

  第六善慧菩萨。四义如前。一明菩萨名者。明此正心住修般若波罗蜜智慧门故。菩萨名善慧。二妙香华世界者。以明妙用智慧之香华开敷自他佛果。明智慧说教是香华义故。三佛号解脱月者。明妙慧分别心境解脱故。四明所从来方者。此是东南方之众。东南方是巽位。巽为风教。为言说。以像此位以智慧善说妙法教化众生令解脱故。是故菩萨名善慧。世界名妙香华。佛号解脱月。此当善财第六海幢比丘。身心寂然离出入息。身出化身遍法界故。明寂用自在得寂灭神通。

  第七菩萨名智慧。四义如前。一明菩萨名智慧者。此第七不退住是成大慈悲门。以智慧成满方能随俗善入生死。以此为名。二世界名悦意华者。以有智慧在于生死随顺六道同事利生知根悦俗皆令得入法悦无忧故。名悦意华。三佛号无上月者。明诸行之中慈悲为首。为济利众生为最胜故。故号之名无上月。四所从来方者。西南方也。是坤位。为信顺。为母为地为众。明方便波罗蜜以大悲为母。入于一切众生生死之地。同一切众生之利而教化之令信顺入正法故。是故菩萨名智慧。世界名悦意华。佛号为无上月。此当善财第七善知识休舍优婆夷。此云满愿。以大慈悲行满众生愿故。像此方西南为母义。表悲位故。

  第八真实慧菩萨。四义如前。一明菩萨名者。以此第八童真住中行愿波罗蜜以真实智慧不谬误众生故。二明世界名者。世界名阿卢那华。此云红莲华。此华赤白分明。是其红色为此位。是第八住智增位。明以大智随愿行悲令智悲圆满如红莲华赤白分明。白表智赤表悲故。世界名红莲华。表随真智处生死而无染。如莲华处水赤白开敷而可观故。三明佛号星宿月者。为此位真智朗明知根器而了差别故。佛号为星宿月。表了众生差别根性分明也。四明所从来方者。是西北方为干为父。为坚刚。为天为圆。白净能现众色。咸处其中。以是义故。菩萨名真实慧。世界名红莲华。佛号星宿月。总明大智圆明能现众生根器差别如天现像品物分明。此当善财第八善知识仙人毗目瞿沙。此云出声可畏。明真智圆明出语众邪可畏。仙人者。为表此位智增无染故。又表得智同邪见故。

  第九无上慧菩萨。四义如前。一明菩萨名者。以此位是力波罗蜜法王子住处善说法故。名无上慧。二明世界名者。所以世界名那罗陀华。那罗者此云人也。陀云为持。为此华香洁殊妙人持带佩。表此位菩萨以善说妙法殊妙闻之者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人皆持颂带佩故。世界名那罗陀华。三明佛号清净月者。为此位菩萨善说法故。为大法师能净自他烦恼故。佛号清净月。四所从来方者。是下方之众。明下方是金刚是水是风轮能持世间故。表此位菩萨善说妙法能持世间轨度法则令人仿学。是故菩萨名无上慧。世界名那罗陀华。佛号清净月。此位同善财见胜热婆罗门。升刀山入火聚。随诸天人所来见者。皆得道而去。此明菩萨智满同邪摄诸异道令入正见。

  第十坚固慧菩萨。四义如前。一明所以菩萨名坚固慧者。以此位是灌顶住行智波罗蜜。能坚固利益一切众生。以为其名。二世界名虚空华者。以智慧日照明世间及出世间总无依住。以此为名。三明所以佛号明了月者。以此位大智圆明普照世间无不明了。以此为名。四所从来方者。是上方之众。上方者为虚空。为日月星辰。表大智无依不依空有明鉴万像如日月星辰。此位是善财童子见师子幢王女名慈行童女。师子幢王女者。明智悲圆满。以此十住一终已生在佛家会融十法悲智一终圆满也。以从初住创生佛家。修智行悲。即王女慈行。十地修悲已满。于十一地初以悲行智。即佛母摩耶。幻生诸佛。是大智。母是大悲。广意至文方悉明。如下十段颂文。随文可知。一依如前科文释过。已上菩萨名。世界名。十个佛果。总是此十住之中随位进修因果之号。约随方而表法。约入法而成名。如上配之可知。

  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明品之宗趣。四都会断惑次第。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说十种住门名为十住品。

  二释品来意者。为前品是偈赞劝修之门。此品明正举修行十住之行。是故此品须来。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住永不退还故。名之为住。

  三明品之宗趣者。明此品说十种住二十种进修因果为正宗。又住佛所住以为正宗。明此十住位中各有两种因果。各各当住之中。初举十法。是欣趣增上之缘。后举十法。是当住之内修学之果。如文具明。

  四都会断惑次第者。如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此三种住中。明总修出世间心破诸世间烦恼缠缚。其世间烦恼如善财所颂。根本烦恼有十。随烦恼总有六。其十种根本烦恼者。一欲。二色。三无色。此是三界根本所缚处。四憍慢。五诸趣。六爱。七愚痴。八贪。九恚。十心魔王。为十。又随烦恼总有六者。一谄。二诳。三疑惑。四悭。五嫉。六憍盈。善财颂曰。三有为城郭。憍慢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池堑。愚痴为闇覆。贪恚火炽然。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贪爱为徽缠。谄诳为辔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诸邪道。悭嫉憍盈故。入于三恶道。此约内心所趣。不约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内心成智。诸见自是解脱。以一乘教体但约悟无明而成大智用诸见而作自在。以此不论五见。如十信位。文殊师利问法首菩萨有十一种烦恼。云何为十一。一贪。二嗔。三愚痴。四慢。五覆。六忿。七恨。八嫉。九悭。十诳。十一谄。如般若经中五蕴十二缘等。如上烦恼以十住中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此三住。一时顿成根本智慧。即如善财于妙峰山上见德云比丘。得诸佛智慧光明门。即除已上世间诸烦恼障。以成佛智慧光明故。如善财妙峰山上信眼明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此是初发心住。第二海门国见海云比丘。除心境迷真作十二缘生。障令无障。故即见海中有佛出现说普眼经。明见自他十二缘生成大智海。是佛义故心境。总是经故。明前得佛智慧观十二缘生成大智海心境普周自在遍故。此是治地住。以十二缘生治令成如来智地故。第三海岸国见善住比丘。除心境不明净障。得菩萨无碍解脱门。能见一切众生根器业行死此生彼。悉皆明见。此是修行住。于此三种住中。明得出缠心自在故。总以十信心。自信一切三界分别无明是根本不动智佛。于初发心住中。以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契会悟入十住初心。以随位进修中安立五十个佛果次第法门方便。皆不动智以为根本。已上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明得十住中出缠心胜。是故善财三善知识。皆是比丘。明离缠解脱。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第四生贵住。明对治世间法则及生死烦阓不自在障令自在故。即如善财于市肆之上见弥伽长者说轮字经。即表生死市廛闹而常寂。于一一字犹如车轮。一多圆满互体相成。又如帝释宝网互为缘起。映彻重重。一字之中有无尽字句。为世间名句文身。引诸未学以成教轨。即俗士弥伽以成其行。为令得出世心。后须明世间静乱缘起生死之性万法无生无灭。及世间名字义理一切众生语言互相成就。如古者伏义之类是也。第五具足方便住。对治真俗身边二见。令大智境界不自在障故。如善财见解脱长者入三昧。名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海。清净庄严总在身中。即明一切众生身总含无边佛刹体相无碍。为明真俗色相皆如光影互相容故。无中边故。欲令六十二见无边诸见性解脱故。第六正心住。对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即如善财见海幢比丘。于经行地侧结跏趺坐。离出入息无别思觉。于其身上各随身分。皆出化身如云广覆。周遍十方随应所见。此明寂用无碍故。已上总明世间出世间和会皆解脱故。如是已后四波罗蜜。入俗行悲令自在故。第七不退住。治大慈大悲同行摄生不圆满自在障。令圆满故。即如善财于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谓善财言。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常居此园。明大悲位中行方便波罗蜜。同于八万四千。不可说一切众生烦恼。总共同事教化利益。经云。其余众生住此园者。亦皆普得不退转位。明能行悲智行者悉同此也。第八童真住。对治处缠同事世间余习智不清净障。令清净故。即如善财见毗目瞿沙仙人。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休舍优婆夷与仙人住处名同。俱是海潮处者。明此悲智一体染而不污。若随悲修智。犹有习气染境之心。即此第七第八两位和会一终是也。若也随智行慈无有染习。即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是。可以思之得见其意。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即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以蹬刀山。入于火聚。行苦行时。随天龙神人及非人来者无不获益而已。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清净障。令得清净故。即如善财见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王者智自在故。女者表随悲同事无染习故。明智满从悲处世间故。即同事而无习气故。已上十种对治。皆一念心上初发心时一行之中一时之内无前后际。对治十种障法成一法心一智慧。一行之中十十无尽法门。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以法事之中。具此十种无尽法门同别一多自在故。以此十种对治一时令惯习自在故。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祇之外。以自心根本无明分别之种。便成不动智佛。以法界体用。以为信进悟入之门。从信及入位进修。乃至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总不离本不动智佛。不离一时一念一法一行上。而有无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界微尘数法门。何以故。为从法界及根本不动智上为信进悟入故。法合如然故。如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一生以取佛果。法界无性。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请有信者。应如是知。如今成佛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一时成佛。以法界智体无别时故。如一渧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无新旧水故。故去情方见。非识心知。如三乘中。十住菩萨。犹受三界分段生死分。学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十行菩萨。分作法空观修自利利他行。对治声闻自利障。十回向菩萨。作法空观。成起大悲愿力垂形六道教化众生。对治独觉自度障。此明三乘中三十心菩萨对治地前三种障。但除正使未除习气。十地菩萨断其余习。如初地菩萨。见自身真如佛性故。名见道位。从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不假功用任运至佛果故。又如三乘中。十二住地。一种性住。十解行是。二解行住。十回向是。三欢喜住。初地是。四增上戒住。二地是。五增上意住。三地是。六道品相应增上慧住。四地是。七谛相应增上慧住。五地是。八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六地是。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七地是。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八地是。十一无碍慧住。九地是。十二最上菩萨住。十地是。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又望胜鬘经。罗汉辟支佛净土菩萨总是伏忍。以空观现行十使不起。为不识无明住地烦恼。故名不识。云何名断烦恼。但伏现行不起。得三种意生身。受三界外变易生死。如是菩萨为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福德神通并服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门故。是门外三车仍在草庵声闻辟支佛三乘菩萨。不同其德出三界行六神通。名相似。六波罗蜜功德果报不同故。如是三乘六通菩萨等。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闻不信。如此经云。设有菩萨经无量亿那由他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犹不闻此华严经典。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复闻时不入。如法华亦然。如三乘中三种意生身者。一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法意生身。二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三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欲广引云云自有三乘教自明。约会对治如是。如此一乘教。都无如上三乘之趣。以为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云何为会缘。有三种缘。一会苦缘。遇苦方能发心。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生死无常方始求真。三见佛及一乘菩萨而求能发心。求佛种智。以会三缘。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三乘同然。为意乐浅深各别。以因本智上而生信心。约本智而为悟入。以不离本智故。于初发心住即五位齐周。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门进修轨度。如王宝印一印无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法门。是故经言。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境界不可说。以是义故。以自心根本无明体用。而见不动智与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以是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故。才发心时即于十方现身成佛。如初发心功德品自明。以是义故。于此十住位中入初发心住者。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即五位通修。以初住及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但明生熟惯习胜劣。安立住地之名。为智体之中非三世情摄故。一如龙女一刹那之际已具三生普贤行满佛果亦就。如文殊师利菩萨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此教约实法。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设以愿力成行。还以约实成佛。不说以愿力暂成故。是故当知从十住中初入位菩萨即五位通修。为十住行相通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故如十住中七八两住。还修悲智。九住中是法师位。中悲智圆满。如是五位行相相似故。如善财十住中善知识。一一智慧境界皆悉无极。但为约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无尽。须当安立五位行门。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是故起信进修行者。于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远近延促之见。违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识故。随相转故。此会第四断惑次第竟。如此五位断惑次第。如空无时。如圆镜顿照。如摩尼宝能同众色。如一渧之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无三世之一时故。

  五随文释义者。长科为六段。第一从尔时法慧菩萨已下至彼菩萨住我今当说。此一段经有十九行半经。明法慧菩萨入定诸佛加持分。第二从出定后。明正说十种住名目分。第三有十法。明正说发心之因分。第四有十法。明初发心所缘如来十种胜智分。第五明说教威感大地震动分。第六明以偈叹法分。第一从法慧菩萨入定诸佛加持分中于中大意有十。一释菩萨名。二明入三昧之意。三明三昧之力。四明十方佛来现其前与法慧同号。五明十方佛与力共加。六明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使然。七明法慧菩萨自善根力能入三昧。八明入定因缘。九明十方诸佛与智。十明法慧出定演说十种住门。一释菩萨名者。如十信位中菩萨名者下名悉同。名之为首。为明信心以信为首。此十住位中。已生诸佛智慧家故。下名悉同。名之为慧。明入圣法流中得佛智慧同佛知见善简正邪契会正法。名之法慧也。自己不能同诸佛智慧知见者。自邪未明焉能简他邪见也。是故此位能同一切诸佛知见故。得一切同名法慧佛而现其前。以为印信定其诠表也。以与十方诸佛智慧同故。二明入三昧之意者。如十信位中。且以生灭心。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便即信为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未有方便三昧合其体用故。是故十信位中十个世界。皆名为色。为十信未入法性之流以生灭心而信解故。故十个世界名之为色。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无沉掉心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故。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闻解信入。次以无思契同。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须入三昧。以净攀缘染习力故无作真智方明现故。以是义故须入三昧。三者云正。昧云定也。总云正定。正定者无沉掉也。无思所觉境也。亦无摄持伏灭心也。无欣无厌。任性无思。任理不作。智自明矣。是名方便。是名无量。以净无量妄想故。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故名无量方便三昧。三者正也。昧之云定。明情识昧正智自明。如色无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声闻缘觉三昧。修厌患观而对治。乐观空而灭悲智。以寂灭为乐。权教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无出没故。以此义故。此方便三昧者。为一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五欲情生。以不造作心现本智故。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名为方便。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譬如以水精宝能清浊水。为珠净缘现本净水。非是珠能作得净水。方便三昧亦复如是。为以万法无作本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但人天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处所。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于此华严一乘法门。以无住无作任性法门。所有其生无依智无依止心。约智生身称真法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然其体相无有去来。然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于此经所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总是任理智之运。为非有修欣厌之法也。三明三昧之力者。其力有五。一定体能净欲遍周力。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家力。一定体能净欲遍周力者。为以此无作定体而能净诸欲。忘心身同于虚空无表里。遍周虚空法界故。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为无作用定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以修无作定为方便。佛智自然智便现故。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者。为以无作定显得自法身智身无作白净无垢与一切诸佛法身智慧合故。是故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法慧。而现其前。以智慧契会同佛知见故。是故皆佛号与自己同名为法慧。云十方各千佛刹微尘为数量者。为明随位进修智慧遍周升降之数。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尘。十回向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以彰智慧升进。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恼。为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者。诸佛加持有七。一同名号加持。令不疑故。二言赞加持。令入位者心安隐故。三毗卢遮那师弟加持。彰本愿故。四神力加持。与本师会同本神智慧故。五自善根力加持。以自修方便定显本智慧故。六得十方同号佛皆与十种智力加持。以说法同诸如来辩无碍故。七得十方同号诸佛手摩其顶加持。明至佛知见之顶许可不谬故。有是七种加持也。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家力者。为以无作定体显本智慧同诸如来解脱智慧故。第二从出定后。明正说十种住名目分者。于此分中义分。为三段。第一有十法明正说发心因。即是见佛身色端严。或闻教诫等是。第二有十法。明初发心住所缘如来十种胜智。并取此位十法。至下十住之终。总有二百个法门。共成十住之位。一一住内皆有二十个法门。十法以成当位之门。十法以为升进之行。经文自具不烦更释。第三约知分剂以行行之。第五明说教威感大地震动。从此段中科为七段。一明大地六种十八相动。二明天雨十种供养。三明总结十方同说。四明十方威感远近。五明十方同号菩萨咸来作证。六明十方佛果名妙法。此明从妙慧而说此法。七明法慧承威说颂。第七明承威说颂者。于此段中总有二百行颂。以叹十住位中二百个法门。文自具足。不烦更释也。如灌顶住者。如将净水从顶而灌遍身而下如此位菩萨。以法界智无中边体等虚空界。以对现一切众生宜应现前身一时等雨法雨无不灌注故。故名灌顶住。亦为登此位时。十方诸佛手灌其顶。亦名灌顶住。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云梵行品。梵者此云净也。以其净行利众生故。常居世间行一切行。化利众生。无行可得。则无行不净。是故名为梵行也。又约能问之主。名曰正念。无念之念。名为正念。随行无念。名为正念。行念总无。以斯益物名第一义天。以天有慈名为天子。又约能说之人。名为法慧。随行无念名之为法。以法简情名之为慧。起情乖理名无法慧。达理情亡名为法慧。今约能问之主所说法人及所说法。总名净行品者。均分理教义。

  二释品来意者。前品明住佛无所住之门故。还行无行之行。是故此品须来。无住之住名为佛住。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名为净行。是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科此一品经。约作七门分别。第一尔时已下三行。是正念天子所请分。第二法慧菩萨已下。至佛法僧戒可两行半经正举十法。以为所观之缘。第三应如是观已下。至如是观已。有二十六行半经。是正行观法。第四从于身无所取已下。至名为清净梵行。于中可有十行经。通观三世及身受想行识佛法悉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分。第五复应修习十种法已下。至永断习气智。于中可三行半经。正举如来十种智力令修习分。第六于如来十力已下。至不求果报。于中可三行经。劝修十力有迷咨问并起大悲分。第七了知境界已下。可四行半经。明了法如幻观终获益成佛分。如是依如上观行令身口意业佛法僧戒色受想行识身边二见三世远近总无。又令能观所观心。总无不沈不掉。不生不灭。任理无思。如来十种智力因斯而现。夫佛智非沈。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智现一体非遥也。智现报障。都亡十方廓然自在。处尘不为小周空不为广穷其迹也。十方无纤毫之踪兴其用也。不出刹那之际。法身遍周等虚空而无尽。若存其有即一切刹海现色像重重。若致其无万境不可窥。其体以不思不为而知。众法。将不造不作而办。大功。非生死变其志。非苦乐移其性。若非神之称理者。不可以情想。知不可以灭心得。以此如来设净行之教。观法尽也。正法当兴。诸见亡也。佛智方起。是知见亡智应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沉沦迷流永劫。更欲解其上义虑将言丰障理以乱后学之心。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小自然恰中。如一百四十愿名净行者十信位愿中以成世间。知见万法以为净行。此十住位中。以行体无为。名为净行。以此净行用成智用。自在。此净行品成十住中初发心之佛果然。亦为已后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作佛果故。从此无性之行行清净故。一切诸行皆清净故。诸行净即智慧净。智慧净故其心净。心净即诸法净。诸法净故名法界净。法界净即其众生净。众生净即佛国土净。行此法平等者。名为净行也。

  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虚空但明无相之大。一切刹尘但明形碍之广焉。能对其菩提心之福智之境。其智也。于刹那之际满十方。现身如云状。因陀罗网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说等众生。教门如雨。洒众生心得清净乐。尔其福也。妙相庄严与华藏而同其体。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无尽劫海。在刹那之中延促相似。如一小流入大海中与大海等。以水体不别故。如初发心菩萨才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故。为初入与究竟时无延促。又智慧一故为誓度众生悉令成佛。志愿等故。又如十方世界尽末为尘。一一尘中。有无量佛刹无量众生。如菩提心大智慧身。于一刹那际等一切刹尘。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时等遍。但以智慧力故。法如是故。智遍周故。亦不作神通变化之想。初发心菩萨志乐广大。与佛界众生界等无限量故。故今此品所叹初发菩提心。以十种功德广大难量无比不可喻。于此佛果根本不动大智不思议法界乘而发心者。如轮王大子初生之时具足王相。如师子王之子威势与父相似体不异故。如初发菩提心菩萨。初生如来智慧种性家时。智慧所知不异佛故。三世时劫无延促见不异佛故。志乐广大教化众生不异佛故。从初发心乘如来一切智乘。不出刹那际成等正觉。教化众生不异佛故。设于三乘顺世情教说三祇劫而成佛者。毕竟回心入此一切智境界乘。方得成佛。如法华经。即是所回三乘入一切智境界之教。如龙女一刹那际三生成佛者是也。一切众生总须悟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方便之言。以法如是故。如此品下文云。初发心菩萨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乃至示现成佛等。广如此品下文所说。此品之内长行总有四十段经意也。颂有二百四十二行。以叹初发心菩萨之功德。其文如下。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初发心功德品者。创始发心见无古今。名之为初。无心智应。名之为发。身边见尽。名之为心。不为而成大果。名之为功。但化利一切不欣来报。自获无边妙相庄严故。名之为德。又福智遍周。名之为功。事无不达。名之为德。品者均分义。二释品来意者。前品说有净行之功。此品所明净行之中无边功德。是故此品须来。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二门。第一长科经意。第二随文解说。第一长科经意者。从初尔时已下至品末已来。长科为四十段。一尔时已下。至其量几何有一行半经。是天帝请说发心功德分。二法慧菩萨言已下。至而为汝说可三行半经。明初发心功德甚深十种难知许说分。三佛子已下。至无能量者可有五行经。明一人所供十方各一阿僧祇世界众生。并令净持五戒且举功德广大难量分。四法慧菩萨已下。至亦不及一有五行经。明将前所有广多供养功德不可比对初发心功德无比喻分。五佛子已下。至唯佛能知有十行经。且举如上功德广大分。六法慧菩萨言已下。至亦不及一。可两行半经。明前功德不可比对。初发心功德喻分。七何以故已下。至无上菩提之心。于中有十五行经。明初心菩萨为起无限心教化一切众生不断佛种性分。八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七行经。且举速行边际可知分。九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十五行经。明初心菩萨所知世界境界无限难知分。十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六行半经。且举速知劫数成坏广多可知分。十一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了知一切劫神通智。可有十六行经。明初发心菩萨了劫成坏难知分。十二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六行经。且举所解广大犹可能知分。十三菩萨初发心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二十二行经。明初发心菩萨知解广大难知分。十四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六行经。且举知众生根广多犹能可知分。十五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五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善知众生根性广大难量分。十六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四行经。且举所欲乐广大犹能可知分。十七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六行经。明初心菩萨所知一切众生欲乐广大难知分。十八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四行经。明且举所知众生方便广大犹可知分。十九菩萨初发心已下。至菩提心。可有六行经。明初心菩萨善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广大难知分。二十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有三行经。且举所有一切众生心广大犹可知分。二十一菩萨初发心已下。有五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知一切众生差别心广大难知分。二十二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不可得知。有四行经。且举所有众生业广大犹可知分。二十三何以故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三行经。明初心菩萨知众生差别业广大难知分。二十四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有七行经。且举知众生烦恼广大犹可能知分。二十五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有十六行经。明初心菩萨所行一切众生烦恼广大难知分。二十六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亦复如是。可有九行半经。且明供养广大难知犹知分。二十七佛子于汝意云何已下。至亦不及一。可有三行经。明初发心功德广大难知分。二十八佛子复置是喻。至亦复如是。有十行半经。明且举供养及起塔高广犹知分。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德已下。至发是心已。有六行半经。明初心菩萨供养广大难量分。次直就法说分。三十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已下。至能与诸佛平等一性。可有四行经。是明初发心已能知三世诸佛。成佛及涅槃智慧平等分。摄功德分。三十一何以故已下。至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可有九行经。明菩萨初发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广分。三十二以发心故已下。至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可有六行经。明菩萨发心已得三世一切诸佛忆念与法及自力升进分。得果佛因佛。三十三何以故已下。至即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有十行半经。明才初发心菩萨成佛利生同三世诸佛分。化用分。三十四此初发心菩萨已下。至于诸法界心无所著。有四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志乐所知世间出世间法无著分。三十五尔时佛神力故已下。有三行半经。明大地动分。三十六天雨众华已下。有两行经。明诸天兴供分。三十七是时已下。有四行半经。明十方同号佛来现其前叹誉许可法同分。三十八汝说此法时已下。有五行经。明说此法时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心受记分。三十九如此世界已下。有九行半经。明十方所说法人及法一时同说分。四十尔时法慧菩萨已下。有六行半经。明法慧菩萨观欲所缘之法说颂称叹分。已下颂文有二百四十二行。四行一颂。其颂有六十段颂都计有二百四十行。末后两行颂。总结颂意。叹劝发心。有一百六十八行。是总都叹佛果以来。五位及信等诸法。明初发心者志乐智德总含一切诸佛智德。体用始成。一念初发心菩萨位也。方明初发心境与心不二。若志乐毫牦不似如来所修法身悲智愿行者。不名初发心菩萨故。以此初颂有一百六十八行。且总叹信等六位因果及如来智德。总叹令初发心者法之相似。然后七十四行。颂始重颂前四十段中。校量发心功德广大之量。

  第二随文解释者。如前挍量初发心功德四十段文中。最初一段帝释请。如文可知。第二文中。举初发心有十种广大难知法。如文可知。第三段中。正举供养广大。第四段中。正明将人所供不可挍量如歌罗分者。是将多比少。不如喻如析人身上毛作百分。将前人所作功德。不如初发心菩萨百分毛中一分毛许功德。又云。优波尼沙陀分者。谓少许相近类之。无限善根不可将有限比对。余如文自明。第五段中云教修十善道者。身三口四意三。是欲界生天善上者云四禅色界业也。初禅灭忧。二禅灭苦。三禅灭喜。四禅唯寂静。云教住四无量心。此是有为中慈悲喜舍。云教住四无色定。此是无色界定。已上是三界中善业。云教住须陀洹果谓。初断见惑舍异生性。初获圣性入圣行流故。故名入流。云教住斯陀含果。此云一来。谓此圣者虽断欲界六品惑。然为有余。三品未断。令此圣者一度来欲界生故名一来果。云教住阿那含果。此云不还。谓断欲界九品惑尽。从此生色界。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此十使中。见道疑未能明了不入罗汉果。如十使烦恼。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已前五为利使。已后五为钝使。见谛断。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此五钝使。能迷随行之事。此之十使。前五利使。须陀洹见谛之后。伏之不起。后五钝使薄。斯陀含断欲界六种惑。非无色界贪。于嗔痴慢三种。微而且薄。现行不生。非种无故为上二界报且无嗔为修定伏而现行不起。须斯二果有厌患。而不令增长。常求出世之心。以此不成三界沉沦种子。阿那含厌令永息。唯有见道疑。以见道不分明。不能顿超三界业果。阿罗汉为见道无疑。三界业果一时尽故。望前三果。设断九种烦恼。唯有疑在。不得名为断烦恼。为见谛。无明未明。总名厌伏。不得名断。又罗汉辟支佛。但欣出世。净土菩萨及空观菩萨。为但欣出世行六波罗蜜。总是折伏现行无明。不得名为永断烦恼。为且以空观折伏无明。不了无明从本已来是不动智佛为不了根本。以空折伏使令不起。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不名以如来一切种智生身。以作十真如等观断十种粗重。不了无明本是如来根本智故。大用恒寂故。一乘佛果教中依佛果发心。初发心时达根本无明。是根本无分别智。成差别智大用法门。初心之上圆满一切诸佛共所乘门。名乘一切智乘。若智悲愿行毫厘不似佛。信心亦不成。何况住佛所住生在如来一切种智家。生为佛真子具诸佛事。以智不异愿行平等大悲不异。无限境界不异。过去未来劫差别与一念不异。应如是定慧照之可见。此是名依佛菩萨正善知识依根本智发心。如下文才发心菩萨能于十方示身成佛者。为初发心时。乘如来不思议一切智乘。得佛种智。生如来法界之家。乘佛一分之智慧大慈悲势分。即能如是示身成佛。如下颂云。菩萨于佛十力中虽未证得亦无疑。菩萨于一毛孔中普现十方无量刹如是总明初发心菩萨之德。为得如来一分智慧势分如是。如轮王大子权统王政亦得自在。一分与父王相似。如动地兴供明法威力亦明。大众法悦心悦。地动明心境体无二故。境由心现故。如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佛。同名法慧来现其前者。为明与十方诸佛智慧合故。万佛刹尘者明升进修行启迷悟法之量。十信十十住百。十行千。总是明升进见谛解迷悟法之名。如下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心。受过千不可说劫成佛之记。皆同号之为清净心者。亦明达如是千不可说劫量法门总清净故。故佛号清净心。非是实有如情所见长远之劫也。总明当位随迷悟法之名。不是存其劫量之说如妄情所见也。自此已下直至品末如文。自具如文。称叹如是已下二百四十二行颂一百六十八行。总叹佛果及信等六位。法门已下。七十四行所叹此品之内挍量发心功德广大难比。如文具明。随文称叹。四行一颂准例知之。如是挍量初发心功德。设使以等虚空无限境界。以一切乐具总供养无限众生。皆令得人天胜乐。又教令得四沙门果及辟支佛及三乘出世菩提。如是虚空境界及所度众生虽等。然未令所化众生得成佛。亦不可比。于此教中初发心乘如来大智等佛所行。普化众生皆成佛故发菩提心。以是义故。所举境界广狭不等。所化众生成佛不成佛不等故。不可为比故。是故此品下文云。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乃至广说如经。但为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发菩提心。略说菩提。其法有四。一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三权教菩提。四一乘菩萨佛果菩提。前三并是出世菩提。佛果菩提是法身大智大悲真俗万行法界圆满菩提。无出入故。三乘菩提虽观四谛十二缘。而亦未知四谛十二缘之实体。非独二乘未知。三种意生身菩萨位登十地。犹未能悉知。唯一乘菩萨以智方知。至十地品具明。但且略而总言。三乘中观苦集灭道及十二缘生。及行六波罗蜜菩萨。厌苦欣真但求出世。大悲菩萨方云留惑润生。一乘菩萨以智观四谛十二缘生。无明即智苦谛即圣谛。于生死涅槃无解缚性。是故此经名苦圣谛集圣谛。如是十圣谛十二因缘总是法界自性无缚无解自在之缘。不名无明。不名苦谛如是总观万法。如是名为一乘法界缘起智悲自在任性缘生。一切眼耳鼻舌身。莫不皆是法界缘起自在法门。一切诸佛知见神通力。以此而有。但以禅定观照诸波罗蜜而显发之。是故学者应如是修如是悟入。已下颂文四行一颂。如文自具。不烦更解。有智之士随文称叹令众发心。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为明前之升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五品法门已。发菩提之心得广大功德。此精进慧所问之法有二义。第一令前五品之法其心更明。第二令后所行之法转胜明白。故云明法品。为明升进前后法故。是精进慧菩萨启请法慧菩萨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

  二释品来意及名目如前。

  三随文释义。分之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义。第一长科经意者。约科为三段。第一初尔时已下。长行有三十三行半经。通偈颂有五十五行。明精进慧菩萨请法分。第二尔时法慧菩萨已下。有六行经。明法慧菩萨许说分。第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直至品末通偈颂。总明正说法分。从初第一请法分中。义分为二。一科此一段经之文意。二随文解义。第一科此一段经文意者。约科为三段。第一尔时已下。至复次有十二行经。明精进慧菩萨初起请法门分。第二如诸菩萨已下。至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有二十一行经。明精进慧菩萨并举当位应所修行之行及获益。重劝说守护法分。第三尔时已下。可有一行经。明精进慧以偈说重请分。第二随文解释者。从初尔时者。尔犹此。云说此法时也。精进慧菩萨者。约位加行成名。此通十个慧之通称。为今欲成此位之升进。必籍精进之功。慧者照烛义。精进者无思义。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有作本自无功。万法本来自净。万法自净。名之为精。无功智应知根利生。名之为进。此约成位进修之称也。菩萨者。如常说也。白法慧菩萨者。白者明也。明著名言申其明也。云升一切智乘者。明入此位也。以此位菩萨乘一切智乘生如来家入佛种智为佛之子恒蒙诸佛之所摄受故。明智相应其与益故。故云摄受。云获诸菩萨广大之藏者。如十回向中智藏悲藏等十藏是也。以何方便已下。正说中十十法门是。云六通者身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身通者。于一刹那际身随智用。周遍十方对现色身。随根普应。天耳通者耳根常闻十方一切诸声。天眼通者。眼根常视十方一切粗细等色。宿命通者。智随三世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所作业行因果悉能知之他心通者。一念能知三世一切众生心念所欲。漏尽通者。随智遍知一切诸法而无情欲顺痴爱心。此经又有十种通。如十通品说。三明者。一宿命。二天眼。三漏尽。是名三明。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相好者。此经十身相海也。力无所畏者。十力也。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一切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是为十。三世业果名为处。了达非有名非处。论主颂曰。

  善知众生业因果  心定不动如山王
  众生根品上中下  欲乐种种各差别
  种种世间诸性分  一切道法各不同
  宿命遍知三世业  天眼十方无碍了
  随诸分别满十方  心无杂染常无垢
  如是十种德自在  是名如来无畏力

  十八不共者。一佛身无过失。二口无过失。三念无过失。四想无过失。五心无不定常在三昧。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无碍事。十七智慧知未来无碍事。十八智慧知现在无碍事。所言无过失者。妙善相应。所言无减者。所作善法常无忘失。云一切智智者。云种种无尽智。此明差别智无尽故。如守护分中有二义。一明初发心菩萨守护一切诸佛法藏而能为人演说。二得天王夜叉王如来法王等守护。以偈重请分中有二十二行颂。初二行颂叹能说法主。已下二十行颂。两行一颂。初两行叹初发心菩萨智慧福德超世获益。次两行颂。劝说升进之行。次两行颂。明大智度众生无著。次两行颂。明众行无缺利生令佛种不绝。次两行颂。明坚固功成出离法胜法重劝请说。次两行颂。明破闇降魔之道。亦愿请说。次两行颂。明如来所得之法。亦劝请说。次两行颂。明云何演说如来法。末后两行颂。明云何令初发心无畏如师子无著如莲华。第二许说分中法慧菩萨所叹能问之人如文可知。第三正说分中复分为二。第一长科经意。第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从佛子菩萨已发一切智心已下。至品末。长科为二十段。第一从初佛子已下。至住不放逸。有十行经。明十住十种不放逸法分。第二佛子已下。至十种清净。有十行半经。明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法分。第三佛子已下。至能令一切如来欢喜。有十一行半经。明行十种法诸佛欢喜分。第四佛子已下。至诸佛欢喜。有六行经。明安住十法分。第五佛子已下。至令诸菩萨速入诸地。有八行经。明行此十法速入诸地分。第六复次佛子已下。至而自庄严入菩萨地。有十行经。明入地升进分。第七佛子有十种法已下。至所行清净。有八行经。明净行分。第八菩萨既得行清净已下。至十增胜法。有八行经。明升进转增分。第九佛子已下。至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有七行经。明大愿成行利生分。第十佛子已下。至守护无上法门。有七行经。明行十法令大愿圆满分。第十一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已下。至如应说法。有八行经。明十种无尽藏分。第十二所谓知其所作已下。至具足庄严波罗蜜道。有十六行经。明菩萨知根利益分。第十三是时已下。至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有五十二行半经。明行十波罗蜜利益众生诸对治分。第十四所以者何已下。至念念具十种庄严。可有十八行经。明令三宝种不断绝分。第十五何者为十已下。至度脱无量无边众生。有三十行经。明以十种庄严令见者发心无空过分。第十六佛子已下。至如是自在力已下。有二十三行经。明菩萨初发心得与佛平等法堪为大法师分。第十七假使有不可说世界广大道场已下。至及护持法故。有十三行半经。明处众无畏说法自在身无映蔽分。第十八尔时已下。可一行经。明法慧以颂叹法分。第十九如此以颂叹法中有二十行颂。两行一颂。如文其义自具。随文称叹即得第二十最下一行经。明诸闻法欢喜大众奉行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从正说分中佛子菩萨已下二十段文中。但随经文义隐言幽方可解之。经文自显处。如文自具不烦更释。如文中住于深定不沈不举者。不沈离声闻灭尽定。亦离上二界息虑禅。如色界初禅。灭下欲界愁忧不生。得一分轻安寂静。无欲界爱有寂静爱。水灾便至。楞伽经云。津润妄想能生内外水界。以爱为津润故。水灾至。如色界第二禅。能灭欲界忧苦不生。得一分轻安寂静。为有觉有观能缘静境犹有。火灾便至。如第三禅。无觉无观有禅悦乐心有喜动。风灾便至。如第四禅。身心寂灭离出入息。喜动亦无三灾不至。唯妙色身如白银清净光洁。衣如金色。四禅身长二十里。衣长四十里。以下三禅倍倍减半。如初会中以释。如是四禅皆是息心令静。以为势分。乃至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定。皆是破除升进令念不生住寂定故。如是破色界净色。令成无色界空识。又破见空之识亦空。名识处定。又破识空之见亦无。名无所有定。又破无所有心。此无想之想亦无。名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上界修禅。皆是作意存情伏心不起。不是任情无为无沈无掉称真理智寂用自在不作而为之定也。如欲界名攀缘五欲名掉。色无色界定名沈。又声闻缘觉定名沈。空观菩萨行六波罗蜜。生于净土名掉举。如是三乘之定皆有沉掉。为垢净未亡见道不真有欣厌故。二乘之定虽无三界现行之惑。皆是厌患对治伏灭无为无能起惑。我生不起悲智亦亡。住灭定者。头上击鼓亦不闻知。化火烧父母分段身入变易生死。如是二乘断惑不分别法。意势相似。或有声闻。以十二缘生得道。如是三乘观行缘觉声闻。净土菩萨所得道者。皆是出世三乘互用通为九乘。大体以约胜鬘经。得伏三界烦恼不起。得意生身。无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非是应真任智自在无出入体任智应众生利乐不息。广如胜鬘之意。以是义故。色界无色界及三乘禅。有沈有掉。如大乘中留惑润生菩萨。道前安立三十心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方入圣种性。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助道品观十波罗蜜名目相似。若以摄化境界及见佛数量意生身智生身成佛因果。总皆不同。以是义故。如是留惑润生菩萨所修定亦沈亦掉。为但得三种意生身未得如来智生身故。乃至七八九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菩萨。但得三界烦恼中空观。折伏现行不起。于意生身中自在故。非是生如来一切种智家故。非是于如来一切种智中起惯习故。所云成佛定满三祇。所见佛境初地菩萨。但云供养百佛及摄化百佛世界。但得百法明门。如此华严经者。初发心菩萨初发如来一切种智之心。名为菩提心。如初发心住。创生一切诸佛一切种智慧大智慧家。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为会诸佛一切种智与自智一故。成佛不出刹那之际以智境界非延促故。摄化境界遍百佛刹微尘数。又多百佛明智境德用无尽无限重重故。此犹约随位进修之言计体一即一切无限也。如十地中初地菩萨供养多百佛多百千佛虽数不离百数。然多百即无限。与单百无比。是故四念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一一法悉皆无限。是故此十住菩萨所修定业。不属世间出世间沉掉之定也。已释住于深定不沈不举竟。如文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如上色界无色界天及三乘神通。色无色界神通息心想。净报得神通。二乘神通依定。前所念净土菩萨神通得清净意乐。神通如三种意生身。是如此经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源无出入。体无静乱。体无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应。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时普应。对现色身。随智应而化群品。而无来往。亦不变化。名佛神通。智无所依止。无形色体无来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安。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无色不造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经云。依无作门修诸净行者。以此无作门修法界虚空界行海。周遍清净故。智无所为名之为修。知根同事名之为行。行无不利非作非生。名为无作门也。常处十方一切三界受生利俗而无染净。名之为净行故。经云。与三世佛同一体性者。为法身智慧同也。三世广大劫一念同。三世诸佛普贤共行大智大悲圆满同。经云。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者。明于初发心住位而遍知诸住诸行诸回向诸地法门。为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财童子。见弥勒菩萨已。弥勒还令却见文殊师利。明因果不异亦不离故。此亦如是。从初发心住佛果地位一念齐进。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觉。佛因果及菩萨行悉圆满故。如善财。一生龙女不出一刹那际。三生成佛总相似故。云一生成佛者。明今生是父母分段身。是信心及见道修行生。舍分段身。入变易生名为一生。亦不出刹那际。无古今性。无分段性。无变易性。万相如幻故。如化故。非灭故。无三世故。以此初住遍修诸住诸地故。贯通诸法总一时一法。多少延促自在无碍。不出一刹那际故。法如是故。去情以智观之可见。经云。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者。三乘菩萨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佛性。理性此经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一切种智之性。如经下文有经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内在小众生身中。有人成佛。破此微尘出此经卷。言微尘许大。众生皆有佛一切种智故。菩萨成佛化之。总得如来一切种智故。达理之智名一切智。差别智名一切种智。经云。闻诸佛土悉愿往生者。不出尘中智遍现应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而无来去。经云诸次第定者。色界四禅菩萨次第能入。于无色界四禅菩萨悉能顺入。或超间入出。如涅槃经阇维分说。从初禅入三禅定出。空处入无所有处出。非想处入空处出。如是超间。如是次第。如此经方网三昧。一方入定十方起。十方入定一方起等。具如十信位中说。三摩钵底智印者。明寂用同起印诸万法无不明了。如大海水而现万像。净智普印一切万法。皆能了知。而无能所。亦无作者。经云。善观诸法得实相印者。以无作无依无想大智印印诸万法。起唯法起。无有无明三世系着。名实相印。经云。入真三昧者。无三界及三乘染净沉掉是也。离诸僻见者。有无二见是。内见外见身见边见戒取见取等总是。乃至六十二见是。六十二见者。于一切法上系有四见。一常。二无常。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于五阴上各有四见。四五二十。三世五阴上合为六十。本二见共为六十二见。一切僻见不离此也。普门慧者。遍知众生诸根及法智一切智智种种差别智也。色界众生为住定故。教令起观。无色界众生为修无相观故。教微妙智。慧为相不当情智慧利故。六和敬法者。一身。二口。三意。四戒。五施。六见。名为六和敬法。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者。示一切众生菩提理智故。及微少善根为胜缘故。六通前已释讫。如十通品说。十神通如经具明。已下颂中两行一颂文自具足。随文称叹。最下长行一行。明大众闻法欢喜奉行分。此之一会升忉利天宫品是序分。从偈赞品以下是正说分。动地兴供是流通分。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天故。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总化不可不知时故。故以时分天。以表知根而对行不可一向为也。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时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须以知时故。须弥山以表十住之法门。明从信升进离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顶至相尽处故。又表须弥处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所攀缘而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观行攀缘所及。以无思不为。荡然智应万法无依。方可升也。此十行之位处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与人连。十行亦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时而益俗也。故处此天而表之也。于兜率天说十回向。为明其处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乐知足也。以表十回向以回正智处俗利生处大悲门饶益一切于诸境界无所贪求故。处此天以为所表。升他化天说十地法门者。超过化乐明至欲界际。表十地自在超升化乐至欲界之顶化心魔王至欲尽际故。升第三禅说佛华法门。明普贤行满。表以行法悦无尽众生故。又彰第四禅是佛位故。此约进修升降表法。且如是安立。然其理智一一遍周无去来也。以此皆云不离菩提道场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如第三禅超初禅二禅者。明位位倍胜故。此一会未有来文。是璎珞本业经。如来领声闻菩萨众。向菩提树下。脱往昔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说法界经。一一排次至第三禅故。是故于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二释品来意者。前明十住升进以升须弥之顶。此明十行之升进以至夜摩。以次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于中大义义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第一长科。经意者。此一品四十九行经中。约作十段长科。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恒对于佛有三行半经。明十方同见如来不离其处分。二尔时已下至宝庄严殿可有两行经。明不离十方一切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夜摩天分。三时夜摩天王已下至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已下有十四行经。明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座庄严及恭敬分。四向佛世尊已下至入此宫殿可两行半经。明时分天王请佛入殿升座分。五时佛受请已下至悉亦如是可有一行经。明如来受请都结十方同然分。六尔时天王已下有一行半经。明天王忆昔往因说颂叹佛分。七说颂之中有二十行颂叹十如来曾来入此天宫分。八如此世界已下至叹佛功德有两行半经。明十方同此一时叹佛分。九尔时世尊已下至诸所住处可两行经。明如来受请入殿殿博宽容分。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此总结十方同此分。第二随文解释者。初尔时已下至恒对于佛。明十方一切处恒遍满无增减故。言不离菩提树须弥顶而升夜摩天者。明智遍一切处而示其身非去来故。云遥见佛来者。明从十住向十行位故。即以神力化座者。明行立依空智而成无能所定建立故。以座表行。号曰莲华。明无作行成无所染着故。藏者含容义。明无行之行含藏众善故。师子者明无畏也。以无为之理智处生死而无畏故。此依主为座名。百万层级者。明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随位升进阶级故。百万金网以为绞络者。明此位中以行网化众生故。此为报得依果故。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升进也。华鬘香宝及四种帐者。明以四摄法方便行含摄众生故。四种盖者。明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覆荫众生故。百万光明而为照曜者。明以智眼观根而摄化故。天王者。行自在也。恭敬顶礼者。行行无慢也。梵王踊跃者。净行利生见求乞者欢喜无厌也。百万菩萨称扬者。明以行济物众圣欢喜称叹也。天乐奏音者。明善能说法所招果也。四种云者以行慈覆俗。前云盖。后云四种云。明约器大小覆育故。摩尼云亦然。随根大小照烛与益故。百万善根所生者。明已上庄严皆明约行中善根所生故。为行能利物积善即得诸覆护众福所严。已下如文可解。云善来善逝者。善灭众恶苦灾。逝者度众生而离缚。时佛受请升殿者。明升进正入十行位故。已上望佛自德十方恒自遍周。今作升降者。总约众生进修升降故。二十行颂中叹十佛昔曾入此殿者。明今所入十行理智与古无殊。此十如来还是约行升进所成之号。前十住位升须弥顶十如来名号。亦是随位会古之号。明所入之法不异古今诸佛故。如十住位中。须弥顶上帝释宫中。遥见佛来。即于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为明初入如来智慧中生。即以方便三昧之门。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者。明以行华设其教网漉诸众生令入如来智慧之境界藏故。莲华表行无著义故。化座者。明行体以依十住智慧虚无法身无安立也。所作如化也。以兹所表。末后五行经都结十方同时叹佛如来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升进自智宽容方知佛境故。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明升夜摩天宫以说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萨众各各以当位之行以偈都赞当位之法故。名偈赞品。

  二释品来意者。明欲说十行之法先须说偈都赞十行之中因果法门故。此品须来。若不先举所行之因果。十行依何有成。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之中约作二门分别。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第一长科经意者。约作五段长科。第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结跏趺坐有十三行半经。明随位菩萨功德林等十个菩萨并陈自行佛因果来集分。第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等无别。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菩萨来集同此分。第三尔时世尊已下。至靡不皆现。可两行经。明放光所在分。第四尔时功德林菩萨。可一行经。明观法说颂分。第五从初颂已下。有十段颂。明十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门因果分。第二随文解义者。从品初第一段中十三行半经之内义分为三。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二释刹土远近之意。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

  第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约有十种因果。

  第一功德林菩萨者。如十住位中。初生佛智慧家故菩萨名法慧及财慧等。此位明从慧行福智二报广多故。以林为名也。又林者。广多义。覆荫义。庄严义。身干枝条华叶果实相资义。明十行位菩萨。以无性智慧。庄严万行枝条。大悲为叶。覆荫摄化一切众生。皆令自他菩提华果悉开发故。如川泽有林众鸟归。若仁有行多人依。是故十行菩萨目之名林。此当欢喜行檀波罗蜜门。如善财十行之初善知识名为善。见在林中经行。亦如此也。国名三眼者。如此位佛果号为眼也。世界名亲慧者。明此十行亲从佛慧所生为因。亦常与一切众生。以为亲近故。佛果号常住眼者。为亲从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住之智眼故。明自得如来智慧之眼所有利生亦令他得智眼故。明以如来智慧观根利生之智即是当位佛果也。功德林。是表所行行之人。亲慧世界。是当位所修行智慧之因。常住眼佛。是当位知根见解之果也。与根本智相应名常住眼佛。

  第二慧林菩萨者。明智慧如林广多义故。此是饶益行。以智慧饶益一切众生令不迷故。行戒波罗蜜。此位以智慧为戒体故。如善财童子十行中善知识释天主童子行戒波罗蜜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营城邑吉凶之地。是智慧故。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体故。慧林菩萨是修行之人。幢慧世界。是所修行之因。以慧为戒体。于生死中不倾动故。无胜眼佛。是所行之果。以慧眼知根余无胜故。

  第三胜林菩萨者。此是无违逆之行。主忍波罗蜜。诸行之中忍行为最在行。无忍不成行也。故号胜林菩萨。如善财童子。于此位中善知识是优婆夷。名为具足。为忍波罗蜜总摄众行。慈悲喜舍总在其中。明优婆夷者是表慈悲行也。素服被发。是戒忍之相。处其一室。室开四门者。表慈育众生四摄法也。十千侍女者。万行具也。以一小器济惠无穷者。表离慢自高四摄无限故。明一一波罗蜜互含容故。胜林菩萨。是行行之人。宝慧世界。是所修行之法。明以忍为众行之宝。可贵重故。无住眼佛。即是忍中之佛果也。明虽行忍行而不念所行也。

  第四无畏林菩萨者。明常行精进即于生死利人天之无畏也。主无屈挠行。为以智慧知时知法知根利物。不挠其事不滞其功故。如善财善知识明智居士。是此位中善知识也。为以明智利众生。即行无屈挠故。住大兴城。是精进义故。于市四衢道者。明饶益广多无限利益故。须臾系念作意方便故。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如空应智念故。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观空总随智现也。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此观之。明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无畏林菩萨。是此位行行之人。胜慧世界。是修行之法。不动眼佛。是此位中之佛。果故明精进之位。不随物变故。佛号不动眼故。于境不动名为精进。

  第五惭愧林菩萨者。是无痴乱行。主禅波罗蜜。为具惭愧而行禅。为禅定发慧。即行无痴乱故。如善财善知识宝髻长者。是此位中善知识也。在于市中。明行中禅体闹而恒寂。执善财手将诣所居之宅。明引接也。明于生死市中引接将诣所居智果故。明观果知因。其宅宝严十层八门。院有八门。阁有十层。八门明八正道。十层之阁约十波罗蜜之报。一如十度之行从下向上排之。自具法则。至文方明。此约禅体总收万行。惭愧林菩萨。是此位所修行之人。灯慧世界。是所行之法。为定能起慧明照物故。世界名灯也。天眼佛者。是此位佛果也。为定能净诸根故号天眼佛。

  第六精进林菩萨者。此是善现行。主般若波罗蜜门。为以般若善现众行以益含生故。号精进林。如善财。此位中善知识号普眼长者。明初救身命。次施饮食。后与说法。一一随根明智慧成就故。精进林是修行之人。金刚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明智慧能破烦恼名金刚故。解脱眼佛。是此位之佛果。

  第七力林菩萨者。是无著行。主方便波罗蜜。明以方便处俗利生。同其行流。处世无著。成大悲行。是为力林也。以真入俗处缠不污。是故名为力林。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无厌足王。为行大悲自化现身作诸不善。还自化其身追捉治罚。或断命根苦当治之。令实众生惧而断恶。救护众生爱而不舍。名无厌足。力林菩萨。是能修行之人。安乐慧世界。是所行之法。审谛眼佛。是此位果也。为此位是成大慈悲门故。名安乐世界。约安乐众生得名。佛号审谛眼者。审知众生应以何法化故。方始调伏。

  第八行林菩萨者。是难得行。主愿波罗蜜。难得能得名为行林。此智位难可升故名难得行。如善财童子。此位善知识王名大光是。第八智随大愿满众生意行大饶益。普施众生世间乐具。一切智宝悉皆施之。行林菩萨。是能行之人。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此位智体增明。世界名日慧。明相眼佛。是此位之果。为此位智体增明。佛果号明相眼。

  第九觉林菩萨者。是善法行。主力波罗蜜。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不动优婆夷。是第九法师位。何故为女身。为明处法师位时贞洁慈悲柔软。以女表之。此女发心已经阎浮提微尘劫。自发心来。心无一念五欲之想。明贞洁坚固慈悲柔软。是法师之德也。是故此菩萨号曰觉林。主力波罗蜜。觉林菩萨是行行之人。净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最上眼佛是所修行之果。为智慧净故佛号最上眼。

  第十智林菩萨者。是真实慧行故。主智波罗蜜。在此名位相似可知。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出家外道。名为遍行。明得智自在能同邪见摄诸邪见。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种外道我皆为之。智林菩萨。是所修行之人。梵慧世界。是所修之法。绀青眼佛。是此位之果。绀青是十行之智。一终之满明净照烛之极故。

  第二释刹土远近之意。经云。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之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者。十住云百刹微尘。此位云十万者。明升进智慧之增广。迷心及诸境为尘之量。迷执所居名之为国。心随境转名之为诸国土之外。执亡智契名之为来。明智遍周境无不达同号菩萨。一一菩萨例然。总明达迷智遍。

  第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者。明心迷诸境尘表无明广多故。心悟智通遐周刹海。一切种智无不同其见。故即各各名号遍周。明迷时无境不惑。悟已无境不智。是诸菩萨已下顶礼佛足明致敬。升座化座摩尼藏。表十行处生死而化众生行常无垢故。摩尼藏者。离垢宝也。藏者含藏义。师子者。无畏也。此明凡夫行有染圣行无垢也。师子依主立名故。总明修行者智德所行之法。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光明者。十信足下轮中放光。十住足指端放光。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放光者明次第随位升进。表法光从十千百千百千亿妙色光明总明随位升进也。凡足下足指端足趺上。总不离所行之行也。自此长行已下有十段颂文。是十林菩萨各各自颂当位所修行之法。以此十法共成一行。如是一一行中皆具十行。各各随自行位中名目下义。即是所赞之法。如文具明。已下如名之义。各叹当位所行之法。达名知法可知。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正说十种行门。名为十行品。

  二释品来意者。此夜摩天宫本意。说十行品为表。此天莲华开为昼合为夜。为此天天光自相照。及无有日月。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夜。名为时分天。夜摩者梵语也。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应时接引。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以此处而表之。故于此处说十种行门。前之两品且明至此天处而称叹之。此一品正说十行之门故。是故此品须来。明前之十住犹依须弥之顶。此之十行依空。所行表行无著也。

  三随文解释者。于中约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说。第一长科经意者。此之一品经约作十四段长科。第一尔时已下至是为十有二十五行经。明同号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萨正说十行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第一欢喜行有四十三行经。明正说初欢喜行之法门。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饶益行有四十二行经。明饶益行。如是上下总一品通偈颂有十四段经。末后两段长行。初一段动地兴供分。次一段功德林观众说颂分。次二百二行经。说颂叹法分。一品上下总通为十四段。如经自有分剂。不烦科文。如从初同号佛加持分中约有四门分别。一明三昧名。二明同号佛数。三明同号诸佛所加。四明诸佛所以共入定菩萨同号。第一明三昧名者。何以名善思惟三昧。三昧者。云离沉掉。定之异名。且约禅定中有四种禅。一愚夫所行禅。二观察义禅。三念真如禅。四如来禅。今云善思惟三昧者。是观察义禅。为审定其法善须观察。正念思惟安立法门。为后学者而作法则故。第二同号佛数者。举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号功德林。与入定者而同其号。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尘不殊。若了达心原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以自一心洞晓与法界福智无差。今此菩萨入此定门。以与一切诸佛契同福慧。遂得同号佛来加持。明与十方诸佛智慧解行同故。福德功德同故。第三明同号佛来加者。有六种加。一以言加。以言叹誉故二毗卢遮那愿力加。乘往愿故。三毗卢遮那神力加。契佛神力故。四诸菩萨众善根加。同善根故。五诸佛与智加。得十种无碍智故。六诸佛以手摩顶加。安慰许说法故。已下明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正说十种行门。如下十种行中以十波罗蜜为体。

  第一欢喜行以檀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三行经。分为五段。第一佛子何等为欢喜行已下至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有九行半经。明行檀波罗蜜学佛所有修行分。第二随诸方土有贫乏处已下至不违一切众生之心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见贫乏之处誓愿生彼富贵家悉舍资财及以身命饶益分。第三又作是念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有八行半经。明菩萨于饥饿劫中作广大身舍之济乏分。第四从菩萨如是已下至不见大果不见小果有六行半经。明知真无想分。补特伽罗想。此曰数数取趣。摩纳婆想者。此曰少年。亦曰儒童。意云不分别善恶老少悉皆施与。第五从尔时菩萨观去来今已下至第一欢喜行有七行半经。明观众生不坚固身求坚固身令永安隐分。

  第二饶益行以戒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二行经。分为五段。一佛子何等为菩萨饶益行已下至得佛所赞平等正法有六行经。明于五尘境界不着分。二菩萨如是持净戒时已下至一切智心有八行经。明魔将天女不能惑乱分。三佛子已下至无余涅槃有八行经。明菩萨不以五欲恼众生分。四何以故已下至令他快乐有十三行经。明善自调伏方能说法令他得乐分。五佛子已下至饶益行有六行经。明得离世间行入甚深智慧分。

  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体。有三十行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有五行半经。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净有十三行半经。明菩萨身语加害堪忍分。三菩萨尔时已下至无违逆行有十行半经。明菩萨观空成忍分。

  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波罗蜜为体。有三十七行半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一切佛法句义故而行精进有二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不求世利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进分。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答言我能有六行经。明菩萨为众生入地狱受苦无辞劳分。三设复有人已下至无屈挠行有八行半经。明菩萨为饶益众生故多劫受苦不辞劳分。

  第五离痴乱行以禅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九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有十行经明以正念于随生死中利生无乱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心常忆念无有间断有九行半经。明菩萨闻持正念不乱分。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有七行半经。明以正念于好恶音声无散乱分。四所谓正念不乱已下至而不能坏此菩萨心有八行半经。明闻法及利生无余障分。五菩萨入三昧中已下至无差别有五行经。明观声无体堪忍分。六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已下至离痴乱行有九行半经。明身口意净堪入诸法不离一性分。

  第六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体。有四十行半经。分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方便示现生相有十行半经。明智性之无性示现方便现生分。二佛子已下至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有十行经。明菩萨达心境一切法无性无依而教化众生与作依处分。三菩萨尔时已下至不行正道有十一行经。明念度众生分。四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已下至善现行有九行经。明度众生未尽不取自证涅槃分。

  第七无著行以方便波罗蜜为体。有五十五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于诸佛法亦无所著有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严净佛刹供养诸佛心无所著分。二此菩萨已下至能如是无著故有十五行经。明菩萨供佛无厌处事法而常行中无所著分。三于佛法中心无障碍已下至生诸善根而无所著有十一行经。明观众生苦增长大悲分。四菩萨尔时已下至何以故有九行半经。明菩萨常住生死教化众生无著分。五菩萨作是念已下至心无疲厌有九行经。明教化众生观法如幻分。六无疲厌故已下至无著行有七行半经。明菩萨见未调伏众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体。有七十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经。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得不退转有八行半经。明处苦无疲厌分。三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经。明不舍不着众生界分。四菩萨深入众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四行经。明菩萨入众生界不着而亦不废常在世间现身度众生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不着世间有十九行半经。明不说而说法自在分。六菩萨如是已下至第八难得行有十四行半经。明行菩萨行不求果报分。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罗蜜为体。于此段中。分为五段。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罗尼辩无尽有十二行经。明十无尽辩分。二此菩萨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经。明大千界现身成佛辩才无碍分。三复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经。明于一毛端处道场无尽一切毛处及不可说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善能观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经。明十种自在身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九行经。明与一切众生所为依处分。

  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体。于此段中。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净故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诚实身语智得佛十种智分。二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虚空界有十六行半经。明以愿力教化众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萨已下至第十真实行可有十六行经。明身含众刹知根利生自在分。已下动地兴供分中有十五行经。义分为三段。第一尔时已下至天微妙音声有五行半经。明动地兴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经。明都结十方同然分。三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明十方功德林菩萨。来集作证分。如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皆名功德林者。为明十行遍周故。佛号普功德者。为明此十行遍周即功德遍周。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遍周所招功德故。佛号普功德举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者。亦明智所达法。亦明行门之量广大即佛果功德广大。如是已上十行约十波罗蜜为升进于法自具分明。不烦更释。如是十行总是一时一念无前后之行门。莫作前后延促之见。皆须约法界智体用成进修之门。如说颂叹法中有七行经明十种种性不断故。以颂重申。如暨于法界者。暨者及也。云及于法界也。如下颂分中有二百二行颂。两行一颂。如文具明。

  将释此品。三门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为说此十种藏。依法立名可知。

  二释品来意者。此位已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无尽。成后十回向之法。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是故此品须来。

  三长科经意者。分为二门。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于此一品经中大段随十藏名目。总有十一段经。其文如下。

  第一从初尔时功德林菩萨已下至为众生说皆令开悟有二十八行半经。明正举十无尽藏名并陈十种信法分。于此分中复分为六。第一尔时功德林已下至是为十有四行经。明正说十藏之名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生净信已有五行半经。明初举十种信法分。第三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已下至何以故有七行半经。明闻法生信已于法不怯分。第四此菩萨已下至无知无舍有五行半经。明知一切诸佛出世入涅槃无近远取舍分。第五此菩萨入佛智慧已下至一切诸佛方便有五行经。明入此信生在佛家顺诸佛善根方便分。第六是名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总明结信成能演法分。此信是十行之中位内之信。文殊师利觉首等是十信位中信心故。

  第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戒藏已下至是名菩萨第二戒藏。于中有二十八行半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无毁犯戒有三行半经。明正举十种戒名号分。第二云何已下至具足受持十种善业有二十一行经。明正说十种戒之持犯分。第三菩萨已下至第二戒藏有正说四行半经明。此十行菩萨持戒无毁犯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三惭藏有十三行半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应专心断除有十二行经。明断无惭行具于惭行分。第二一行半经。明具足于惭善为众生说法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是名菩萨愧藏。于中有十二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又作是念有三行半经。明自念于五欲境无始长贪求分。第二众生无智已下至我今行于愧有七行半经。明念众生愚痴为于五欲互为怨仇菩萨知之应自断分。第三速成菩提已下一行半经。善为众生说真实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多闻藏有三十四行半经。明闻藏。于此段中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无记法有四行经。明举十事有无分。第二何等为是事有已下至是名无记法有二十六行半经。明正说十种事有无分。初从十二缘说。无明有故行有。识无故名色无。爱起故苦起。有灭故生灭。此上四事识之与爱。皆从无明妄系诸有生。今达有本无。即十二缘灭。十二缘灭。非智有生。非智有灭。但除其病。其致无依无形无为而虚通万有。无思而现。无作而成。学之者以止观两门功终。方会此之一辩。后之十法总终圣教。具陈识相对治异解。已下如文具明。第三菩萨已下四行经。明菩萨念诸众生无多闻慧我求多闻藏广为说法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施藏有九十三行经。于比段中复分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究竟施有三行经。明都举十种施藏分。第二佛子已下直至是名菩萨第六施藏。总说前十种施藏分。已上十种施理事尽含。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至开悟一切众生有三十行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五。第一佛子已下至涅槃如实知有十一行经。明且举如实知世间法出世法根本所集体分。第二云何知已下至广为宣说有三行经。明都举前法从缘所生本无所有分。第三为说何等已下至不由他悟有六行经。明正说前受想行等无体成坏分。第四此慧藏已下至是为十有八行经。明十不可尽分。第五已下一行半经。明得法善说分。

  第八佛子已下至念藏有二十七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种性有十八行经。明得无限正念法分。第二此念有十种已下至第八念藏有九行经。明得十正念时于一切法无过失分。

  第九佛子已下有十四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性有十一行半经。明闻持一切诸法无限分。第二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说法无限唯佛能了知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二十四行经。于中其意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何以故有十二行经。明此位菩萨辩藏无尽分。第二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已下至第十辩藏有十行经。明正说十种辩藏分。第三有两行经。明辩藏无限分。

  第十一段中有八行经明总举前十藏成就回向法门分。如前十二部经名中。祇夜此云应诵。伽陀此云讽诵。尼陀那此云因缘经。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此十种藏为成当位自分十行令成满故。亦成后十回向法门故。每位皆然。已上释十行法门竟。十回向如下此会中序分正说流通者。从此初升兜率天宫。是序分。已下两品。是正说分。两品中至下动地兴供。是流通分。兜率天宫说十回向法门。于此位中有三品经。共成此位。

  第一从初升兜率天宫品。三义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以升天所至立名也。兜率天者此云乐知足天也。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十住十行二位以彰出世已成如来智慧之业。今于此天以明随见道者。成如来大悲处世利生之业。会融世间出世间。不一不二法门。是故此品须来。凡大悲门从初发心时。以真智慧进修中悲有胜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悲兼修。仍出世心多。经望此位大悲是理智位。出世心终回入生死。致慈之悲。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令深厚。是故善财十地表法中。从初地已去有九个女天。一个瞿波是。佛昔为大子之时妻表悲。十地位以终法悦。是妻义故。

  问曰。云何于此天处说回向法。

  答曰。如须弥顶上说十住。明初生佛家住佛智慧之顶而无退转。夜摩天上说十行法。表行依空法一切无著。至此兜率天宫。表虽不离欲界处大悲门而于欲境常行知足无所染着但为饶益众生处于世间。又此天处于欲界。自须弥已上五天之处中。以会智悲令不偏故。如四天王还依帝释为主故。是故而于此天说十回向。明和会真俗成大慈悲长处生死而不废涅槃名为回向。从初发心住已来如是和会。位终偏得其名故名回向。此为以处表法升进。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来智悲恒遍故。无中边故。但明寄处表一生菩萨处此天中果行满故。以明发心初始始生如来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门。即是圆满如来果故。果复常满。行复常行。果行常严故号佛华严也。十地十一地依此十住十行十回向法。三法成其功用。更亦无别安立。以是他化天中说十地时更不别作法事兴供故。但长养此位大智大慈大悲令深固圆满故名十地。

  三随文解释者。于此义中复分为二。此会中都会五位众。总在其中。如下诸王菩萨等总是。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

  第一长科经意者。从初尔时至经末约分为十一段。

  第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悉皆同等。于中有九纸经。明兜率天王遥见佛来与诸天众敷座庄严分。

  第二尔时兜率天王已下。至音乐一时同奏。此一段经。明兜率天王为佛敷座已与诸天众以净心兴供养云及诸菩萨奉迎如来分。

  第三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赞叹如来无厌足一段经。明诸天迎佛各各遥见佛来如对目前敬佛兴供分。

  第四尔时一切诸天及诸菩萨已下。至阿僧祇众生恭敬尊重。此之一段经文。明诸天菩萨见佛神变饶益众生充满十方遍周无限分。

  第五尔时大众咸见佛身已下。至不可思议佛法门故。此之一段。明如来身光遍照无限分。

  第六尔时如来大悲已下。至称扬赞说不可穷尽。此之一段。明如来示一切智所有庄严随利生无限令增长分。

  第七尔时兜率陀天王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此之一段。明兜率天王办供已毕请佛入宫殿如来受请分。

  第八尔时一切宝庄严殿已下。至而说颂言。此之一段。明如来入殿以佛殊胜德勋令殿庄严胜天所供分。

  第九有二十行颂。叹往昔十佛皆入此殿分。

  第十两行经都结十方同此称叹往昔如来入此殿分。

  第十一尔时世尊已下。至悉亦如是。此之一段。明如来入殿升座而坐以佛之德殿内殊好出胜过天及十方菩萨皆来集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从第一段长科中尔时已下。至如是渴仰悉皆同等。复科为七段。第一尔时已下。至恒对于佛。有三行经。明智身恒圆满分。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至妙宝庄严殿。可两行经。明如来大智身遍周应感所见彼此无来去分。第三时兜率天王遥见佛来已下。至无能得究其妙好。有七行经。明天王殿上敷座分。从此已下至第一段终。有一百九十三行半经。有一百七十七百万亿种诸庄严宝座及宝地虚空悉皆遍满。又有一百八个百万亿种诸菩萨并诸天八部王众入法及合掌思惟赞颂。持幡等众庄严宝地及虚空周遍圆满。又有十个百万亿善根之所严洁。第四有百万亿层级已下。至克谐众乐。有一百一十一行半经。有一百七十个一百万亿色类庄严宝座及虚空分。第五有百万亿初发心菩萨已下。至百万亿菩萨善能教化一切众生。有七十六行经。明菩萨入法诸天八部众都有一百个一百万亿大众海庄严宝地及虚空中分。第六百万亿善根所生已下。至百万亿赞叹法而以赞叹。有六行经。明十种善根庄严宫殿及宝座分。第七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皆同等。有五行经。明都结十方同然分。

  问曰。十住但有诸天众来迎世尊。十行徒众即有诸天及菩萨众。此会何故八部王众大众广博庄严色类甚多。十地中不叙致天王及众来迎入殿庄严高座等事。何意其位高升不陈广供。

  答曰。十住有天无菩萨来迎如来。所施供养者为十住位。但明且初生佛智慧家。未有先见道者。但列诸天。未有菩萨。为初始从信位。凡夫未得入圣位。故以此初升须弥顶品。不列菩萨之众。但有诸天奉迎如来。故明从此位方入圣流。如升夜摩天宫品。即有诸天及菩萨众。称扬赞叹者。即明十住位已有见道入位故。故十行位升进中。即有诸菩萨众而迎佛会。入十行法门以十住十行。设行众行。出世心多。处世大悲。由未自在故。所以众不圆满故。是此兜率天宫诸天菩萨。及庄严色类多者。明此回向之门会融悲智。出世与世间一体。成就大悲。普育含识。遍周利物不弃微生。是故天王龙王八部诸王。菩萨法王。其众无量。庄严境界色相无边。表明悲位。含弘济生无限。利物广大获益无穷。是故此天庄严广大。如十地之位。但约此十回向大悲之际智育遐周之门。长养大悲使令坚厚。更无余法别有进求。设复智有奇途。只是此位之中微细。是故佛升他化。更亦不别作。徒众承迎座体。进修不论别加。层级可知随文释义者。此升兜率天宫品中。云十方一切世界皆常对于佛者。明圆智遍周。不离菩提树夜摩而升兜率天者。为菩提之智体本性无有依住。遍往十方无去来。今性不可得。无有住处。无有迁变。不动不寂。无所造作。而随根应十方世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如应化度时兜率天王遥见佛来者。明从前十行位向十回向。为遥见佛来殿敷宝座者。契会也。如十住为以方便三昧显现如来智慧法流。即座有安置。十行之中为以法身无相而为行体座。云化作宝莲华藏者。为表处行无染如莲华故。今此十回向位中。为成大悲赴俗座。云敷座。敷者。开发义。为表大悲赴俗开敷众善之华至菩提之妙果故。又敷者设义。为表大悲赴俗设法。以利生故。不自求出世法故。座体摩尼者。明以大慈悲常在生死而无染污。以表摩尼名离垢宝座。云师子者。依主义也。为如来是无畏之主故。诸天妙宝之所集成者。明妙理智悲万行报得。是故经云。过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来神力所现者。明一切诸佛福智万行不异自佛神力故。但自心理智中与一切诸佛同福故。为智同行同故。云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者。明回向中福智大悲行周故报也。总云此座严饰是不可数无限善根所生。一切如来净法所起者明以智起行无法不净。余如文自具。有百万亿层级周匝围绕者。十住云百千。十行云百万。十回向云百万亿。明升位阶级也。百万亿金网者。为善施教网明净故。百万亿华帐者。以万行含摄义故。百万亿宝帐者。观一切众生智可贵故。可含摄故。百万亿鬘帐者。大悲垂俗益众生故。百万亿香帐张施其上者。明张施戒定慧解脱知见香之业报。华鬘垂下香气普熏者。明忍严垂饰。百万亿华盖者。万行覆育含识义也。百万亿鬘盖者。慈荫义也。百万亿宝盖者。以法宝荫俗义也。诸天侍立者。明能行行人也。四面行列者。总云四摄四无量也。百万亿宝衣以敷其上者。明以大慈大悲之理智常处生死衣覆众生无有休息之业报故。百万亿楼阁绮焕庄严者。明观楼智阁差别观智分明名绮焕庄严也。百万亿摩尼网者。明施教网漉诸垢故。百万亿宝网者。明教能护育众生故。百万亿宝璎珞网四面垂下者。明以万行为璎珞四摄众生报名四面垂下饰故。大要言之凡随智随行。随慈随悲。随波罗蜜。随观照。随助道法。随大愿。所有报境因果相似。今将此业果将法表之。网表理智行教。楼阁表观智。殿表正智利生。宫表含育无限。座表普印法空悲智万行。帐表随根含摄众生。铃表法音和悦。华表道眼开敷。亦表行华资果。十百千万亿都该大数无限。但随法准而知之可见。不烦更释。如梵云。频婆帐者。此云身影也。谓此帐光明能现一切影像于中现故。频婆罗香。明此香光洁能现一切影像故。亦以赤色光净如频婆果。阿楼那香其色如日。赫奕光明。拘苏摩华。此有总别义。总云一切草木花也。又有别者。其华白色大小如钱。似此白菊也。楼阁延袤言宝阁相连长远也。宝悉底伽此云佛胸前臆德之相。具云佉阿悉底伽。佉者乐也。阿悉底迦者。此云有也。明有此相者有大乐故。以座上庄严有此相。乐宝天牟陀罗。天鼓中之别名也。因此抚击方能出声阿迦尼吒天此云色究竟天。言其色界此天最极上际已下四十众菩萨。明见座庄严观法倍倍入法升进以为庄严之境。四十众者。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也。明此天蕴修此四位法成普贤行自具故。已下从百万亿天王已下至百万亿摩醯首罗天王有十六王。总该已上欲色二界主。且总明此十回向法门遍于三界以智随悲遍于六道利生自在如王故。都举十六种王名者。明彰此位总遍摄人天六道以智如王教化众生自在无碍故。初总举百万亿天王者明天王最自在故。然别举龙王谛观者明知根雨法自在。夜叉王顶上合掌者明守护自在。乾闼婆王起信净心者。明以法乐乐悦众生自在。百万亿阿修罗王断憍慢者。明以大悲入生死海谦下同事自在。百万亿迦楼罗王口衔缯带者明大悲垂俗引接。自在义故。百万亿紧那罗王欢喜踊跃者。明能以法歌乐悦众生令欢喜自在故。百万亿摩睺罗伽王欢喜瞻仰者。明是腹行表恭敬义自在故。百万亿世主稽首作礼者。明四天王主导众生轨则义故。此是主人及神龙鬼等。乃至地狱总摄在位。百万亿忉利天王瞻仰不瞬者。十住之位修方便进求之定义。百万亿夜摩天王欢喜赞叹者。如世间乐以歌诵之法乐以赞叹之。明此天以十行法乐故。百万亿兜率天王布身作礼者。明此天大慈悲心布身如地荷有无倦义故。百万亿化乐天王头顶礼敬者。明下心彻到大悲屈智至悲之极义故。百万亿他化自在天王恭敬合掌者。明会智悲生死涅槃无一异故。百万亿梵天王一心观察者。明除细习义故。百万亿摩醯首罗天王恭敬供养者。明智慧法身大悲圆满可恭敬供养故。此已上十六天王龙王等。明智悲圆满三界六道自在如王义故。皆百万亿者。表大愿智悲行具足也。百万亿菩萨发声赞叹者。明已上十六王总摄菩萨行遍皆可赞叹故。百万亿天女专心供养者。明前十六王等行无染大悲大慈遍三界故。百万亿同愿天踊跃欢喜者。明此欲界中天往昔同愿。亦明此位之中总同佛愿行。百万亿往昔同住天妙声称赞者。明此十回向位菩萨。皆同一切诸佛大悲愿行。住百万亿梵身天布身敬礼已下至阿迦尼吒天恭敬顶礼。明色界初禅已下行遍总有二十众天。总收色界诸众。初十六王等一时包含。今次第别列。无色界天。定沈未堪现世发心。化仪不及其境。如此一段可十六行经。自梵身天已下至阿迦尼吒天。有二十众天。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此天是色界顶。此已上二十众天。表此十回向中大悲之行。天者净也。明以大悲大智常处生死。教化众生如天自在。而无垢染如梵身天。布身敬礼者有二义。一恭敬如来。二表法。大悲谦下如地。百万亿梵辅天合掌于顶。亦有二义。一敬佛。二表法忻进。百万亿梵众天围绕侍卫亦有二义。一敬顺于佛。二表顺正念度众生故。百万亿大梵天赞叹称扬无量功德亦有二义。一敬叹于佛。二表法。叹众生有佛功德。百万亿光天五体投地亦有二义。一敬佛。二表法。望此位以大悲为地。明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投于生死慈悲之地。百万亿少光天宣扬赞叹佛世难值亦有二义。一敬世尊难值。二表法。叹众生菩提心难发。百万亿无量光天遥向佛作礼亦有二义。一敬佛。二表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信解故称为遥见。百万亿光音天赞叹如来甚难得见亦有二义。一难遇难见。二表法叹自心难知正法。百万亿净居天与宫殿俱而来诣佛所此亦二义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悲智宫殿圆满含摄众生。百万亿少净天以清净心稽首作礼二义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理事恭敬。百万亿无量净天愿欲见佛投身而下二义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垂慈救俗。已下准义知之。而以行行之。如百万亿种种天皆欢喜者。此天众是色界欲界中杂类天故。故云种种也。是都称表众行具足。言种种行饶益众生故。百万亿诸天各善思惟者。总言色界欲界天内天也。都称百万亿菩萨天护持佛座庄严不绝者。此但兜率天故。亦是表法。以法界为座。体万行为庄严。此已上三众通前有二十三众。从百万亿华手菩萨已下至百万亿诸天子以净信心并宫殿俱有十众菩萨四众诸天子。通为十四众。初百万亿华手菩萨雨一切华有三义。一处空雨华供佛。二以空起行。三明往世造华为因。百万亿香手菩萨雨一切香亦有三义。一雨香供佛。二明五分法身香。三明往因之行以香供养。百万亿鬘手菩萨亦有三义。一雨鬘供佛。二以忍为鬘体。三明往因造鬘供佛。已下准义知之。如百万亿诸天子。从天宫出。至于座所。此有二义。一出宫供佛。二明以智会悲。百万亿诸天子以净信心。并宫殿俱。亦有二义。一并宫殿供佛。二表悲智圆融。百万亿生贵天子以身持座亦有二义。一持座供佛。二表法。此生贵住主第四波罗蜜以精进。是持座义。百万亿灌顶天子举身持座亦有二义。一举身持座供佛。二表十住中灌顶智悲力用增强。此四种天子者。即是欲界兜率天中说诸天子。以经言略计。次第十住合是。亦明子者慈名。为表修慈故。弥勒号慈也。以次百万亿思惟菩萨已下至善能教化一切众生者。此一段有十个菩萨以净三业。或入住地庄严法会。皆名义可解自百万亿善根所生。已下至而以赞叹有十百万亿众。善行所严。如经具明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皆同等有四行半经都结十方同此已上徒众有一百种百万亿众。已上庄严有一百八十七种百万亿。为已上此段都数。已上庄严及菩萨。神天女色类间杂。或次或不次者。意表此十回向位。是以智从悲成大悲海。于人天六道中。以无限遍周法界行门。一时等化逐根与法。或次或超。或但成信。或位阶十地。或人天善根。无有一向次第安立。以此庄严及菩萨神天。表法间杂不依次第或菩萨众中有诸天或诸天众中有龙神如是准义思之可见经意。

  第二兴供迎佛分中与十万亿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来有二义。一请佛入宫殿。二表法。以解脱无依住之大智处一切生死。饶益众生即迎佛义。又一释如创入圣位以方便三昧而入真门。如此十回向以取十住十行中无垢正智。入大悲方便。为迎佛入宫殿。如三乘中地前三十心为方便。十地见道。如此经十信心为方便资粮。十住初心为见道成佛。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资粮十住初心见道成佛令惯习自在故。为三乘教于三僧祇劫方成佛故。设十地菩萨得三种意生身。非是得佛智生身故。以是十地向前三贤菩萨。是资粮位。十地见道为加行位。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行方终。十二地是妙觉佛果。此佛华严其义。先佛而后行。以先觉佛果。方以悲愿之行。用资觉体。使悲智齐均。以此义故号佛华严也。是故今此兜率天王。以将大悲之方便。用资十住十行之中大智佛果。为迎佛义故。今此位教表法大体。将以大悲之海。用资十住十行之中佛智慧正觉故。故号之为迎佛故。夫法无始终一念齐等。万行悲智当体圆终。设教名言不可并立。名诠序致似有前后义。生体名者名无始末。达教者境智不移。此教意明混今古之为一际。破情尘于当即也。终不可作延促解始终见。总不出无时之理。和会一多差别之门也。凡以前位向后位为遥见正契。为佛来入宫。以清净心雨阿僧祇色华云有二义。一供佛。二表法门。大悲万行遍周其云具十种。明法行圆满皆从天身出者。明智身兴万行也。大众天子天女欢喜顶礼者。明以轨度法则利生令得乐故。明菩萨大悲令众生得乐是菩萨乐故。如世人母。其子乐者其母亦乐也。兜率宫中不可说诸菩萨住虚空中精勤一心供养出过天者。明以法空成行出胜世间有为行也。此一段有十三种众。

  第三诸天迎佛各各遥见如来敬佛兴供分中分为五段。云遥见佛来者明从前十行发起回向大悲大愿故。如对目前者。明不离根本智常相应故。下文云见如来具一切智是也。于法无碍正等觉者。明与佛智正觉合故。如是思惟已下四句。是正入位故。各以天衣盛供已下十种供养者。明前由以身化供明起愿也。此段明以衣盛供表身行周也。于此兴供一段六十五行经约作五门分别。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同时奉迎如来有五行半经。明诸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遥见佛来自契智奉迎分。二各以天衣已下至供养于佛有四行经。明诸天以衣盛香华散佛供养分。此有十种供养众。三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雨一切璎珞云无有断绝有十六行经。明诸天各各以心所兴供云供养分。此一段十种供养众。四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天乐出妙音声供养如来宝幡供养如来有十二行经。明并陈所兴十种持散供养供佛分。五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无厌足有二十五行经。旧住兜率天宫中菩萨以诸波罗蜜行兴其依果以为供养。此一段十七种供养云者。旧住本位位新来者。加行入位。此十七种供中先举盖为先者。为此位回入大悲菩萨行故。以大悲为首。以诸波罗蜜一时资助。华是智慧开敷义。帐是含容义。衣为忍义。铃网是说教义。如幻心是坚固义。为无体可成坏故。余准例约名义知之。此第三段有三十种百万亿供养众。末后有先住天宫菩萨众。有十七种供。从波罗蜜诸行生。从法身智慧解脱知见生。如文具明。所以胜天之供为非有为所报得故。是法身无作门所起超情作故。

  第四尔时一切诸天及诸菩萨已下至阿僧祇众恭敬尊重。此之一段有一百五行经。总大众见佛饶益众生无限自在分。于中文义如经自具。

  第五身光照曜无限分中有十二行经。约分七分。一尔时大众咸见佛身已下至无边法界有两行半经。明见佛光明境界分。二以佛神力已下至出世善根之所成就可两行经。明如来神力出妙音声说颂分。三复现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自在之所出生有两行经。明如来现自报相庄严分。四又现不可说已下至甚深义可一行半经。明现无尽诸佛出兴分。五又现不可说已下至平等清净一行半经。明如来神力通变遍周分。六如是已下至不思议胜德生有一行经。明前所现是如来胜智德所生分。七复现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佛法门故有八行经。明如来现不思议妙宝焰现自善根集大众分。此七段经中文义自具。此段意如来自现境界。令回向者加行契入。

  • 上一部:乾隆大藏经·此土著述·永嘉集一卷
  • 下一部:乾隆大藏经·此土著述·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第四十九卷)
  • 乾隆大藏经·此土著述·大方广佛华严经论